- 在線時間
- 189 小時
- 最後登錄
- 10-1-29
- 國民生產力
- 38
- 附加生產力
- 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6-7-17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851
- 主題
- 3
- 精華
- 0
- 積分
- 889
- UID
- 91974

|
Re: 2006年9月入讀KTS 小一ge家長入黎傾(續集七)
hhkk,
我都知當小朋友反叛, 做事不在心, 的確令我們好頭痛, 簡直精神繃癐, 這些煩惱做老爺是不會感受得到, 他們只會愛子深切, 不想以打罵方式教導, 但又沒有實質方案, 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你也不要太責怪他. 但另一方面, 我也不贊成與子女燦得太衡或每次以打罵方式來解決問題, 因為這會削弱他們的自信心. 就以我大女為例, 因為我的教導也很嚴, 雖然不致於打, 但重聲重氣也小不免, 她成了我教導子女的實習對象, 她的性格的確是缺乏自信心,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 在阿仔的教導方面有所改變, 雖然也一樣嚴厲, 但也加插鼓勵和讚賞, 當然效果也很好啦! 所以要識得幾時鬆和幾時緊. 我也從網上找到一篇文章給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可從中得到啟發.
「權威型」(authoritarian)是一種管教模式(parenting style),源自美國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於60年代的研究報告,採用該種管教模式的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要求高,而且期望孩子絕對服從,不能異議,缺乏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當孩子未能達到家長要求時,家長會施以懲罰。Baumrind的研究結果顯示,此類家長所培育的孩子長大後不會有太多行為問題,成績良好,不過,社交能力較弱,自信心較低,而且較多有情緒低落的表現。
Baumrind認為較理想的管教模式是「恩威並重型」(authoritarian),採用此管教模式的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要求也高,不同的是她們著重與孩子交流和溝通,並以引導和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達至家長的行為標準,避免施行懲罰。Baumrind的研究顯示,在這種管教模式下長大的孩子,較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業及社交能力方面都較前者優勝。
由此可見,家長訂立行為標準,要求孩子「循規蹈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但沒有錯,而且是理想的管教模式中所不可缺的一環。問題在於,家長訂立行為標準時,是否透過討論引導孩子明白行為背後的道理(恩威並重型),抑或不容許孩子提出異議(權威型);當孩子未能達至家長要求時,家長能否透過溝通和討論,了解孩子的需要(恩威並重型),抑或只是一味懲罰(權威型)。
有些家長曾表示,幼兒不懂得表達自己,對錯觀念也未成形,多解釋也是徒勞。另有一些家長則以為,孩子點頭同意,不作反對,遵守規則,就表示孩子已明白家長行為要求的道理。「恩威並重型」管教模式的精粹在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而不單單著眼於孩子是否「贊成」和「遵守」家長的行為要求。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家長在討論行為標準背後的道理時可以採用辯論的形式進行,由家長擔任反方,挑戰孩子的論點,這樣可以加強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例如家長可以問:為何每天都要按時飲食、做功課、睡覺、上學?別的孩子沒有這樣做也可以開心地生活,不這樣做可以嗎?這樣做有些甚麼好處?
只要你肯耐心引導孩子思考,孩子就能內化你的行為標準,日後遇到不同的處境和引誘時也能擇善固執,不容易受不良環境和朋輩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