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面試的作用有多大?這樣回答是不是懸了? ...
樓主: 馬烏
go

面試的作用有多大?這樣回答是不是懸了?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331
141#
發表於 25-3-15 21:1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5 21:14 編輯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4 20:22
"文化的多樣性"
非常認同这句, 方言消失係見到的部份, 見不到的部份如文化習俗的消失一样可惜, 冇法...
...

我個人覺得,普通話是一種腔調生硬,語調缺乏變化的語言。標準普通話就是標準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說起來相當費勁,這也是外國人很難學好普通話的原因。英語好的華人很多,普通話好的外國人鳳毛麟角。普通話本質是古代北方胡語發音和古代漢語發音的混合體。都說粵語有九個音複雜,事實上是很多外國人粵語非常流利,普通話四個音反而學不好。

Rank: 5Rank: 5


1331
142#
發表於 25-3-16 07: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8:04 編輯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不過是用了普通話去解讀中國文化而已,和用一門外語去解讀,本質是一樣的。
肯定有人覺得我這是有偏見,要是在內地,這樣的言論,肯定要被罵慘,在香港會好一點。
其實,只要是認真觀察者,會認同我的看法。
去過北京的人,看到二里溝,三里屯,四道口,五道口,六道口,東四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一路排到十幾條。這樣的地名,會作何感想?這樣的地名,代表的就是當地最原生的文化水平,這是粉飾擦不掉的底色。有興趣的網友再對比香港的地名,也可以看出香港的文化底色,為免爭議,就不細說了,反正見仁見智,純屬一笑。

Rank: 5Rank: 5


1331
143#
發表於 25-3-16 07:4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7:42 編輯

再舉一例。
居住區住房建築之間的通道,漢語叫街或巷子,酒香不怕巷子深嘛,粵語也叫街或巷子,故鄰居也叫街坊。
到了普通話,在北京,就變成了胡同,胡同哪來的,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查證,來自蒙古語,不是漢語。
胡同,源於于蒙古語gudum。 元人呼街巷爲胡同,後即爲北方街巷的通稱。

Rank: 9Rank: 9Rank: 9


20065
144#
發表於 25-3-16 07:49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6 07:21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 ...
其实,我对这题目十分感興趣, 可惜我中文低子太差. 根據你以上介绍, 我问了AI一下, 回答如下, 也不知是否準確, 分享一下给大家.
1. 漢語的演變歷程

漢語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上古漢語(Old Chinese)到中古漢語(Middle Chinese),再到近代漢語(Modern Chinese)。粵語與普通話(官話)在這些歷史階段中發展出不同的分支。

A. 上古漢語(商朝—漢朝,約西元前1600年—220年)
  • 這個時期的漢語與現代漢語語音系統有很大不同,聲母複雜,且不具備現代的聲調系統。
  • 我們主要從《詩經》、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獻中推測其發音。
B. 中古漢語(隋唐—宋朝,約西元600—1300年)
  • 中古漢語的語音體系更加成熟,並具有四聲(平、上、去、入),這對後來的粵語影響很大。
  • 這一時期的語音記錄主要來自唐朝的《切韻》(601年),其中的發音系統與今日粵語仍有不少相似之處。

2. 粵語如何保留古漢語特徵?

粵語被認為比普通話更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一些特徵,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

A. 語音特徵1️⃣ 入聲(-p, -t, -k 音節結尾)
  • 中古漢語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但粵語仍然保留。
  • 例如:
    • 「國」:粵語發音 gwok3,普通話發音 guó(尾音-k消失)。
    • 「食」:粵語發音 sik6,普通話發音 shí(尾音-k消失)。

2️⃣ 較完整的聲母與韻母保留
  • 粵語保存了中古漢語的某些聲母,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音簡化與合併。
  • 例如:
    • 「夜」:粵語發音 je6,普通話發音
    • 「去」:粵語發音 heoi3,普通話發音

3️⃣ 聲調系統較接近中古漢語
  • 中古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而粵語今天發展出六至九個聲調,比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更加豐富。
  • 這使得粵語更接近中古漢語的語音結構。

B. 詞彙上的保留

粵語中有許多詞彙與古漢語接近,而普通話已經改變或不再使用。

粵語詞彙中古漢語/文言文普通話對應詞
我哋(ngo5 dei6)我等我們(wǒmen)
佢(keoi5)渠(中古漢語代詞)他/她/它
乜嘢(mat1 je5)何物什麼
攰(gui6,疲勞)困憊累(lèi)

C. 語法結構的保留

在某些語法結構上,粵語與古漢語更為接近,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法變化。例如:

  • 「何事?」(中古漢語)

    • 粵語:「乜嘢事?」(mat1 je5 si6?)
    • 普通話:「什麼事?」(shénme shì?)
  • 「汝知否?」(古漢語:你知道嗎?)

    • 粵語:「你知唔知道?」(nei5 zi1 m4 zi1 dou6?)
    • 普通話:「你知道嗎?」(nǐ zhīdào ma?)

可見,粵語的語法與古漢語更為接近,尤其是在疑問句、詞序的表達上。


3. 為何普通話演變較大?

普通話之所以發生較大變化,與歷史上的語言統一和外族影響有關。

A. 蒙古與滿族的影響(元、清朝)
  • 元朝(1271–1368)與清朝(1644–1912)統治中國時,北方受到蒙古語與滿語的影響較大,語音結構變得較簡單,許多中古漢語的音變消失。
  • 這促使北方話(官話)在語音上變得更簡化,而南方的粵語則保持了較多傳統特徵。
B. 近代國語(普通話)的標準化
  • **民國時期(1912年)**開始推動「國語」,以北京話為基礎,試圖統一全國語言。
  • 1949年後,普通話成為官方語言,並在全國推廣。這使得普通話在語法、詞彙上進一步統一,而粵語則保持較多地方特色與古漢語特徵。

4. 總結:粵語是一種「活的古漢語」?
  • 語音:粵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聲調系統、聲母與韻母特徵,比普通話更接近唐宋時期的發音。
  • 詞彙:粵語使用許多中古漢語與文言文詞彙,而普通話已經簡化或淘汰這些用詞。
  • 語法:粵語的語法在某些方面與古漢語更接近,特別是在疑問句、代詞的使用上。
  • 普通話的變化:普通話在元、清兩代受到外族影響,語音系統被簡化,且經歷了政府主導的標準化過程,導致其與古漢語的距離拉大。

因此,粵語在某些方面的確比普通話更能體現中古漢語的特徵,但它仍然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現代語言,而非完全的「古漢語」


Rank: 5Rank: 5


1331
145#
發表於 25-3-16 08: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8:19 編輯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6 07:49
其实,我对这题目十分感興趣, 可惜我中文低子太差. 根據你以上介绍, 我问了AI一下, 回答如下, 也不知是否準 ...

AI確實越來越厲害,已經相當客觀準確了,語言會不斷發展進化。普通話就是語音的統一標準化,在詞彙方面沒有多少價值。前面引發爭議的牛逼一詞,準確講就是北京人發明的。我為什麼說那篇引用的文章一知半解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北京人同一語境下,還有傻逼,二逼,呆逼。。。等衍生詞,這些詞就是貶義了。如果他文章能分析到這些,說明他研究還比較透徹。粵語確實更接近原本的漢語,還有一些方言也是這樣,比如本人的方言,巷子是叫巷路,也是也沒有受北方胡語影響。

點評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6 08:20

Rank: 7Rank: 7Rank: 7


10871
146#
發表於 25-3-16 10:00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6 07:21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 ...
最近,我睇过一视频,講秦始皇通一文字,但没有统一語言。
就算英语,在英国這小地方(跟中国比较),仍然出然不同口音。

也看过一个视频,大概(無詳细記憶)。
羅馬(or,古希臘)做了一个测检,
兩个初生婴儿在沒有語言的環境下,
能否自己创造語言溝通。

一一一一一

講返廣東話。十分之難準確發音。

我聽歌,国内歌手也流行唱广东歌。
大约,千分之一,也可以說只有三兩个国內歌手,能够標準唱出香港的粤语歌。

我太太土生土長,發音也不準確,有不少懒音。
MK香港小姐,d發音真係驚人。


Rank: 6Rank: 6


8975
147#
發表於 25-3-16 10:38 |只看該作者
stillgood20 發表於 25-3-16 10:00
最近,我睇过一视频,講秦始皇通一文字,但没有统一語言。
就算英语,在英国這小地方(跟中国比较),仍然出 ...

本帖最後由 Rpp 於 25-3-16 10:40 編輯

我弟婦也是土生土長,廣東話懶音好重,唔知點解。佢話去海港城買名牌手袋給人用普通話招呼。

Rank: 6Rank: 6


8274
148#
發表於 25-3-17 08: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B.BaBa 於 25-3-17 08:45 編輯
馬烏 發表於 25-3-15 21:11
我個人覺得,普通話是一種腔調生硬,語調缺乏變化的語言。標準普通話就是標準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說起 ...

廣東話比普通話難學是不爭的事實,不知為何你倒轉了

Rank: 5Rank: 5


1331
149#
發表於 25-3-17 10:49 |只看該作者
B.B.BaBa 發表於 25-3-17 08:21
廣東話比普通話難學是不爭的事實,不知為何你倒轉了
看誰學。如果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學廣東話,是比較難。如果一個普通話和廣東話都不會的外國人從零開始學,我感覺未必。
我發現香港很多外國人一口流利的粵語。但是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外國人,少之又少。
就連大山這種有語言天分學說中國相聲的外國人,不要看到人,一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不是中國人說的普通話。

Rank: 6Rank: 6


8274
150#
發表於 25-3-17 11:38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7 10:49
看誰學。如果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學廣東話,是比較難。如果一個普通話和廣東話都不會的外國人從零開始學,我 ...


是不爭的事實,有學術研究及分析的,不是純粹觀察或個人感覺。你認為哪些老外的廣東話流利,其實在廣東話為母語的人眼中並不流利。

Rank: 9Rank: 9Rank: 9


20065
151#
發表於 25-3-17 12:00 |只看該作者
1. 甲 / 广東人,
2. 乙 / 北京人,
3. 丙 / 老外会講广東话,
4. 丁/ 老外会講普通话.

- 丙左在講广東话时, 乙覺得很流利, 但甲覺得不很流利.
- 丁左在講普通话时, 甲覺得很流利, 但乙覺得不很流利.

理論/技朮上, 多几个音係难拿握过少几个音.

點評

ekhc    發表於 25-3-17 16:55

Rank: 5Rank: 5


1331
152#
發表於 25-3-17 12:22 |只看該作者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7 12:00
1. 甲 / 广東人,
2. 乙 / 北京人,
3. 丙 / 老外会講广東话,
這個解析通透,理解並讚同。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