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烏 發表於 25-3-16 07:21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 ... 其实,我对这题目十分感興趣, 可惜我中文低子太差. 根據你以上介绍, 我问了AI一下, 回答如下, 也不知是否準確, 分享一下给大家.
1. 漢語的演變歷程漢語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上古漢語(Old Chinese)到中古漢語(Middle Chinese),再到近代漢語(Modern Chinese)。粵語與普通話(官話)在這些歷史階段中發展出不同的分支。 A. 上古漢語(商朝—漢朝,約西元前1600年—220年)- 這個時期的漢語與現代漢語語音系統有很大不同,聲母複雜,且不具備現代的聲調系統。
- 我們主要從《詩經》、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獻中推測其發音。
B. 中古漢語(隋唐—宋朝,約西元600—1300年)- 中古漢語的語音體系更加成熟,並具有四聲(平、上、去、入),這對後來的粵語影響很大。
- 這一時期的語音記錄主要來自唐朝的《切韻》(601年),其中的發音系統與今日粵語仍有不少相似之處。
2. 粵語如何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被認為比普通話更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一些特徵,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 A. 語音特徵1️⃣ 入聲(-p, -t, -k 音節結尾)- 中古漢語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但粵語仍然保留。
- 例如:
- 「國」:粵語發音 gwok3,普通話發音 guó(尾音-k消失)。
- 「食」:粵語發音 sik6,普通話發音 shí(尾音-k消失)。
2️⃣ 較完整的聲母與韻母保留- 粵語保存了中古漢語的某些聲母,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音簡化與合併。
- 例如:
- 「夜」:粵語發音 je6,普通話發音 yè。
- 「去」:粵語發音 heoi3,普通話發音 qù。
3️⃣ 聲調系統較接近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而粵語今天發展出六至九個聲調,比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更加豐富。
- 這使得粵語更接近中古漢語的語音結構。
B. 詞彙上的保留粵語中有許多詞彙與古漢語接近,而普通話已經改變或不再使用。 粵語詞彙中古漢語/文言文普通話對應詞
我哋(ngo5 dei6)我等我們(wǒmen)
佢(keoi5)渠(中古漢語代詞)他/她/它
乜嘢(mat1 je5)何物什麼
攰(gui6,疲勞)困憊累(lèi)
C. 語法結構的保留在某些語法結構上,粵語與古漢語更為接近,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法變化。例如: 「何事?」(中古漢語) - 粵語:「乜嘢事?」(mat1 je5 si6?)
- 普通話:「什麼事?」(shénme shì?)
「汝知否?」(古漢語:你知道嗎?) - 粵語:「你知唔知道?」(nei5 zi1 m4 zi1 dou6?)
- 普通話:「你知道嗎?」(nǐ zhīdào ma?)
可見,粵語的語法與古漢語更為接近,尤其是在疑問句、詞序的表達上。 3. 為何普通話演變較大?普通話之所以發生較大變化,與歷史上的語言統一和外族影響有關。 A. 蒙古與滿族的影響(元、清朝)- 元朝(1271–1368)與清朝(1644–1912)統治中國時,北方受到蒙古語與滿語的影響較大,語音結構變得較簡單,許多中古漢語的音變消失。
- 這促使北方話(官話)在語音上變得更簡化,而南方的粵語則保持了較多傳統特徵。
B. 近代國語(普通話)的標準化- **民國時期(1912年)**開始推動「國語」,以北京話為基礎,試圖統一全國語言。
- 1949年後,普通話成為官方語言,並在全國推廣。這使得普通話在語法、詞彙上進一步統一,而粵語則保持較多地方特色與古漢語特徵。
4. 總結:粵語是一種「活的古漢語」?- 語音:粵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聲調系統、聲母與韻母特徵,比普通話更接近唐宋時期的發音。
- 詞彙:粵語使用許多中古漢語與文言文詞彙,而普通話已經簡化或淘汰這些用詞。
- 語法:粵語的語法在某些方面與古漢語更接近,特別是在疑問句、代詞的使用上。
- 普通話的變化:普通話在元、清兩代受到外族影響,語音系統被簡化,且經歷了政府主導的標準化過程,導致其與古漢語的距離拉大。
因此,粵語在某些方面的確比普通話更能體現中古漢語的特徵,但它仍然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現代語言,而非完全的「古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