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14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824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20-1-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649
- 主題
- 13
- 精華
- 0
- 積分
- 10893
- UID
- 3279843
  
|
annie40 發表於 21-12-9 20:35 
上年去廈門旅行,原來廈門人的普通話就是「台灣腔」,又或者應該講為:台灣人的普通話就是「廈門腔」。
四 ... 椐我自己理解情況.
改革開放前,福建本土人以閩南語為主, 年長的沒有使用或學習普通話. 所以,就算現在,遇上一些長者, 他們的普通話能力真的有限.
而中年,開放改革, 福建和台灣,部份人是同源, 地理上相隔很近. 所以, 台灣人在中國大陸落腳,主要是福建.
部份台灣人更可用閩南/台語溝通.
相反, 台灣人多,當地工作上接觸台灣人的, 普通話便偏向台灣腔.
年青的, 在學堂由基本發音標準化了.
… … … …
兩十多年前,進入台灣贸易公司.老闆是台灣人.
老闆年紀較大,他的是浙江口音,他身邊幾位兄弟都是浙江上海.就如電影中,蔣介石江浙口音.
(我經常提的苑舉正是山東口音)
除了老闆, 所謂台灣腔,便來自一大班台灣年青女同事,
表面温柔, 多聽她們說話,耳仔軟.
台灣腔演变也有生活技巧因素.
習以為常,我初學普通話便是台灣腔.
但到了兩個囝小學學普通話.
由基本發音聲調,我也再調整.
其實,兩岸的普通話/國語都有演变,彼此都有影響.
某些口語的聲調,語尾聲.過去,只有台灣國語才有.
舉例, 国內德國人網红亞福.口中近日常說: 哇塞.
是閩南語.那是二三十年前,台灣男人口語中的髒話.
……
語言文化是國力.
中國政府對普通話是標準化,
標準化是沿用中華文化.
统一語言,減少地方主義.(我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