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我意見亦近似。擇優而取,佢地無必要自己移走個門階俾35分嘅碌埋入去。學院有長遠發展策略。
其實,一個世界級學院嘅要素其一是“多元”,來自不同背景嘅學生確係帶住不同的新思維去貢獻學系的發展,尤其而家講嘅大方向唔再係“啤膠工場”,每年啤夠醫生數目去治病。大方向係醫學創新療法,提高病患治療的成效和舒適度,仲要想辦法去減低病發的public health wisdom,唔再係診斷+開藥你食或割下呢度嗰度就叫治療,叫醫生。
1)有毅行醫路去收返失落於dse嗰round的人,計返落去可能都有10個8個。大家都可能忽略咗這群dse前人。如果你係其一,話你知努力狂砌4年GPA可以再捲土重來,唔好咩?
2)收多了postgrad,多了些有其他有關範疇知識的醫學生,得益其實係市民,唔好咩?
3)收一些英語極流利嘅香港人學生,方便海外交流,給世界院校良好印象,唔好咩?
4)科研係唔會搵大錢,醫生都無例外,醫學嘅科研,醫生的角色正是green field project的大腦,講緊係8年10年,唔係lab tech,好多嘢係同其他學系如physics,數學,materials,engineering合作。醫學院想真係以“心”行頭去搵佢心中合意的醫學生,唔係剩講分數,唔好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