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香港教育越改革越多問題(關焯照)
樓主: elbar
go

香港教育越改革越多問題(關焯照)   [複製鏈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1#
發表於 17-10-5 22:41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7-10-5 22:18
街邊求其搵個一萬蚊個月識操學生? 操練係一種藝術,亦好講心得,若然講得係人都得,只可說見識太少。若你 ...

點解全世界要考同一試? 試舉那一發達地區沒有公開試的?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643
102#
發表於 17-10-5 23:5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7-10-6 00:12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0-5 22:41
點解全世界要考同一試? 試舉那一發達地區沒有公開試的?

你若然真心係有興趣了解教育,可以睇多D教育相關文章、資料,公開試當然個個地方都有,但公開試既前後左右,仲有好多野,仲有其社會及教育效果都要睇,單一話全世界都有公開試,就香港無問題,咁香港的確有咩問題? 各人有學返、有工開、有飯食、仲全世界最長壽添,係多左D學生自殺、無屋住或住得迫D之嘛......呢個post,同所有教育討論,可以摺埋。

還有....唔好又下下叫人開名,就算到依家,雖然我好好奇,都無叫你開名你咩公司,可以成日講以炒人去提升水平,究竟咁既公司係咪可以有咩大成就呢? 我真係幾想知。

想知有咩band 1中小學操得勁,求其係kingdom周圍望下就知,再唔係留意下新聞,耐唔耐都有D學校,包括band 1中小學,因學生出事見報,何須叫人開名? 況且,我最憎人操練,所以我呢D都撈唔起,無前途,有咩好講。

收筆了,知你思想不可能改變既,應該係掛。都係果句: 睇多D書同文章吧。:)

(PS: 不如你cheap cheap地都睇下陳美齡果本《40個教育提案》.......好過成日咁封閉咁睇教育。)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3#
發表於 17-10-6 00:27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7-10-5 23:53
你若然真心係有興趣了解教育,可以睇多D教育相關文章、資料,公開試當然個個地方都有,但公開試既前後左右 ...

我知我不能把壞教育工作者由討論中變好。但討論中叫人睇書,不如把書重點在討論中提出出。如果我學你,我會叫你返大學讀多D書,增加下常識,學下哲學邏輯道德。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643
104#
發表於 17-10-6 00:37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7-10-6 00:27
我知我不能把壞教育工作者由討論中變好。但討論中叫人睇書,不如把書重點在討論中提出出。如果我學你,我 ...
唔睇書不如聽下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GVzOR0DO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5#
發表於 17-10-6 08:28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7-10-6 00:37
唔睇書不如聽下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GVzOR0DO0

其實真係想知,教大,港大教老師,係咪會着重學習你口中的「操練藝術」?  你叫我看書,係教育藝術中的「操練」?  陳美齡本書好似無。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234
106#
發表於 17-10-6 15:4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7#
發表於 17-10-6 19:22 |只看該作者
ILoveAA2017 發表於 17-10-6 15:44
所謂選一是指選擇一種主流學制,讓大部分中小學跟隨,這樣可省卻你之前所講的多種執行上之問題。
但所謂選 ...

DSE 有不少問題,但要全港主流用一改頭換面的外國學制,甚難。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643
108#
發表於 17-10-6 19:45 |只看該作者
ILoveAA2017 發表於 17-10-6 15:44
所謂選一是指選擇一種主流學制,讓大部分中小學跟隨,這樣可省卻你之前所講的多種執行上之問題。
但所謂選 ...
可以告訴你不少教育界人士根本想做呢樣野,只係教育局高層怕DSE會破產,唔想事情咁發生。
DSE考生已越來越少,已見危危乎,教育局最高層去睇,再開多幾條路,若然成功,DSE考生人數會更少。一個考試,形式本已脫離世界主軌,仲要只有一個小地區不多人去考,國際還會承認,還有去考既價值嗎? 教育局怕DSE玩完啊,點會比你咁易開其他路?

教育理念鬥得贏政治? 只有有錢人同官員先有選擇唔出賣靈魂(即唔考DSE) 。😏


234
109#
發表於 17-10-6 20:2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234
110#
發表於 17-10-6 20:30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6Rank: 6


8550
111#
發表於 17-10-7 13: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oray 於 17-10-7 13:31 編輯

http://www.master-insight.com/陳美齡轟文憑試扼殺學生發展空間和可能/


其實陳美龄冇入熱厨房是有啲可惜,我都一贊成中學行學分制,鼓勵學生選擇有興趣科目入讀。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12#
發表於 17-10-8 10:55 |只看該作者
ILoveAA2017 發表於 17-10-6 20:30
DSE·係香港開埠以來最差的學制,究竟係乜水主導改成如今這個垃圾不如的制度? ...

可能是那位現在去改港大的流氓黃帝!

又一偉大榮譽貢獻!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643
113#
發表於 17-10-9 22:3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7-10-9 23:32 編輯

334學制係回歸前我已預見係必然發展,為的要配合內地教育系統,去殖民化,亦方便交換內地學生。

DSE咩4個必修加選修係一場鬧劇,當年話香港主打商業金融,無腦都要識字識講,讀唔到書既修4科必修(或再1個X),包括兩科語文。

通識最搞鬼,係昔日AL年代,見一班選修AS通識既人考得幾過癮,又話應該個個都讀。當日修AS通識既人已係過到會考,亦係有心人去讀,教既亦係有心人去教,自然較容易做到好效果。DSE必修,無論呀水、識唔識字都通識,講critical thinking但唔著重知識基礎(亦無得著重、因部份學生太弱),我好早已預料咁樣教全港14、15歲少年,好大機會會出一班只會批判但欠知識既憤青,結果同我預料差不多。

選修X科都妙,起初想人修3個X,甚至4個X,但見大學連1個X都收,個個縮沙,修2個X算數,結果文唔文,理唔理,數唔數,大學叫苦連天。更搞野當初預計科科都要校本評核,但到今日,已上左校本評核船既無得走,但求其做就算,未開始校本評核既全部取消........成個制度完全崩潰。

未來DSE應會好快改革,通識99%玩完,即不用必修,然後3+3選修,而大學亦會配合香港搞科技,大學理工科要2科理科加附數先會收。

通識可能甚至轉型,變成必修但不考既國民教育,提升香港學生對國家既情感。無論點,政治一定係教育之上,呢個係共產中國走唔甩。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4#
發表於 17-10-10 08:00 |只看該作者
見到上面好多講政治多過講教育。又講左好多某類高等教育工作者對"政策"嘅睇法,對教育工作者培訓嘅優劣隻字不提。
我主見到嘅係高等教育界在收生方面遇到困難,跟住某啲人就推個責任出去畀其他人。制度係死,人係活,收到最top嘅學生就掂,唔使教佢地都會有好成績,呢種偏見先係一種普遍嘅教育流敝。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5#
發表於 17-10-10 08:1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0-10 08:14 編輯

大學只為培養社會精英呢個觀念好錯。
辦教育,但人嘅質素培養完全被忽視,只睇有幾多狀元,幾多人為港爭光,高分低能點嚟?
好大可能係高分低能教出嚟嘅,不過要修改重建還是靠羣策羣力行。睇得出一心預備隨時可以跳船嘅,自然不自覺望隻船沉,無何厚非。

點評

Doray    發表於 17-10-10 09:56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6#
發表於 17-10-10 08:2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0-10 08:57 編輯

當週邊地區都重視語言能力,素質培養,獨立生活能力,香港乃在文理中紏纒,文唔文,理唔理。
到週邊地區考察下,就不難發現同明白係落後於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7#
發表於 17-10-10 08:51 |只看該作者
香港學生出外升學,什至優秀學生外流都無咩好值得担心,要担心嘅係嗰種令人不安嘅不穩定情緒,有否受到正視,是否仍有吸引各地優秀人才留港發展的生活環境。適者生存乃大自然發則,容許我借別人文章潤澤下自己的粗陋:

https://www.google.com.hk/amp/s/kengawk.wordpress.com/2010/01/07/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amp/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kengawk
8年 ago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釋字義】

(1)知止而後有定:知止,知道止住自己的私惡心。定:心中向往道德的一種純凈定向。

(2)靜:安靜、寧靜。

(3)安:心中無私無欲的一種安然狀態。

(4)慮:《說文》:“謀思也。”處事謹慎精詳。此句有反思反省之義。

(5)得:得到對道德的感悟,至善而明德。



【釋經義】

知止而後有定,(這一節是承接上文,是指“明德”、“親民”到“止於至善”之由。了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後,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次序,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的註腳。有關“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大學之道”的七個修證的層次。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證德道的心法修養功夫,同時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國道德傳統文化教學修證道德的方法與步驟。



《德道經·立戒》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止惡興善的意思。“知”是“止”的前提基礎,“止”是“知”的必然結果。“知”,就是求知學習,知德識道,知書達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萬事萬物的內在自然規律,遵道循德,順應事理,無私欲邪識。心中天理長存,不追逐名利,不厚聚財貨,不甚愛大費,知足常樂,止欲生悔,這才是心身健康、長生久視之道。



“知止而後有定”這句話,由“止”到“定”,是兩個層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後,心中禮德光明,不越禮逾規,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吾日三省吾身,時時止欲生悔,事事嚴於律己,循規蹈矩,做到四項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範在道德允許的範圍之內,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欲,遏制思識中的惡心妄念,以德道的力量戰勝它,使之歸伏於善德,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



“定”,是修為的心誌定向,人生世界觀的價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標定向確立與終極歸宿。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諦,決定人生的取向,將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錯誤世界觀,改造成為正確的人生觀、道生觀,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把握自己所當止的去處,向著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誌向便會有了奮鬥的終極目標,就能勇往直前,不會誤入岔道,不會在人生旅途中遲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人的誌向一旦定在修德證道這個方向上,以修德為樂,以德心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為宗,心中自會清靜,知足為樂,隨遇而安,隨緣應世,一切順自然,心中大自在。即使處在當今物欲橫流、濁浪滾滾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欲所動,不為金錢名利所惑。人心中若認準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從的宏願大誌,心中有了主張,一心向德,別無它求。確立了這種大誌向之後,才能排除一切私欲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與日俱增,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靜,愈定愈靜,沒有凡心俗欲之苦惱。“靜”是心地清靜,無私無欲,物我兩忘,心不隨外境所牽,意不隨物欲所動,無論是順境中的燈紅酒綠,不迷不惑,不貪不占,心如止水;還是逆境中的腥風惡雨,坎坷跌宕,即使面對滅頂的壓力,再惡劣的外環境,都能靜心以待,大誌不悔,坦然面對,德一之心氣貫長虹。這就是修養者的“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即安心、安靜、安寧之義。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對名利的甚囂塵上,物欲橫流的紛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為物塵所染,不被花花世界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鏡,不為物欲所累心,隨緣應世,隨遇而安,一切坦然面對,除德之外,別無它求。如此德心穩如昆侖,巍然不動,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內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



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用正確的人生觀定住自己的心,讓私欲妄念任意張揚,被魔識邪心牽著鼻子走,終日為金錢名利而奔波,活得很累很累。不僅心中的煩惱無一刻停歇,命運也隨之起伏,身體疾病叢生,災禍也在所難免。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靜心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觀,那麽人生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靜而後能安,心安身安,內外皆安然,何樂而不為呢?)



安而後能慮,(“安”是一種靜心狀態。“慮”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考慮、籌謀、規劃、設想。此處所講的慮,含有謹慎周詳之義。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遇事才能既不冒進,也不畏縮,不過又無不及,執兩用中,不偏一端。慮是一種思維,它具有兩個層面,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慮”,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慮”。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但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古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訓,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欲狀態,心中一片空明之時,靈性思維才能閃現,先天慧性才能生發。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以一代萬、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發出這種大慧,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



慮而後能得。(“慮”字,《說文解字》曰:“慮,謀思也。從思。”“得”,是得其所止。

“慮而後能得”這個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義語。後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後,佛家的禪宗以“明心見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煉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養性”而得道。由此可見“慮而後能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慮”含有靜心中所生發的慧性之智,是德性產生的真正的聰明智慧。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後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進而達到得道、成道、了道,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心地無私天地寬。人若能公而無私,厚德持身,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堅持學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頭,日日精進;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不犯或少犯錯誤;以宏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舍己奉獻,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則是真得(德)矣。



舍與得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互相矛盾,又相生相克,相互變化。一般常人常識的認知取向,都是喜歡得而怕失去,人心都是得到的越多越高興,之所謂“多多益善”。這種貪得心實際上是一種人心的私欲在作祟,是私心的無限擴大與膨脹。這種私欲心越多,心德損傷越大;如果是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貪得、竊得、騙得,那必然是得而必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下之事理,無不是“有德者自得”,無德者自失。得與失皆是德性的有無多寡而決定的,而決不是偶然現象。無德、缺德之人,即使僥幸而偶得、以不正當手段而暴得,都必將像泡沫一樣,瞬間而逝,豈能逃脫自然平衡率的不變法則。正如老子《德道經·天道》章所說:“天之道,損有余而益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人心都想好事一得永得,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癡想。天道至公,天道好還。綜觀現今社會,人們的貪得思想,在名利的驅動下,都是趨炎附勢,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君不見有權有錢人家門前車水馬龍,送禮者絡繹不絕;而那些急需救助的困難者,有幾人關愛過?這是當今人們貪得心的變態,反映了離道失德的不良社會現象。



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從發生、發展到終結,完成它本身的循環過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順境還是逆境,其理皆然。人們唯一所能做、所應做到的,就是以一顆善德之心,順應自然,善待物性,靜觀其變,以德化物,以德應物,促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以個人的好惡之心貪得、抱怨、憎惡它,這才是真正的“慮而後能得”。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18#
發表於 17-10-10 09:00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17-10-10 08:26
當週邊地區都重視語言能力,素質培養,獨立生活能力,香港乃在文理中紏纒,文唔文,理唔理。
到週邊地區考察 ...

我不想講政治,不過,上任主理教育者,又大量閱讀,外訪次數是歷屆最多的! 理應看到不足之處,就是好像看不到問題所在,或者看到,想改,被壓住了。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9#
發表於 17-10-10 11: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0-10 15:17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17-10-10 09:00
我不想講政治,不過,上任主理教育者,又大量閱讀,外訪次數是歷屆最多的! 理應看到不足之處,就 ...

想改,要嗰班嘅得利益者肯自願去接受自己諗住世襲嘅社經優勢要受考驗,明白鎖國龜縮扮鴕鳥,老點啲後生去盲目勇武係於事無補,紅眼症要睇醫生,要揾隊友,唔好大把口:拳打廣東一省腳踢穌杭二州,攪破壞。有機會就好好把握,自己視而不見,就話人客家佔地主。


234
120#
發表於 17-10-10 15:4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