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樓主: eviepa
go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01#
發表於 09-8-16 21:27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會考放榜了,我二姐的女兒的會考成績出來了。她的成績引證了我的想法:讀會考,英中,文科,根底過得去,IQ 100以上,只要每天平均功課後45分鐘的溫習,就可達到頭18%的實力。

兩年多前,我們有過一次家庭會議,我和大姐、弟弟都促請二姐對女兒放鬆一點。要求女兒每天幾小時的溫習是不切實際的,只會令她繼續沉淪,因加得減,沒有好處。當時我和弟弟力證自己也只是用45分鐘左右的時間準備會考,己能夠突飛猛進。但二姐卻認為我們的成功是因為有過人之能,對女兒來說,45分鐘是遠遠不足入U之需。

事情發展下去是我外甥女每天都被迫留在家中溫習,但實際上人在心不在,有效溫習時間低得很,可以說,平日根本不溫習,到考試前才臨急抱佛腳吧。現在會考成績出來了,中英數良好,但要讀書的科目都不如理想,可以原校升讀中六,但進不了頭18%。

根據我二姐的說法,外甥每天的溫書時間平均只有15分鐘左右。這樣就可以推斷到,設若她每天溫書45分鐘,她今天的會考成績幾乎肯定會是20分以上,不單進入了頭18%,而且入U的安全系數不低。

我二姐有一個好友,教育理念和我二姐近乎一樣,結果孩子的會考成績也有同樣的結果,都是中英數良好,但由於被迫每天不斷溫習,所以要讀書的科目也全部不如理想,和我在兩、三年前的猜測非常吻合。到現在,我二姐不得不相信,45分鐘讀書時間己足夠克敵制勝,已足夠把大部分學生比了下去。

前幾天,我和二姐分析形勢,其實不壞。不像理科,文科的科目都不怎樣需要根底。舉個例說,History拿B的,對比拿E的當然有優勢,但由於會考讀的只是皮毛,所以其實優勢也只是一點點而矣,並不大。相反地,英文拿B對比拿E的,對讀History的優勢就大得多了。

現在外甥的中英數良好,已具備讀預料的條件。讀得好與壞,全靠她放多少時間在溫習上。我二姐已經知道,要求她讀幾小時是天方夜譚,亦無這個必要。

我和她打賭一頓飯,如果她做到以下,兩年後她會被香港其中一間大學取錄:

1. 和女兒做一個約章,要求女兒每天功課後平均溫習一小時。
2. 當女兒做到後要大讚(做到一半也要讚)
3. 盡量減少罵、哦
4. 鼓勵她多點和朋友出外玩樂

我二姐接受了這個打賭,已經和女兒定了一小時這個約章,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我覺得如果她能做到以上四點,我的勝算很高。連做功課計,每天讀書個多少時,即是說大部分課餘的時間都可以用作休息、玩樂。讀書時work hard,玩耍時play hard,外甥照做的機會甚大,因此入U的機會也甚大。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8-16 22:03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02#
發表於 09-8-17 00:12 |只看該作者
Eviepa:

對小兒入大學的問題, 以前間中也有想到. 選小學能多上英中的, 選英中有較高比率入大學, 都是參考之一, 但從不以此為前題重點.  和你討論後, 你常以計算會考生前 18% 為令愛可進身點.  我本身對小兒入大學把握從沒細算, 也不如你可由現學習情況肯定將來, 他也沒有每天溫習的習慣, 或令我擔心.  不過我也找到另一個進身前置 18% 的簡單計算, 推想將來.  

Band 1 生多選英中, 英中佔全部學校約 1/4, 即入到英中時, 已約屬全港前列 25%.  如在平均水平的英中考到級別平均以上,  約屬全港前列 12.5%.  當然有其他變數, 此論一般參考而已.

你能一再印證你的45分鐘理論, 可能是由你提出標準引起, 以此標準對比親友子女學習成敗.  你的理論, 我多年間在親友間見證不到, 因我或親友從沒想到, 外間報導也少見.  

從親友及其子女見到的學習成敗不少, 原因不一, 與時間有關的, 常被提及的是多勞多得, 投入愈多, 收穫愈大.  此說只以個人努力對比而言, 不同資質性格興趣者當有分別.

或者說些我現實所見.  上到中學, 家長能以指令或壓力加於子女學習上, 我可說少見.  正如你說, 自發才有效.  不自願的溫習或補習, 尤如身在胡邊心在漢, 如你說的個案, 就算做到了, 效果怎會好, 也不用論及是關於時間多少問題.  

我們每一天見證的成功或失敗, 都有所不同.  以學習而論, 會考或高考狀元的學習良方, 不難找到, 都有所不同.  有些苦學成功, 有些輕鬆而達.  以我所見, 或書本媒體所知真實個案, 可以連綿篇幅, 看出不同因果.

學習科目多廣, 語文需時間浸練.  以一普通學生而言, 如文法未通, 語句未精, 當多練多益.  溫習而言, 如45分鐘未能理解, 或未能完成, 是否可累積.  以尖子而言, 溫習時間每見不同時量, 但量都非輕.  補習或操舊題每天有否限時限量, 才算最佳, 以否以會考高考狀元標準為準.  但都時量不同, 如何作準.

你對課外閱讀提倡甚力, 主張大量而為.  我也從閱讀得到好處, 至今也鼓勵小兒閱讀.  但課外閱讀是否有定時定量才佳, 不以讀書時興趣或投入為依歸.

有一點我是確定的.  每天定時溫習對學習絕對有效. 但成效如何, 當有不同.

Rank: 8Rank: 8


19737
103#
發表於 09-8-17 10:1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8-17 00:12 發表
Eviepa:

對小兒入大學的問題, 以前間中也有想到. 選小學能多上英中的, 選英中有較高比率入大學, 都是參考之一, 但從不以此為前題重點.  和你討論後, 你常以計算會考生前 18% 為令愛可進身點.  我本身對小兒入大學把 ...


其實要入大學,並不困難。在香港,入大學,覺得難,只是因為大學學位不足。如果放眼世界,很多城市都沒像香港的問題這樣嚴重。正如 uncleedward 所說,孩子可以選擇入美國社區學院,再進入美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學位比香港充裕得多。

在香港,就是因為大學學位不足,而做成很多問題,包括愉快學習變成空談,因為大家都要競爭有限的大學學位。政府不投放資源發展高等教育,或讓香港的教育制度與國際教育制度接軌,是很難辦好教育的。新的「334」學制很明顯沒有認真考慮與國際教育制度接軌的問題,似乎也沒有向家長清楚交代新課程和英美,以及國內中學課程的差異,和在轉變前,也沒有全面去爭取國內和國外知名大學對新中學會考的認可。

對家長來說,我覺得只要不把目標單放在香港的大學,那就可以減少因要把兒女「谷」上頭18%所帶來的壓力。也不用和他人作比較,只要孩子學好自己的兩文三語就可以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9-8-17 10:20 編輯 ]

Rank: 3Rank: 3


207
104#
發表於 09-8-28 00:20 |只看該作者
I agreed the topic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as most of the parents don't have experience to educate their kids.  They just give what they think that's best for their kids.  I also try & learn from errors, then adjust and try in another way.

I just buy a book 買錯玩具教錯子,that's quite good.  They pointed out TV is not a good & proper education media etc.  

Hope we will learn from others' mistakes instead of our own mistakes.

Cheers,

Rank: 5Rank: 5


4440
105#
發表於 09-8-31 17:0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enevieveTNL 於 09-8-28 00:20 發表
I agreed the topic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as most of the parents don't have experience to educate their kids.  They just give what they think that's best for their kids.  I also try & learn from err ...


但現今屋企唔可以冇TV....更加唔可以冇電腦上網,但 ONLINEGAME已經攻陷晒D小朋友既心...

Rank: 5Rank: 5


3693
106#
發表於 09-8-31 18:4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3# ChiChiPaPa 的文章

。“因為大學學位不足,而做成很多問題。。。

“there is a book published by a  teacher in hong kong: 你被學校耍了

《你被學校耍了--那些學校不會讓你知道的事》 (What Students Need To Know But Schools Won't Tell Them)  
  
作者 馬克.麥浩仁
譯者 蔡汝森
出版社 藍天圖書  
ISBN 9789888010301

香港的學校
˙香港的教育制度是為了令更多學生失敗而設計的
˙所有的香港學生都是Band 1的
˙學校是製造受害者的地方

「你被學校耍了」告訴你為什麼……
˙你需要對現時學校所做的一切更加注視
˙到學校上學會使你更加愚昧
˙你需要捍衛自己的教育
˙香港的學生都是很棒的。

Rank: 5Rank: 5


4418
107#
發表於 09-9-1 00:22 |只看該作者

拿走大學的光環

(明報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教育心語 — 龐永欣

究竟「讀大學」的目的何在?  甲派說是為了獲取知識,建立理想;  乙派說要實際點,「理想」就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

記得剛考進中大新亞那年,余英時當院長,他寫了一封信給新同學,大意是鼓勵大家要當甲派。  他說讀書要因應興趣,不要把目的完全放在就業之上,社會行業多變,產業需求難測,大學應該是讓同學對人生意義進行思考,確立個人的理想之地。  四年的校園生活,的確感受到那裡有一種對學問的虔敬,對天下事的關心。  好些從那裡學懂關懷的問題,變成了一生的思考;  一些在那裡交上的朋友,變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近代哲學家Jean-Francois Lyotard 在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裡說,在後現代社會的今天,傳統說「知識」能導人獲得意義、真理、解放的宏觀敘述,已經破產。  新科技改變了「研究」和「學習」的定義,今天的「知識」並不內藏於有學問的人,而是可以獨立生產、包裝、銷售,甚至是跨國界交易的「商品」。  大學生產的知識有沒有價值,只看它能否促進工作效率,教育的目的就是替產業提供合適數量的人手,從前為愛知識求學問者已無立足之地,談修養和理想更是多餘。

我曾在大學工作多年,目睹的變化跟 Lyotard 說法所去不遠。  大學商業化、知識商品化之路在香港其實早已鋪開,今天說要把高教「產業化」,也旨在張揚地吸引非本地的「消費者」。

今天的大學生要當甲派不可能,最多只能當乙派。果真如此,把大學頭上的「光環」拿走,應該是時候了。

Rank: 5Rank: 5


4418
108#
發表於 09-9-2 12:06 |只看該作者
多謝媽媽們介紹的書本.  

今年少買書本的我, 因暑假期間和囝囝多逛書店關係, 幾次下來, 也共買了十多本書.

對教育書本, 我少看理論有關的書, 多看不同情況學習述說實際有成個案.  不過, 上月也買了一本教育理論的新書, 書名叫"創意教兒, CEO 望子成龍實戰手冊 IV", 作者是黃毅力.  書價過百元我覺貴.  我也不是 CEO, 也沒有望子成龍的野心.  書本吸引我的地方, 是作者引用了美國西點軍校的軍規作為教育學習參考.  我一口氣花了個多鐘把這本百多頁的書看完.   

西點軍規共有二十一條, 其中我覺得和教育思維有關的參考如下:-

01 你不是超人;
02 如果一個愚蠢方法有效, 那它就不是愚蠢方法:
03 無條件執行;
04 細節決定成敗;
05 以上司為榜樣;
06 如你的攻擊很順利, 那你一定是中了圈套;
07 將服從訓練成習慣;
08 所有5秒手榴彈引線都會在3秒內燒完;
11 重要的事總是簡單的;
12 簡單的事是難做的;
13 好走的路總會被佈上雷;
16 如果敵人在你的射程內, 別忘了你也在他的射程內;
17 團隊制勝;
19 你做的任何事都有可能讓你挨槍中彈, 但任麼都不做也一樣;
20 唯一比敵方炮火還精確的是友軍的炮火;
21 專業士兵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 但世上郤充滿業餘玩家.

書以"父母的角色 - 轉變才是永恆"開始.  子女不同年齡, 父母角色如下:-

子女10歲以下 - 父母角色是家長;
10至20歲 - 父母是朋友;
20-50歲 - 父母是伯樂;
60歲 - 父母是幼兒.


1956
109#
發表於 10-3-3 21:45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10#
發表於 10-3-3 22:06 |只看該作者
WLM,

特立獨行向來不易。

我說服我太太同意這種另類教育方法也是不易。這許多個年頭,我用了無限耐性去教女,令太太相信我是有承擔的,同時亦用大量時間向太太解釋每一個方法的背後理念、女兒成長的路線圖。當女兒的成長和我承諾的路線圖相似時,太太就非常放心了。

eviepa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53
111#
發表於 10-3-12 14:59 |只看該作者
eviepa

1. 要求女兒每天功課後平均溫習一小時。
2. 當女兒做到後要大讚(做到一半也要讚)
3. 盡量減少罵、哦
4. 鼓勵她多點和朋友出外玩樂

3-4基本上我都做到,但第一點,我只要求30分鐘,但個女都做唔到,可有什麼好方法啊!
其實佢有無溫到,有時都唔知,你會點做咖?

ZZ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12#
發表於 10-3-12 21:45 |只看該作者
ZZdaphne,

每天一小時是給中六的,中二的課程可能只是中六的十分一,中二學生邊會採妳,每天認真半小時溫習。可以想像,如果每天溫書半小時,以中二的課程來說,真的可以熟讀如流,有這個需要嗎?

我女兒剛升中一時,答應了每周溫書一小時,但實行了幾個星期就覺得沒有這個需要,她說:「我果陣唔知道咁少野讀」,所以還是決定考試前才讀。我由得她,但中英文的平時功夫就要認真地做,現在準備中三時的選科,數學也要注意點。至於地理、歷史、中史、科學,無論背得多熟,對日後的幫助也不大。中四才是大舉熟讀學術科目你時候。

其實妳希望女兒溫書半小時,希望達到甚麼目的?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10-3-12 22:21 編輯 ]

Rank: 5Rank: 5


3042
113#
發表於 10-3-13 03:21 |只看該作者
Hi eviepa:

我是個新手媽咪,女兒兩歲半準備入K1。
我非常同意你的理念,認為傳統的打罵式和强制性的教育相當失效。我會傾向鼓勵和欣嘗小朋友,令他們更自發地探索一切。

我相信閱讀習慣是從小養成的。
女兒年紀輕輕以極愛看圖書,因為她一歲前我已陪她講故事,她學爬時我又用箱子放了些圖書讓她可以隨便翻弄着。很自然地,書本巳經不知不覺地融入了生活一部份。
我想一定要培養〝興趣〞才能令小朋友主動閱讀。所以我一向是讓女兒從箱子裏選擇她愛看的圖書,而並非由我去挑選。好玩、有趣當然是培養興趣的主要元素。

現在我正頭痛是否讓女兒入一間以活動教學的幼稚園,還是傳统教學的較好?雖然我個人偏向〝活教〞,認為兒童應以啟發為重,以遊戲形式學習會更著重創意、思考方向的培育。但丈夫卻較保守,十五十六,認為傳统教學較為主流。

不過我始終覺得傳统教學多以死記背誦,重覆温習,默書測驗去評估小朋友的能力,似乎記憶力強及服從性高的小朋友較適合。相反,活教方法卻多元化,但短期成效卻末必看得到。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聽說美國微軟等大公司見工時的問題不會是:什麼電腦程式應該怎樣寫?

而是:如果有日飛機失事你跌落荒島,亦是唯一生還者,你會點?

答案有一千個.....

作為一個普通香港父母,面對全球性競爭,又怎樣扶助我們的寶貝去迎接一個預見不到的未來世界?

我曾看過一本書 ,有一句話:

〔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之差別。深思後,猛然發現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作為父母,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把孩子養活大了。〕

頗有意思。



原帖由 eviepa 於 10-3-3 22:06 發表
WLM,

特立獨行向來不易。

我說服我太太同意這種另類教育方法也是不易。這許多個年頭,我用了無限耐性去教女,令太太相信我是有承擔的,同時亦用大量時間向太太解釋每一個方法的背後理念、女兒成長的路線圖。當女兒的成長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53
114#
發表於 10-3-13 12:44 |只看該作者
eviepa

每天一小時是給中六的,中二的課程可能只是中六的十分一,中二學生邊會採妳,每天認真半小時溫習。可以想像,如果每天溫書半小時,以中二的課程來說,真的可以熟讀如流,有這個需要嗎?
----完全正確


我女兒剛升中一時,答應了每周溫書一小時,但實行了幾個星期就覺得沒有這個需要,她說:「我果陣唔知道咁少野讀」,所以還是決定考試前才讀。我由得她,但中英文的平時功夫就要認真地做,現在準備中三時的選科數學也要注意點。至於地理、歷史、中史、科學,無論背得多熟,對日後的幫助也不大。中四才是大舉熟讀學術科目你時候。
-----噢!明白。

其實妳希望女兒溫書半小時,希望達到甚麼目的?
-----預備中三選科


謝謝你!

ZZ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15#
發表於 10-3-13 22:45 |只看該作者
Parisienne,

不知妳知不知,我女兒小學是讀去年剛交還辦學權的臻美學校,基本上可說是用中文授課的國際學校,相信是活動教學的典範。

教育家都相信,活動教學可以較好地啟發思考,培養創造能力。但缺點是,這是新生事物,沒有往績可以做參考。

很多臻美家長心口掛個勇字便把兒女送到臻美,言下之意是要冒風險。我則覺得,這樣理念的學校比傳統的好得多,不安排女兒入學,實在對不起她,從來沒擔心過有甚麼風險。

我希望女兒在一個非填鴨的環境渡過童年,快快樂樂,思想空間不受限制。從她在小一時,親朋戚友覺得她是「一舊飯」,到高小時漸漸有人稱讚她聰明,我覺得活動教育是扮演了某個角色的。

我不怕她讀這類學校中英數差,因為這三科的決定性因素不在學校,而是在家裡。由名小學至到屋村小學,中英數強的都是在家裡訓練而不是在學校學習後自自然然而來的。如果讀活動教育學校,家中配合一定的訓練,中英數自然不錯。

妳想不想大小通吃,既要囡囡愉快學習,又要成績不錯,又要思考得到較好的訓練?

我女兒肯定做到以上三點。

Eviepa can do, so can you.

eviepa

Rank: 5Rank: 5


3042
116#
發表於 10-3-14 08:55 |只看該作者
eviepa Thanks for reply!
好多謝你嘅意见同肯定!


原帖由 eviepa 於 10-3-13 22:45 發表
Parisienne,

不知妳知不知,我女兒小學是讀去年剛交還辦學權的臻美學校,基本上可說是用中文授課的國際學校,相信是活動教學的典範。

教育家都相信,活動教學可以較好地啟發思考,培養創造能力。但缺點是,這是新生事物,沒有往 ...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17#
發表於 10-3-14 21:24 |只看該作者
ZZdaphne,

女大女世界了,我們應該漸漸放手。

到中二,如果沒有女兒的認同,甚麼計劃都很難實行。對妳的要求,她的想法是:「我要每天溫習三十分鐘去完成妳的心願」,是為妳捱義氣。妳的所得就是她的所失,關係對立。

要計劃成功,就要女兒認同妳的方法。看看我和女兒的計劃和妳的有何不同?

因為大部分相熟的同學都在精英班,所以女兒在中三希望留在精英班。這是她的心願,不是我逼她的。有這心願就得要有相應的行動,不能懶懶散散地就可以成績好。我的角色是協助她達成自己的願望,提供意見、資源、和她一起制定讀書計劃。我和她是合作關係。

ZZdaphne,因應她的想法,和她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吧。比如說,她可能想保留升讀理科的權利,妳就要知道學校升讀理科的準則,從此計算出每周應花多少時間溫習、每科的時間怎樣分配。

切記,關鍵是她的意願,不是妳的意願。

eviepa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53
118#
發表於 10-3-16 13:24 |只看該作者
''因應她的想法,和她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吧。比如說,她可能想保留升讀理科的權利,妳就要知道學校升讀理科的準則,從此計算出每周應花多少時間溫習、每科的時間怎樣分配。

切記,關鍵是她的意願,不是妳的意願。''

eviepa

明白

選讀理科確是她的意願,
昨晚竟然自動溫習Science.
希望她能持之以恆.



Rank: 7Rank: 7Rank: 7


12353
119#
發表於 10-3-16 19:34 |只看該作者
ZZdaphne,

我囡囡其實有能力讀理科,但她說不喜歡計數,所以情願讀文科。無符。

eviepa

Rank: 5Rank: 5


4440
120#
發表於 10-3-26 15:1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9-2 12:06 發表
書以"父母的角色 - 轉變才是永恆"開始.  子女不同年齡, 父母角色如下:-

子女10歲以下 - 父母角色是家長;
10至20歲 - 父母是朋友;
20-50歲 - 父母是伯樂;
60歲 - 父母是幼兒.


非常認同...
但在年歲上家長可以根據子女性格,思維等因素稍作微調....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