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62 小時
- 最後登錄
- 18-5-31
- 國民生產力
- 24
- 附加生產力
- 2118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3-11-10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276
- 主題
- 36
- 精華
- 0
- 積分
- 4418
- UID
- 16008
 
|
Share:
以前在"私小直資的討論"題下, 我和一些家長也討論過學券一陣子. 當時我有看過一些有關資料. 如在 Google 在網上打上 School Voucher 搜尋, 會找到幾十萬筆資料. 香港近年也把學券引入幼稚園教育, 施行細節從未留意, 想家長有不同反響. 在教育政策版內也有幾個討論標題.
美國倡行學券, 幾十年來發展緩慢, 贊成反對參半, 反對人數較多. 不少州份提出推行學券法案, 能通過的只約一成左右, 通過而落實推行的更少. 推行時也引起不少爭論訴訟, 不同原因可在網上找到.
倡導者費利民先生對推動學券的原意精神, 正如你所說, 是讓弱勢社群的學生, 能到較好學校就讀. 當時或是指教會辦的私立學校. 美國推行學劵各地有不同方法. 我記得有一處地方推行方式較接近費利民意念. 就是教育機構給予每一位學生相等於教育成本的學券, 如不想讀成績差的公立學校, 可選讀私校. 但參與學券計劃的私校是自願性, 要學費不高於學券金額, 也不得選取學生, 如報讀人數過多, 以抽籤決定. 政策背後反映出這些較優質私校, 要有有教無類精神. 不過基於弱勢社群因交通問題, 或門戶問題, 選到私校就讀不踴躍, 不甚成功.
現今香港教育, 不同美國, 公立學校還較多優質學校, 多年來反把不少私校淘汰. 如不是校區, 世襲, 計分等所限, 純以抽籤入讀, 已有公平自選學券精神. 如不抽籤, 自行報讀, 選擇金額走向受歡迎學校, 弱校冇人讀結業, 但受歡迎校如皇仁多人報讀, 資源跟學生而來, 資金足之下是否可擴校或開分校, 把弱勢學生收過來, 教育成為名校生. 如果如此簡單, 學校不用轉直資來爭好取學生. 因為教育本身制度不改善, 好學生好老師不會因學券自由選擇而變多, 到時除非不論成績好壞公平抽籤, 否則有財力名氣學校, 會揀選成績好, 家境好學生, 容易配合造出更好成績. 你想弱勢學生會如何. 香港辦得好的學校, 有幾多有著有教無類精神, 有的都被殺校政策嚇怕, 以谷成績為先, 視差學生為瘟疫. 如此這般, 你覺香港可發揮真正學劵扶弱的精神, 基本教育機制和家長心態都不容許學校這樣做. 如推行學券, 教局不是有更大政策上的矛盾嗎?
太多選擇, 競爭下弱勢反而更少選擇. 競爭不能封頂, 也造成惡性循環, 大家都苦, 不能作主要十項全能的學生最苦. 芬蘭教育成功之處就是減低競爭, 不選取學生, 教育資源師資人力傾向去幫助成績最差三成學生. 好學生自動波, 差學生受幫助, 成績最終全面皆升. 香港反其道而行, 好學生受幫助, 差學生無助, 資源人力只把小部分好學生和學校作錦上潻花, 中學完結時不少弱學生連完整一中英句子都寫不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