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
樓主: mission
go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81#
發表於 08-6-10 23:01 |只看該作者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我說"支持母語者無言以對, 無力反對", 不是指家長, 是指有份制定母語教學的官員和教育學者. 不支持母語政策的家長多年來也是無力反對.


囝囝爸:

原來你只指掌握權力的官員和學者,那麼我不單止同意,甚至我覺得曾榮光的研究可以被新上任的孫公廢除一刀切語文政策「作下台階」。反正一刀切政策是前人所制定,不是自己的傑作。董特首好大喜功,在他主政下,火頭四起,每件重大教育改革都說來有理,但加起來卻令整個社會吃不消。現在孫公要與教育界大和解,這是絕對符合公眾利益的。他很有可能樂得有這樣的一個研究結果,可以將這人民頭號敵人廢除。

你仔細列出一刀切母語教學的弊端,我完全都同意。其實如果你有留意我過往的發表,我一向都是反對這政策的。我不是反對母語教學,如果大家能夠開開心心地進入中中,我覺得母語教學是良好的。但現實是,在家長大力反對之下,在標籤效應如此大之下,根本甚麼良法、甚麼有深厚理論基礎的政策都會變惡法。何況是一個當初在學者圈中爭論不已,有正有反的政策?

我很有信心今天孫公的構思如果能夠施行幾年,它會變成人民公敵。看,今天的標籤是:一小部分「優質學校」,大部分「劣質學校」。既然是大部分,那麼劣質極都有個普。明日的標籤是:學校分為六等,由全部英文到全部中文,標籤效果只會更大,而且出現好學校裡的「劣質學生」(五班英中學校裡的中中生)的標籤,更能使學生抬不起頭來。

我預測這樣的語文政策不會長久,教育當局的上策是馬上廢除所有語言限制,一切由學校決定。我覺得,任何形式的一刀切母語教育比「掛羊頭賣狗肉」式教育所造成的遺害更大。

我更覺得,要長遠地改善香港教育,學券制是一個出路,有了學券制,錢隨學生走,商人會比教育官員更有教育觸覺,到時會有百花齊放的學校,梗有一間合適既左緊。學校辦得好,教育商人可以賺得盤滿砵滿來反映他們對教育的貢獻,多好。

一個相當有名氣的補習天王Paul Hill(是香港人,不是鬼佬)是我中學的師兄,大約十年前,他對我說:如果他注意到學生之中有一個人在「中眼」,那麼他下課後會馬上檢討有甚麼地方出錯;相反地,如果一個正規老師遇到同樣情況,他會責備那個學生。

我不認為補習社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地方,亦不認為香港老師的態度有大問題,不過,教育私營化的確可以做到很多政府做不到的效果。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82#
發表於 08-6-10 23:5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我反對一刀切母語教學政策, 但小兒能入讀英中, 制度對他有利, 對我來說是有幸, 不是有趣.  但政策對整體社會和學生語文發展有礙, 少數英中受寵, 對英中或小兒來說也不是好事, 少競爭下學生自以為英語了得, 高人一等, 也減低提升動力.


囝囝爸:

既然你囝囝自覺英語了得,那就由他帶著這種感覺去讀書吧,我很相信愈窮愈見鬼,愈是有錢愈易積累財富。愈是自覺高人一等,會愈努力去保衛著這個稱號。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想你必也認識。

你為女兒小學選擇另類學校, 但該校仍受本地制度制衡或受其害, 也受家長要求所導向, 要中途中英分流, 或引起標籤效應, 非你所想.  除了選讀中流之外, 你能影響學校或別選他校嗎? 又或令愛將入讀的中中, 將來順應潮流, 依照制度所許, 半中半英, 令她損失一半課外餘閒, 大失所算, 你又如何應對, 離開這個教育制度下的學校, 到國內台灣升讀中文學校去?  


前些時候,我曾經和你提過,在選校條件裡,中中是我喜愛的,但其priority比離家近、少功課為後。我情可選一間家裡附近的英中也不會選擇一間跨區的中中。

你支持母語, 選擇中中讓女兒騰出時間, 做一些學術活動, 是說課外吧, 如果中中課外時間會比英中多, 為什麼英中在學界體育、音樂、學術比賽中比中中佔壓倒性好成績, 這些優勝結果要不要化很多時間練出來, 沒課外時間怎能成就.  我想中中學生有心向學的, 課外一樣要花時間, 培正學生應不比英中學生輕鬆, 要好成績, 可能還較辛苦.  中中生無心或無力向學者, 課外餘暇自然多, 結果當然是全零部隊.


二十多年讀過一本心理學書,當中提到,平均來說,讀書優秀的連同運動、藝術活動也比讀書平平的好。所以你指出英中在課外活動也是壓倒中中,我完全不感到意外。

在我的教女理念中,除了要有不錯的成績外,及時行樂亦是一大重點。選中學的條件中,除了校風外,離家近、功課少、中文中學是我的三大要求。為的是甚麼?主要是預留足夠時間讓女兒去做她喜歡做的事。由小一到中六是十二年,人生有多少個十二年?由六歲到十八歲間,正是天真活潑,最需要玩樂的時候,如果花得太多時間在學業上,是不是浪費青春?

我囡囡要升中了,她成績好不好,能否發揮她的潛質是見人見智。但有一樣是肯定的——比起和她成績相近的朋友,她是最多時間玩樂,最少時間做她不喜愛做的:功課,溫習,補習、補充練習、閱讀英文書等等。在整個小學裡,她從未用「未做完功課」、「要溫習」作為理由推掉朋友的約會。在我家中,「玩」是大過天,有朋友仔的約會,甚麼也得要讓路。她在沒有壓力下完成小學,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她快要讀中一了,她已答應了我的要求:每天完成功課後騰出平均十分鐘的時間去溫習課本,其餘時間應該高高興興地玩樂、快快樂樂地閱讀喜歡的中文書,以及繼續現在晚上的英語時間。

我明白,這樣的教育下出不了8A的孩子,但我所期望的,是一個成績僅能入U,天天快樂的陽光少女。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83#
發表於 08-6-11 00:4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79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剛聽完昨天(10 Jun)的自由風自由風,田北辰對執行分班英文教育的困難,有其獨到的看法,值得一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 ... nview/20080610.html

Rank: 8Rank: 8


19737
84#
發表於 08-6-11 06:2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1 00:49 發表
囝囝爸

剛聽完昨天(10 Jun)的自由風自由風,田北辰對執行分班英文教育的困難,有其獨到的看法,值得一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openline_openview/20080610.html ...


近來真的很忙。很想聽他的獨特見解,但真的沒時間。

其實每種方法都有好壞。現實生活中,難有完美的辦法。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給予家長選擇,提高教學成果透明度,讓市場力量成為主要的力量去調整教學語言的發展方向。

對我來說,最好可以容許一些學校提供真的雙語或三語教學,而不是用單一教學語言教授所有學術科目。讓家長在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以外有更多的選擇。

至於各科目教學語言的安排可由學校決定,教局監察。可行的教學語言安排的例子如下:

語文能力要求較低的科目用英語教,像會計和數學。讓孩子多接觸英語。而去海外升學,英數由其重要。

用英文符號作答較易的科目,例如物理和化學,可考慮用英文課本,母語教,這個方法培正中學都有用,並很有成效。

語文能力要求較高的科目用母語教,例如歷史,發揮母語教學的優勢。

一些實用性的科目,即對就業有用的科目,如企管/商業,用雙語或普通話教,同時使用外國和內地案例,增加孩子的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這類安排可給予學生用英語作學習語言的機會,將來可以在海外升學,又同時享有母語教學的優勢,而又不用被標籤。學校不用為中英文班準備不同的教材和筆記。社會也不會因學生用中文或英文教學語言而對立,或不和諧。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1 06:39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85#
發表於 08-6-11 15:36 |只看該作者
兩位爸爸:

昨天聴過節目, 似乎田少都未能說出定案.  我想我們幾位都有共識, 由學校自決教學語言是最佳辦法.  因學校才最了解學生能力, 也會因應老師能敎英語的人數作出調節英語科數或班數. 循序漸進加強中中學生學習英語力度, 對教學資源人力能力都是較佳做法. 我不擔心自由選擇會變出更多羊頭英中., 不同以往, 現資訊發達流通, 任何作假弄虚, 也難逃家長法眼. 未有能力而強行也會對成績有反效果.

擔心會造成"六等"標籤, 比分英中、中中兩級更為惡化. 我想如覺得教好和學好英語是重要的, 更多等級標籤只是副作用, 應以學生利益為先. 英中、中中標籤的副作用殺傷力大, 標籤顯著, 有成半或更多有能力學生被迫有限度下學習英語.  這類學生實質上在學習權利和信心都受到損害嚴重打擊.  很多標籤, 其實早已存在, 只不過未必為外人所知. 大部份家長只知名校, 英中或中中之分.  其他學校之 banding 頭尾校內名次是否精英, 未必廣為其他人所知, 標籤只屬內部層面性, 也不造成學習的短缺.

我真有些感嘆, 英語是歷來香港家長最重視科目, 不少幼時已進行家教, 但經歷幼園小學近十年家校教習, 到中一都不能理解英文淺顯的術科書本, 我們真要檢討小學英語學習方法、時數、和浸淫度.  

我想學券絕不是一個出路.  這是幾十年前構思, 當時貧富沒有今天的懸殊. 在香港這個競爭強和貧富懸殊社會, 自由選擇會有很大傾斜, 好學校可能有壹萬幾千報讀的, 在選生時間精力都會耗盡, 能入讀也難過中六合彩. 家長和學生選擇更多時, 也要在找學校準備上花大量時間和課外學習裝備.  直資校現況可反映一二.  但直資收費報讀還有局限性, 學券理論可報讀官津直資私校國際, 入讀和選生的人力物力虛耗會失控, 時間精力資源都花到非學習得益上.  到時收費名校都會不參與學券, 或提高學費高於學券金額, 來防止低下學生入讀, 也會失去學券幫助弱勢社群的原意.

關於子女教育問題, 是本題以外話.  有時間會在教育版細談.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6-11 15:4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86#
發表於 08-6-11 23:01 |只看該作者

回覆 #84 ChiChiPaPa 的文章

ChiChiPaPa,

你所講的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方案。不過,我仍覺得社會上有多種不同辦學理念、模式是最佳的教育環境。現在,政府實在將教育管得太死了,連那年要學甚麼都要規管。要長遠地改善香港教育質素,長官最好少管。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87#
發表於 08-6-11 23:33 |只看該作者

回覆 #85 囝囝爸 的文章

我真有些感嘆, 英語是歷來香港家長最重視科目, 不少幼時已進行家教, 但經歷幼園小學近十年家校教習, 到中一都不能理解英文淺顯的術科書本, 我們真要檢討小學英語學習方法、時數、和浸淫度.  


囝囝爸:

這點我非常有共鳴,香港小學英語的學習效果真是衰到貼地。而這樣差勁的結果一向是我心裡的一個謎團。

香港家長一向對子女英語的追求可以用上「宗教的熱情」去形容 (小弟也不例外) ,雖云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去輔導子女,但如此差勁的結果也令我大惑不解。

另外,香政府對教育撥款可謂非常充足。而且平情而論,香港的老師普遍都有愛心和責任感,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講到小學英文教育,我一直都有個不能明白的問題,就是為甚麼香港的英文小學那麼少?以香港人對英語的渴求,英文小學應是搶手貨,不愁沒有生源。況且英語教學如果從小一開始,容易培養到真正雙語皆通的學生,符合社會的利益。

Eviepa

Rank: 8Rank: 8


19737
88#
發表於 08-6-12 06:2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1 23:33 發表


囝囝爸:

這點我非常有共鳴,香港小學英語的學習效果真是衰到貼地。而這樣差勁的結果一向是我心裡的一個謎團。

香港家長一向對子女英語的追求可以用上「宗教的熱情」去形容 (小弟也不例外) ,雖云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 ...

講到小學英文教育,我一直都有個不能明白的問題,就是為甚麼香港的英文小學那麼少?…


英文小學比中文小學的經營成本重,因為要請大量的外籍老師和制作教材(注:香港小學的常識和其他語文以外的科目嚴重缺乏現成的英語教材。教育電視也沒有英語常識。)

只有近年的直資學校,同時有政府資助和自行收取的學費,才有這樣的財力用英文作教學語言。(現成的官津英文小學是出於很久很久以前,教會人士或英國來的教育官員都是外籍人士,用英文教學,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高薪請外籍老師。當然,現在可能就和中文小學一樣,只有一、兩位外籍老師。)

私立學校要發展做英文小學,會把學校定位做國際學校,因為在收生上,會較有市場。如果定位做香港學制的小學,就難收取高學費,難以維持。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06:38 編輯 ]

Rank: 4


608
89#
發表於 08-6-12 11:36 |只看該作者
市場是一個會自動調節的機制,學券是將市場這套機制引入教育中,使政府可更有效的運用教育的經費。學生家長可真正得益。

網上見到一篇值的一看的支持學券制的文章,意簡言核。


如何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与乔新生教授商榷
石明磊


乔新生教授在8月5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观察家栏目发表《“择校费问题”的责任到底该谁来负》的文章,在该文中他批评了期望运用经济杠杆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的观点,提出应当由政府出面进行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最终使得公民受宪法保障的平等受教育权得到保护。可以说,乔教授着眼于保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我却与乔教授的观点不一致。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今天的“择校费”现象,不是市场调节手段滥用之咎,而恰恰是过去由政府调配教育资源留下的后遗症。道理很简单,今天出现的“择校费”现象一定是建立在某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的基础之上,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而有些学校教育质量则差?其实这本是长期以来由政府调配教育资源造成的恶果。教育资源同其他任何社会资源一样,如果由政府来调配,都将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第一,政府是否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计划者,从而能够保证把资源分配到任何一个应该被分配的地方?第二,政府是否能称为一个绝对公正无私的分配者,从而能够保证不受任何的诱惑与腐蚀而实现资源的公正分配?很显然,这两点都是不容易达到的。长期计划经济的制度实践已经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全能的上帝,唯有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才是最不坏的设计;把政府幻想为一个公正无私分配者的想法业已被走关系批条子的社会现实所击碎。几经风雨,我们终于认识到,在资源分配中,充分运用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方才有获得最大效率的可能。
主张在教育资源中充分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并不代表我认同现在的“择校费”现象。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盛行“择校费”现象一方面如乔新生教授所论的那样,伤害了公民受宪法所保护的平等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我认为择校费从本质上也不是一种市场调节的方式,而是对政府分配教育资源这一大权进行寻租的租金。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完全市场化配置?国外的一种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此制度就是学券制。学券制最早由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后经托马斯·培因将之带到美国,再经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大力呼吁,得到美国几任总统支持。现在美国一些地区施行,哥伦比亚、瑞典、智利等国,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该制度。所谓学券制,指的是由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选择权力赋予学生家长,家长可以凭券为子女选择学校,政府则根据各个学校获得学券数量的不同来分配教育资源,获选多的学校则学生多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就多,反之则少。该制度这一制度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可以很好地保障公民义务教育的选择权、平等权,也有利于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得教育质量获得稳步的提升,特别是使得政府的宪法义务切实地落到了实处,可谓有三利而无一害,值得在我国推行。
Share

Rank: 4


608
90#
發表於 08-6-12 12:06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
搭傘,引入學券其實是對弱勢社群更有幫助。

對有能力的家長來說,一係送孩子去了國際學校,私校,直資,出國讀書,一係有幾十樣的興趣班,雞精班,任君選擇,所以學券的推行與否對他們的孩子的影響不如弱勢社群那麼大,學校的好壞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他們可由別處學到知識,培養自信心。

但對弱勢社群的學生而言,就是另一回事,學校的好壞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大部份,老師的影響深遠,所以更需要市場機制汏弱留強,留下一些真正有心教育孩子的老師.
Share

Rank: 5Rank: 5


4418
91#
發表於 08-6-12 14:20 |只看該作者
Share:

以前在"私小直資的討論"題下, 我和一些家長也討論過學券一陣子. 當時我有看過一些有關資料.  如在 Google 在網上打上 School Voucher 搜尋, 會找到幾十萬筆資料.  香港近年也把學券引入幼稚園教育, 施行細節從未留意, 想家長有不同反響. 在教育政策版內也有幾個討論標題.

美國倡行學券, 幾十年來發展緩慢, 贊成反對參半, 反對人數較多. 不少州份提出推行學券法案, 能通過的只約一成左右, 通過而落實推行的更少. 推行時也引起不少爭論訴訟, 不同原因可在網上找到.

倡導者費利民先生對推動學券的原意精神, 正如你所說, 是讓弱勢社群的學生, 能到較好學校就讀. 當時或是指教會辦的私立學校. 美國推行學劵各地有不同方法. 我記得有一處地方推行方式較接近費利民意念.  就是教育機構給予每一位學生相等於教育成本的學券, 如不想讀成績差的公立學校, 可選讀私校. 但參與學券計劃的私校是自願性, 要學費不高於學券金額, 也不得選取學生, 如報讀人數過多, 以抽籤決定. 政策背後反映出這些較優質私校, 要有有教無類精神. 不過基於弱勢社群因交通問題, 或門戶問題, 選到私校就讀不踴躍, 不甚成功.

現今香港教育, 不同美國, 公立學校還較多優質學校, 多年來反把不少私校淘汰. 如不是校區, 世襲, 計分等所限, 純以抽籤入讀, 已有公平自選學券精神. 如不抽籤, 自行報讀, 選擇金額走向受歡迎學校, 弱校冇人讀結業, 但受歡迎校如皇仁多人報讀, 資源跟學生而來, 資金足之下是否可擴校或開分校, 把弱勢學生收過來, 教育成為名校生.  如果如此簡單, 學校不用轉直資來爭好取學生.  因為教育本身制度不改善, 好學生好老師不會因學券自由選擇而變多, 到時除非不論成績好壞公平抽籤, 否則有財力名氣學校, 會揀選成績好, 家境好學生, 容易配合造出更好成績. 你想弱勢學生會如何.  香港辦得好的學校, 有幾多有著有教無類精神, 有的都被殺校政策嚇怕, 以谷成績為先, 視差學生為瘟疫. 如此這般, 你覺香港可發揮真正學劵扶弱的精神, 基本教育機制和家長心態都不容許學校這樣做.  如推行學券, 教局不是有更大政策上的矛盾嗎?

太多選擇, 競爭下弱勢反而更少選擇.  競爭不能封頂, 也造成惡性循環, 大家都苦, 不能作主要十項全能的學生最苦.  芬蘭教育成功之處就是減低競爭, 不選取學生, 教育資源師資人力傾向去幫助成績最差三成學生.  好學生自動波, 差學生受幫助, 成績最終全面皆升.  香港反其道而行, 好學生受幫助, 差學生無助, 資源人力只把小部分好學生和學校作錦上潻花, 中學完結時不少弱學生連完整一中英句子都寫不出來.

Rank: 3Rank: 3


394
92#
發表於 08-6-12 17:17 |只看該作者

回覆 #76 tongyimtong 的文章

Actually Braemar Hill Nursery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Most of their students go to St Paul Co-ed which is a loca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ore & more parents are turning to these DSS schools at primary school level because they worry about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in international schools.
Perhaps the trend is changing -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 par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may start worrying about their standard of Chinese too!

Rank: 3Rank: 3


194
93#
發表於 08-6-12 21:0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mow-mow 於 08-6-12 17:17 發表
Actually Braemar Hill Nursery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Most of their students go to St Paul Co-ed which is a loca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ore & more parents are turning to these DSS schools a ...



你估梁生和梁太會不會讓女兒去參加「大抽獎」,把女兒安排到官津中文小學?

現實一點,香港有那位高官富人會把小孩安排到「中中」升學?

我相信人都是自私的,透過權力和手段,把自己子女的「將來競爭者」減少。是本地高等華人階層的正常心態。我不會鄙視他們,我只對相信他們的人感到可憐﹗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94#
發表於 08-6-12 21:50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06:26 發表


英文小學比中文小學的經營成本重,因為要請大量的外籍老師和制作教材(注:香港小學的常識和其他語文以外的科目嚴重缺乏現成的英語教材。教育電視也沒有英語常識。)

只有近年的直資學校,同時有政府資助和自行收取的學費,才有這樣的財力用英文作教學語言。(現成的官津英文小學是出於很久很久以前,教會人士或英國來的教育官員都是外籍人士,用英文教學,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高薪請外籍老師。當然,現在可能就和中文小學一樣,只有一、兩位外籍老師。)

私立學校要發展做英文小學,會把學校定位做國際學校,因為在收生上,會較有市場。如果定位做香港學制的小學,就難收取高學費,難以維持。


ChiChiPaPa,

我的謎團仍未打開,要辦一間高質素英小當然所費不菲,但難道沒有外籍教師的沒有存在價值嗎?自己編撰一些質素一般的英文常識教材不見得就貴?這樣普通質素的學校也應大有捧場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95#
發表於 08-6-12 21:5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6-12 14:20 發表
Share:

以前在"私小直資的討論"題下, 我和一些家長也討論過學券一陣子. 當時我有看過一些有關資料.  如在 Google 在網上打上 School Voucher 搜尋, 會找到幾十萬筆資料.  香港近年也把學券引入幼稚園教育, 施行細節 ...


囝囝爸:

我對此題目很有興趣,可否告知在那裡?

Eviepa

Rank: 8Rank: 8


19737
96#
發表於 08-6-12 22:1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1:50 發表


ChiChiPaPa,

我的謎團仍未打開,要辦一間高質素英小當然所費不菲,但難道沒有外籍教師的沒有存在價值嗎?自己編撰一些質素一般的英文常識教材不見得就貴?這樣普通質素的學校也應大有捧場客。

Eviepa ...


這種學校會有市場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小學,你會不會考慮油蔴地街坊會學校呢?這是一所英文小學,但並沒有你所說的大量捧場客。

Rank: 5Rank: 5


4418
97#
發表於 08-6-12 23:1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1:55 發表


囝囝爸:

我對此題目很有興趣,可否告知在那裡?

Eviepa


Eviepa:

如你指是我以往討論過學券的題目.  是在教育政策版內的"直資學校與私立學校之討論"題內.  我談及學券的有關文章, 始於04年2月13日, 文章編號為 #44, 126, 129, 137, 143, 241等.  其前後也有其他家長有關發文表述對學券的觀點意見.  時光飛逝, 已是四年多前的事.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98#
發表於 08-6-12 23:1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2 22:16 發表


這種學校會有市場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小學,你會不會考慮油蔴地街坊會學校呢?這是一所英文小學,但並沒有你所說的大量捧場客。


ChiChiPaPa,

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但在憑空想像中,既然在九七年之前,大量質素不佳、完全沒有外籍老師的中學也有不少捧場客。現在市面上英文小學那麼少,如果質素一般的英小缺乏生源,我確實是跌眼鏡。

按照我閉門造車式的思路,油蔴地街坊會學校應有不少擁躉,但按照你的講法,這所學校收生有問題,我有興趣知道它的質素如何?收生的大概情況為是怎樣呢?

你知不知道,有沒有其他質素一般的英小面臨收生不足呢?

比起普通家長來說,我對母語教育的接受程度較高,沒有優質的英小、英中,我情可讓女兒讀中文學校。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56
99#
發表於 08-6-12 23:24 |只看該作者

回覆 #97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

謝謝。

四年多前,我還未涉足BK,白白錯過了這有趣題目。

Eviepa

Rank: 8Rank: 8


19737
100#
發表於 08-6-13 06:3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6-12 23:19 發表


ChiChiPaPa,

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但在憑空想像中,既然在九七年之前,大量質素不佳、完全沒有外籍老師的中學也有不少捧場客。現在市面上英文小學那麼少,如果質素一般的英小缺乏生源,我確實是跌眼鏡。

按照我閉門造車式 ...


這所學校收生沒有問題。每年都收足新生,自行收生階段要15分才入到。這正如你所說是因為英語教學的吸引力。

但捧場客的數目仍是太少,同區家長選中文教學的油天,都不會選它。由於是英語教學關係,又沒有足夠支援﹙指的是政府的教學支援和家長的實力與配合﹚,Band One 比率只有約20-30%。

辦新學校的投資者不會是單為金錢回報的,(因為有很多投資都比辦學校,更快回本,有更高回報),會係因為教育使命(或許少部份為自己的名聲)。在教學支援不足下,他們很難會對低投資額的英文小學有興趣。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13 06:42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