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直資學校與私立學校之討論(前為: 李國章歡迎保良局全面 ...
樓主: 立人
go

直資學校與私立學校之討論(前為: 李國章歡迎保良局全面轉直資 -----立人問,立人說)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18
781#
發表於 07-12-19 13:51 |只看該作者

兩所華仁暫擱置轉直資

(星島日報2007/12/19報道)

有逾八十年歷史的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及華仁書院(九龍),近年一直研究轉直資的可行性。本報獲悉,兩校的辦學團體天主教耶穌會於上月中決定,暫時擱置兩校轉直資的計畫,同時為免動搖港華的英中地位,該校亦會認真考慮與直屬關係的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脫」。

過去數年,已有八所傳統名校轉為直資,港華與九華亦有研究轉制方案。耶穌會香港區會長狄恆神父,上周在港華校友會網頁發表聲明,指辦學團體已決定暫時擱置兩校轉直資的計畫,除非日後環境有變,才會再作考慮。

狄恆神父解釋,政府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前景不明,故現時不宜妄下決定。他續稱,不少直資學校的教師流失率較高;兩校若轉直資,或變成由家長主導,擔心學校會為了競爭及金錢利益,而忽略耶穌會的辦學理念及華仁全人教育的傳統。

他強調,近年部分校友及外界認為華仁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下滑,只是錯誤的印象。兩校會加強與校友溝通,並通過一連串計畫提升教學質素,例如在中英數三科推行小班教學、資助教師接受培訓及為公開試學生進行補課等。他認為,這些計畫均可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校友與華仁一家基金會的捐款實現,轉直資並非提升質素的唯一方案。

根據教育局的規定,英中須取錄逾八成半適合以英語授課的中一生,才可維持英中地位,並將於下學年「點人頭」。狄恆神父在聲明中透露,正留意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的畢業生成績,會否動搖港華的英中地位,否則將認真考慮與小學「脫」,但他補充,小學已積極提升學生成績,相信對港華不會做成嚴重威脅,而九華的英中地位則沒有問題。

港華校長譚兆炳昨接受查詢時表示,與小學「脫」只是方案之一,暫未有定案。九華校長蘇中平則指,辦學團體並非完全否決轉直資,但除非教育界環境有變,或政府更改直資學校政策,否則不會再作考慮。他續稱,華仁一向服務不少清貧學生,轉直資須收取學費,恐影響這些學生的入學機會。

Rank: 5Rank: 5


4418
782#
發表於 08-7-12 12:16 |只看該作者

直資校「一條龍」升學是虛名

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
2008-7-11

直資學校是香港教育改革的重要產物之一。一九九七年,全港直資中學僅十二間,十年後直資學校(包括中小學)猛增至六十八間,其中大部分在二千年教改啟動後產生。一如教改推動者羅范椒芬所稱,「(相對於官津學校)直資學校有更廣闊的空間,發展本身的特色;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也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才投身教育。」

自主彈性是號召力

無疑,自主和彈性是直資學校的號召力,主要體現在五方面:課程、學費、入學要求、教師招聘和學校授課語言(即選擇做中中或英中),二千年後成立的直資中學,無一例外都是英中,近年由津校體制轉為直資的,全部是英中。這些既收學費又獲政府等額資助的私校,左右逢源。難怪有的學費高達四萬八千、五萬元,依然其門如市,報讀的學生動輒過千,等候名單之長直迫國際學校,它們在公開試產生的一個個狀元,又成了其教學成績的最佳代言人。

全港現有十一間兼辦中小學的直資學校,結成「一條龍」,要以相同的辦學理念,在課程、教學和運作上首尾呼應,讓結龍的小六學生「毋須參加中一派位機制而直接升讀連繫中學。」(引自郭少棠著:《育才創新路──香港十年教育回望》)換言之,結龍中學必須全數收取小學部畢業生,除非有關學生選擇報讀其他中學。羅范椒芬在二○○三年祝賀一個辦學團體獲得營辦一條龍直資中學時,對一條龍學校的詮釋是,「讓同學可以在理念一致、課程一貫的環境中完成中小學的學習階段。」又肯定該辦學團體回應了「社會大眾對多元化教育選擇的訴求」。

直資「一條龍」中小學,有充足的資源,在資源運用、課程安排和收生各方面都享有高度自主權,辦出特色,辦出佳績,是應有之義,理所當然。相信這是直資學校在八年間勁增五倍的主因,當然也與政府批地建校的政策傾斜有關。

直資校仍擇優而教

很可惜,部分直資一條龍浪得虛名,甚至是「亂晒龍」。不少受訪的直資學校家長慨嘆,一些直資學校只是「走舊路」─擇優而教,成績至上,未給予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應有的關注,縱使教育局已就把支援特殊學生的資源加進學校撥款中(資源多寡可以討論,也不可能無限量,最起碼政府有撥款),有直資校仍在喊窮。

難以置信的是,有直資一條龍的公開訊息,包括學校網頁、傳單,甚至多年來置放於校務處的精裝宣傳品,清清楚楚寫明是一條龍學校。但記者接觸所見,中小學部在課程連貫、師資交往上,可以說各家自掃門前雪,但有關直資學校的校董,有幾位開完中學部校董會,又接上小學部校董會的,不可能容許各自為政!在小六生直升問題上,中學部說完全不認識有關學生,全靠小學推薦,小學部稱全按中學部要求。但記者接觸連續三屆的家長都說,根本沒有白紙黑字寫明升中要求,即中英數常識和操行及格。校方卻稱升中政策是與家長商訂,未見異議,也無家長校董反對。奇怪的是,明明可以要求不及格的小六生留級,但校方連續三年備而不用,一方面致函有關學生指其未具足夠條件升讀,另方面多方游說他們轉讀其他程度可能較低的中學,只因為中學是英中。一句自主權就可以抹煞家長知情權?當初的辦學承諾,竟以「校本自主」,自設關卡,讓原本以為可以直升的上進學生,結果要知難而退,黯然離校。

更混帳的是,有直資學校拿了幾十萬特殊教育津貼卻不做事,負責人一句請不到師資就不了了之。教育局不斷接到家長投訴校政,卻莫可奈何,最終也只是一紙警告信,促請改進而已。多年來,好些直資學校出現教師逃亡潮,校長換班潮,對教學延續、學校管理,在在造成衝擊,受苦的往往是學生,無奈的則是家長。

有學界先進說過,直資學校「有特色,無特權」,但不少例子來看,似乎應該改作「有特權,少特色」較為貼切。筆者衷心希望各界同心,讓直資學校發揮應有優勢,為社會培育多元化人才。

Rank: 5Rank: 5


4418
783#
發表於 10-11-27 21:33 |只看該作者

提升學生能力 直資校或差過官津

香港文匯報訊 2010.11.26
(記者 歐陽子瑩、任智鵬)

直資校管治風波,對追捧直資校的家長猶如當頭棒喝。事實上,直資校憑其更具彈性的制度、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令家長趨之若鶩,深信其教育成效,甚至認定直資高人一等。不過,有學者對本港直資計劃進行數據對比分析發現,雖然直資校普遍取錄成績較佳者,但只有個別學校能有效令學生進步,部分直資校於提升學生能力的表現,比非直資的官津校更差。

轉型直資未必有絕對優勢

直資校被視作高人一等,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認為,直資校自由度高,但能否發揮效能視乎個別學校的管治能力,所以未必有絕對優勢。他指出,其實不少直資校均是由有能力的津校轉型,「質素當然不會在轉為收費後,一夜間便截然不同。」他建議家長選校時最重要認清學校在辦學理念上言行一致。

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吳迅榮亦稱,直資校雖為家長提供更多選擇,除彈性較高外,跟其他學校根本分別不大,「學校或者有更多資源辦活動、搞小班或聘請有經驗教師,但從未有證據顯示,學生學習成效有明顯分別。」

學生成績好與自治度無關

前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趙明明,曾獲教資會公共政策研究計劃資助19萬元,進行一名為「資源、分配、學校自治與學生成就︰『直接資助計劃』效果的建模」的研究。他利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資料,分析5,050名來自147間香港小學的小四生閱讀能力成績,初步發現,於測試中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家庭較多資源,學生在紀律、師生關係等評分亦較高,但與學校自治度無關。近年愈來愈多學校加入直資行列,該項研究又以數據模型推算,當直資校數目持續增加,佔全港學校比率越來越高時,整體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極有可能下降。

Rank: 5Rank: 5


3693
784#
發表於 10-11-28 10:23 |只看該作者
謝謝你,這里還有心水清的家長。
問題其實早就出現了,大家看不到而已。教 好學生,不是教好 學生,換湯不換葯,還虧收兩家茶禮。

Rank: 5Rank: 5


4418
785#
發表於 10-11-29 11:10 |只看該作者

直資風波掀出階級矛盾 孫公功力再受考驗

文 : 李先知  2010.11.29

【明報專訊】自審計署長揭發直資學校帳目混亂後,輿論焦點均放在帳目與監管不嚴的問題上;不過,立法會教育界代表張文光提醒筆者,觀乎不少直資名校根本很少甚至沒有發出獎學金,今次的審計報告牽引出一個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不少分屬傳統名校的直資中學,根本沒有履行轉制之初,信誓旦旦承諾會透過獎學金來確保基層子弟仍有機會接受最好教育這一條,令香港社會以往那種不論貧富,青年人起跑點大致相同的核心價值在一夜之間消失了。今日便要出席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的教育局長孫明揚,其拆彈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

現時直資學校的收費架構,已偏離一般家庭可承擔的水平。有資深教育界人士向筆者指出,現行直資學費有兩個「怪」現象,第一是不少直資小學的學費竟高過一條龍升讀的直資中學!按筆者查看的資料,其中一間著名直資男校,中一的全年學費為3.3萬元,但附屬小學的全年學費則高達4萬元,較中學高兩成。

理論上,中學的教師薪酬、課程資源甚至實驗室設備開支也應高出小學不少,怎可能小學的學費會高過中學?有教育界人士提醒筆者,一些名牌直資小學看準的,便是學校坐擁一條龍優勢,只要家長願付鈔,便可保子女未來10多年升學無憂,因此這個學費架構,說穿了是按家長需求而訂的「市場價」,與實際開銷無關。

另一個怪現象,是部分直資學校的學費升幅已超乎通脹。有教育圈人士指出,香港的整體通脹每年約以3%上升,但審計報告卻揭出,部分直資學校一年的學費加幅達25%,個別直資學校的每年學費高達6萬元,即每月5000元,相當於一個基層家庭的全部收入。從這兩個現象,加上審計報告揭出學校涉及剋扣助學金或無批出足夠學費資助等漏洞,足見直資學校只會愈來愈「中產化」。


筆者就以上兩個現象向張文光查詢,他慨嘆直資政策的演變,已由最初為協助愛國私立學校轉型為受資助學校,變成名校爭取資源豪華化,掀出讀書階級矛盾 。他稱,昔日很多基層子弟,就算先天家境不足,但只要憑成績升上優良中學,也有機會憑努力向上爬,使社會不論貧富,青年人可享有大致相同的起跑點,不過隨傳統名校轉型為豪華直資,這條平均的起跑線已在一夜之間消失了。


立法會帳目委員會今日起便展開直資學校制度的聆訊,不少議員的矛頭,除指向一些制度上的行政失當問題,亦會要求政府從學費水平上,從根本解決直資學校製造出來的升學階段矛盾,包括嚴格落實助學金制度等,這勢會令教育局長孫明揚,繼處理公營中學的縮班「炸彈」後,政治手腕再受考驗。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5146
786#
發表於 10-11-29 14:47 |只看該作者

回覆 787# 囝囝爸 的文章

One DSS mentioned by Cheung Man Kwong may be DBSPD. I had the same query why primary's fee higher than secondary.

As DBSPD is brand new state of the art campus, so depreciation...... Old DBS building, little depreciation.....

What's the class size for primary (30)and sceondary schools (40)? Student staff ratio?

How come an experienced educator will miss this obvious reasons.

Too political....

Rank: 5Rank: 5


4418
787#
發表於 10-11-29 23:25 |只看該作者
向上文筆者指出學費差異的資深學者相信不是張文光, 所以筆者以聽來的兩個現象向張文光查詢.

每人說法都會有立場, 公會領袖由會員利益去說, 家長由子女學校去看, 教局由整體而言.

張文光的說話就是當年反對傳統名校轉直資的人仕, 包括我在內, 所持的一般說法.  支持者包括當年推動直資的巨教局巨頭都認為不是問題, 不會貴族化和有助學金等.  現在現實可反映一切.  當然什麼是現實, 也有不同立場和解釋.

Rank: 5Rank: 5


3731
788#
發表於 10-11-29 23:47 |只看該作者
直資的理念是好的,但在執行上卻千瘡百孔!

擁有自由和充裕的資源,但沒有完善的監察系統,若然身邊簇擁著一群狂熱的支持者,您叫人怎樣把持?人始終是人!

Rank: 5Rank: 5


4418
789#
發表於 10-12-1 23:06 |只看該作者
教局無牙力 校霸屈公帑
撰文:黃永 商業電台策劃總監及《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節目主持  2010.12.1

立會帳委會前天及明天一連兩回,討論審計署就直資學校帳目混亂所作的報告。教育局長孫明揚回應監管不力的批評之解釋,是「指引具備、學校不理」;坦言面對某些辦學團體時,根本「無牙力」。孫公投降,議員震驚,違規「校霸」是否就此可不戰而屈人公帑?問題所以複雜,全因此中討論牽涉3個層次及不同時間觀的矛盾:

(一)短期而言,是監管方面的矛盾——沒錯,對於行政混亂的學校,教育局確是有權派員進駐學校接管。只是「接管學校」這尚方寶劍實太鋒利,是故政府斷不能動輒出招。

接管寶劍難出鞘 直資無王管

情況有如發現某幢樓宇有僭建物且維修不佳,地政署確是有權把整幅土地連同其上的物業收回,但相信這種收地情況根本從未出現過。即使是去年的臻美黃乾亨小學暨初中事件,經一輪拉鋸後,最終乃是由校方「交回」辦學權,而非政府高壓「介入」。既如是,則教育局根本沒任何階段性懲處工具來監管不同類型的違規。

反過來看,辦學團體也深明局方不敢貿然「即逮即解」,因此許多人便在灰色地帶建立藩國。即使教育局願意收回違規學校,按審計署長的說法之「直資學校十個九個有問題」的話,難道政府要收回70間學校不成?

(二)中期而言,是政策層面的矛盾——這要追溯到梁錦松為財政司長的年代,為了要削減財赤,政府要求所有部門及受資助機構更積極地衡功量值,又將學校「企業化」,衍生出另類私校,即今天的直資學校。

學校企業化 監管缺資源

從政策概念層面來看,直資學校政策跟醫療及福利界的「一筆過撥款」政策相近,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提供整筆撥款,來讓受資助機構可更有彈性地服務市民。然而,醫院尚有醫管局作中央統籌和監管,直資學校和受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則因為分別由教育局(其時的教統局)與勞工及福利局(其時為衞生福利局)直接監管,很快便釀成業界強烈反彈。以是次直資學校所出現的問題來看,本質上雖跟一筆過撥款所衍生的問題並不相同,然而背後都存在「政策局監管不力」之指控。

值得留意的倒是強大如醫管局,也只是管理41間醫院和醫療機構,但直資學校則有70多間,而接受一筆過撥款的社福機構更超過100間;當需要監管的對象達一定數量時,相關之政策局究竟又有否足夠資源和人手,來照顧那麼多接受公帑的機構呢?

即使校方這次被批帳目混亂,更基本的問題是學校的管理層,究竟他們對管理、投資、審計、外判等事項,是否具備足夠知識和專業操守呢?倘若官方部門與校方管理層均沒有能力,則直資學校政策必須全面檢討、甚或撤回政策,方能防止它們變「四不像」:既非官校津校,亦非私校或特殊學校,卻包含這幾類學校的某些特性,加起來卻不知可如何妥善監管!

因「財」施教可悲 苦學生上流難

(三)長遠而言,是辦學理念的矛盾——這次事件教人痛心的,是某些直資學校中的害群之馬,把孔子的因材施教,扭曲成透過高學費來製造入學門檻的因「財」施教:由於校方沒有批出大部分助學金,致令清貧學生沒機會進入好些直資學校。

更叫人欷歔的是校方似乎旨在營商非辦學;旨在累積財富、擴展王國,多於要透過教育來縮減貧富差距、締造社會各階層之向上流動力。當然,最讓人絕望的,是某幾間學校及其家長這兩周的回應,但求卸責,諉過飾非,令人髮指。無奈這些直資學校卻被封「名校」,家長趨之若鶩,似要我們知道香港社會的階級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只會因教育而惡化,不可逆轉——富人入直資,窮人卻被拒,所教的正是要人「認命」。

一竹篙不能打一船人,直資學校當中固然有熱心之士,也有充滿愛心與理想的教育界中人,只能希望審計署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徹徹底底查明真況,交出修訂報告,還好人們一個清白。至於教育局,則要認清議題核心在「助學金」:最低限度,要在短期內計算清楚,70多間直資學校總共有多少應發放而未發放的助學金——這些都是公帑,也是香港人拖欠下一代的款項!

Rank: 5Rank: 5


3693
790#
發表於 10-12-2 18:4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12-1 23:06 發表
教局無牙力 校霸屈公帑
撰文:黃永 商業電台策劃總監及《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節目主持  2010.12.1

立會帳委會前天及明天一連兩回,討論審計署就直資學校帳目混亂所作報告。教育局長孫明揚回應監管不力的批評之解釋,是 ...

富人入直資,窮人無得選,前一句沒問題~~直資轉成私立不就成了,即然有本事收那麼多,不要公幣不行嗎?也無需別人指指點點。

Rank: 5Rank: 5


2956
791#
發表於 10-12-2 22:17 |只看該作者
王永平:
直資學校政策變質

2010年12月02日 (08:28 pm)  即時港聞 蘋果日報

對於部份直資學校,利用財政盈餘興建新設施,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認為事件反映直資學校政策已變質,政府需再檢討。

王永平又指,直資學校受政府資助,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費減免,但有直資學校收生時並未有提到有關安排,可能會排斥清貧學生。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對違反政策規定的直資學校沒收資助,亦可取消有關政策,讓直資學校轉為私校,將有關撥款轉回官校及津校。

[ 本帖最後由 jessimm 於 10-12-2 22:19 編輯 ]

Rank: 5Rank: 5


4440
792#
發表於 10-12-3 10:4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2 18:49 發表

富人入直資,窮人無得選,前一句沒問題~~直資轉成私立不就成了,即然有本事收那麼多,不要公幣不行嗎?也無需別人指指點點。

我都諗極都唔明.....照計收得愈貴,d直資家長愈自我感覺良好,愈有優越感, d直資學校唔止成為名校,直情可以成為"名貴校".....點解學校會為左雞碎甘多既公幣, 放棄收幾拾萬既學費 莫非香港人d怕蝕底心態真系甘嚴重,連雞碎甘多既公幣都要"歛"盡唔放過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5146
793#
發表於 10-12-3 12:0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0-12-3 10:46 發表

我都諗極都唔明.....照計收得愈貴,d直資家長愈自我感覺良好,愈有優越感, d直資學校唔止成為名校,直情可以成為"名貴校".....點解學校會為左雞碎甘多既公幣, 放棄收幾拾萬既學費 莫非香港人d怕蝕底心態真系 ...


You may searc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SS. It's for left wing schools, like Pui Kiu, Kin Wah, Fukein, Workers' Children, Heung Tao............ most registerd in 1991. It's purely political and no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Second batch DSS (2002-2005 eleven years later) some are famous elite schools, they are forced to join DSS as to get away from EDB's educational reforms....... Government subsidies are sweetener to the seond batch DSS schools.....

Some are new concept schools, no or limited education experience, their concepts, vision or mission are aligned with Fanny's education vision, not much red taps, everything are loose, no service agreement, no problem..........

BTW, Michael Suen said the guideline for some over hundred years old schools, like SPCC, DGS, DBS, SPC, etc. They follow the guideline of Grant schools and some terms and conditions may contradict with the DSS service agreement (I don't use guideline, as I doubt any guideline in the first place; a new problem, then a new guideline), so they need legal advice to clear the difference before signing the agreement.

Rank: 5Rank: 5


4747
794#
發表於 10-12-3 13:3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ANChan59 的文章

If those famous old schools have so many problems in signing contracts for so many years, and the govt in fact does not want to monitor them, they should really change into private schools.  Good Hope's primary is already private, why secondary has to be DSS??

These schools won't need to worry about getting top students and charging high school fees at all, there are always queues of parents waiting to send their kids in.

For Logos, govt should take it over and run it as one of the subsidy schools.

Rank: 5Rank: 5


4355
795#
發表於 10-12-3 14:1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0-12-3 10:46 發表

點解學校會為左雞碎甘多既公幣, 放棄收幾拾萬既學費


之前有人提過, 每年資助大約 HK$20K-30K per head。
如果間學校每級有5班,每班30個學生,共有900 名學生 (5 x 30 x 6),HK$25K (取中位數)x 900 = HK$22.5M, 好多錢。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5146
796#
發表於 10-12-3 15:0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WYmom 於 10-12-3 13:30 發表
If those famous old schools have so many problems in signing contracts for so many years, and the govt in fact does not want to monitor them, they should really change into private schools.  Good Hope ...


WYmom

Don't treat me wrong so many problems in signing the service agreement, I guess only one or two terms not fix yet, one is SMC - the composition of stakeholders and they are waiting for the  result of the legal proceeding between HK Govt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That's why Michael Suen addressed many times in the hearing, only a few outstanding items.

Rank: 5Rank: 5


4440
797#
發表於 10-12-3 15:3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umyeema1 於 10-12-3 14:19 發表


之前有人提過, 每年資助大約 HK$20K-30K per head。
如果間學校每級有5班,每班30個學生,共有900 名學生 (5 x 30 x 6),HK$25K (取中位數)x 900 = HK$22.5M, 好多錢。 ...

HK$22.5M對級數較差直資可能系好多錢。......但對果d 名直資學校一年收HK$100K/ 名 都排晒成條窩打老道報名爭入啦....至於需要HK$22.5M資助既直資,拿得公帑就要守規矩, 呢d野完全冇灰色地帶, 教統局"吞泡"唔管,冇牙力管, 甚至系學校唔小心踩界都系"錯"....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 完全唔容許"解釋等於掩飾", 因為學校系要教學生既團體, 我見到直資聯會出來解釋,一句"認錯"都冇講過,真系對呢d"教育工作者"勁失望....

Rank: 3Rank: 3


258
798#
發表於 10-12-3 15:3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WYmom 於 10-12-3 13:30 發表
If those famous old schools have so many problems in signing contracts for so many years, and the govt in fact does not want to monitor them, they should really change into private schools.


I believe I have spoken on this topic several years ago. I have condemned the even more unfair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lite schools like SPCC, DG/BS and other schools under DSS. I have predicted and the effect has yet to be shown that most new DSS schools will fail to deliver what parents want and face increasing difficulties. Pegasus has gone down and I think some more will follow. I also said 強蠻如 SPCC或DG/BS 也不會敢放棄政府資助,畢竟there are still not enough bright kids to fill up the places at these schools if they are asked to pay like $70 to 80 thousand a year. These schools need bright middle class kids to fill up the classrooms.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3 15:37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5Rank: 5


4440
799#
發表於 10-12-3 16:0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3 15:36 發表

I also said 強蠻如 SPCC或DG/BS 也不會敢放棄政府資助,畢竟there are still not enough bright kids to fill up the places at these schools if they are asked to pay like $70 to 80 thousand a year. These schools need bright middle class kids to fill up the classrooms.

叔叔講出左事實啦......強蠻如 SPCC或DG/BS 也不會敢放棄政府資助<----最主要佢地唔單止想收d富貴學生,仲要有足夠既 bright middle class kids 去"省靚"名校呢個招牌....

Rank: 5Rank: 5


4418
800#
發表於 10-12-7 16:30 |只看該作者

直資欠反思 窮尖子望門興歎

撰文: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 (經濟日報 2010.12.7)

直資學校被審計署批評帳目混亂,引起公眾關注。究竟我們應否以審計署所採用的標準,作為審查各類涉及使用公帑的機構的唯一指引,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商榷空間的問題。不過,話雖如此,審計署提出批評,相關機構無論如何都應該回應、澄清,把有關的問題交代清楚。

助學金不足 因申請人有限?

有關直資學校帳目混亂的眾多批評當中,其中一點指出,受審查的直資學校用於減免學費或獎學金的撥款,並未有達到規定為學費收入10%的標準。一些學校使用該項撥款不足一半,另外更有學校嚴重撥款不足。這明顯地有違「保證有學習能力的學生,不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失去入讀機會」的原則。

有關這一個問題,已有議員及其他社會人士在公開討論中大力批評。

對於上述情況,學校自有一番解釋,而其中一種乃強調撥款不足,非因校方不願減免學費,而是申請人數有限,以至未有全數撥出。學校提出這樣的解釋,有助於澄清它們無意犯上錯誤,同時也表明並非刻意疏忽照顧有財政支援需要的學生。事實上,我也不認為目前的討論應該高度集中在學校管理層(例如猜測個別有關人士的意圖)之上,而是應該藉着這次機會,更深刻地反思目前教育界的一些轉變與作風。

違開放原則 社會流動障礙

對我來說,好些直資學校未有充分運用學校經費,以資助有財政需要的學生,這是一個深層問題的表面「病徵」。真正叫我擔心的,不是撥款不足(因為這大可以根據規則而快速改正過來),而是學校管理層未有深入研究和關注助學申請數目不多背後所說明的問題。

在討論這個議題的時候,有議員批評某些直資學校所辦的是貴族學校,未有充分運用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這些批評所觸及的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為甚麼有那麼多直資學校校內,竟沒有足夠數目的清貧學生去申請減免學費或獎學金,而與此同時學校管理層又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直資學校校內有清貧學生而未受支援,這是處理失當,不難解決。但假如大部分家境一般或貧困但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而不敢申請入讀直資學校的時候,則是違反了一個「不以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為評估標準,純以效績為參考的開放制度」的原則,對社會流動造成人為的障礙。

不打開門戶 欠教育者自覺

這一種障礙並不顯眼,但卻是結構性,令家境清貧但優秀的學生無法憑着個人努力,去爭取他自己最想取得的教育。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直資學校自以為門戶大開,來者不拒,但實際上在學校大門前面早已豎起隱形的障礙,令大量論學術表現應可叩門的學生,望門興歎。

更令人擔心的是,好些直資學校的管理層並未看到現象背後的問題,並無嘗試主動外出,發掘家庭清貧的優秀學生,提供財政支持,給他們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本來這既可實現一個開放的、有流動機會的社會的理想,又可為學校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擴寬學生的視野與胸襟,理應是何樂而不為。但現實是,很多直資學校的管理層對以上問題,視而不見。而更糟的是,他們根本未有注意到有此需要,不會自覺去打開門户。如此表現反映出他們缺乏作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自覺;他們好像未有認真想過,學校與教育制度應是建立開放社會的重要環節。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