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讀世界歷史每週需要多少時間
樓主: eviepa
go

讀世界歷史每週需要多少時間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258
61#
發表於 10-12-5 20:2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10-12-5 19:55 發表
EviePa,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取向和教學方式正是令孩子步向文科的因素之一?

Dear ChiChiPaPa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Can you say more?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62#
發表於 10-12-5 20:33 |只看該作者
再看一看,好像沒有說明白,再試一試。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能機械地事先就鐵板一塊,定好用幾多時間就收工,亦不應將决定根據於已花了多少時間。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素質,定下目標,是 Level 4、Level 5 抑或 Level 6 ? 各人不同。一般孩子,你硬是要他做來做去都係Level 1 到 Level 3 的題目,人都癲;資質有所未逮者,你硬是要他做 Level 5 and 6 的題目,徒生挫敗感。

到孩子達到已定標準,收工。未到?繼續可也,唔駛鐘。


Uncle,

大概因為你的朋友都像你一樣的質素,家庭已經是一個非常conducive的環境,你看不到大部分中產家庭都沒有這種環境。根據我多年的觀察,要令一個高中文科的孩子每天於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境界。

我自幼至今,我看過無數的家長,開天殺價,要子女每天溫幾小時,結果幾乎全都有反效果,子女無法做到,結果自暴自棄,平日根本不溫書,家長因加,結果孩子得減。

我看過很多家境像我的朋友,子女在小學很容易取得Band 1地位,但到中學則每況愈下。

我從少到大,亦看過很多無為而治的家長,他們的子女,讀書也不見得好。

我今次所舉的是中文世史,是一科不怎樣講IQ,沒有這個科目的根基問題,更不會有語文障礙。到中四,所有中中生從零開始,誰肯讀就會記得二次大戰於1939年開始,俄國十月革命是列寧領導的。誰肯讀,誰就會懂。大家投入於讀書的時間應不會相差很遠。

對我女兒來說,能說服她每週讀世史一小時,相信已是不易。而我幾乎肯定,這每週一小時的溫習,足夠她坐B望A,有這個實力,我覺得足夠了。我不會苛求。

我相信,guideline是重要的,讓孩子有所本,不會迷失,不會容易患得患失。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63#
發表於 10-12-5 20:56 |只看該作者
這是跟你想法一向不同的地方。I believe in establishment; I believe in schools; I believe in the 大環境,所以我一直主張你將Evie送到傳統名校讀中學。但你較相信自己,認為憑一己之力,更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本質上你跟那些書店當眼處那些"我如何培育出一個HYP女孩"的父母差不多。


Uncle,

和絕大部分的香港家長一樣,我希望女兒在香港完成大學才出來做事。但你的目標是送女兒出國讀書。因此,提高女兒入香港的大學的機會並非你的首要目標。

現實是,隨機抽出一個中學生,他將來入U的機會大概是18%這就是大環境。我家的「文化資本」應較普通家庭為佳,所以就算我採取你的方法,只做被動的「顧問」而不積極「操控」,我相信女兒的入U機會也可能有30%。

一個rational man,面對著一個重要目標,要做些行動,將30%左右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至50%以上是應有之義。本地大學不是你的目標,你的做法會當然不同。

我的朋友的孩子當中,能有頭18%的,不超過四分之一,大部分的,就算家中資源豐富,也都沒法令子女入U。

總之,盡量提高女兒入大學的機會,但不能犧牲太多就是我的目標。現在看來,我女兒快快樂樂地讀了那麼多年書,而且入大學機會亦高,似乎已經達到了我的目的。像你一樣,採取放任政策,在我特定的家庭氣氛裡,成功機會比我的教育法大嗎?



放任政策是個好策略?

從朋友、女兒臻美的同學個案裡都引證了,放任政策無助提高入U率。再遠在一點,在我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採取這個政策,但子女的讀書會有多好?

我的看法是,放任政策的自由氣氛下,能孕育出一小撮最頂尖的學生,但很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因為太自由而得不到好下場。這種等運到的培養方法不適合我。

剛和女兒談論過她的一個好友,我主觀地希望她能入大學,最好能和我女兒同入一間大學。但我女兒覺得她如果要入大學的話,未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夠。因為她是在一個徹底的放任政策下長大。我女兒說:「其實她很乖,如果她爸媽叫她做額外的東西,她是會做的。但她爸媽沒有叫做,難道她自己主動地說要做嗎?」現在她中英數的根底和我女兒相差得太遠了,她甚至沒有我女兒視藝科的強項。所以我們唯有希望她突然開竅,用我女兒雙倍的努力,一同入大學吧。



名校能大大提高入U率?

我不信。

我和你都是升中試的產物,當時津校、私校的師資、設備、學生質素都相去極遠。讀津校自然比讀私校有很大優勢。但到今天,無論師資及設備都很相似,唯一不同的就只是學生質素。如果我要處心積累,要送女兒入讀名校,我相信很大機會成功。但對我來說,名校起碼有以下兩個問題:

1. 離家太遠。現在女兒步行上課,不用舟車勞頓,省卻很多時間,將省下的,用三分一來讀書,三分二來享受人生,最終的成績不一定比讀名校差。另外,同學們都住在附近,方便大家出來玩樂,培養感情。

2. 讀現在這問學校,女兒的根底是前列,初中時她不怎樣溫書,加起來也是中上,沒有甚麼讀書壓力。如果讀名校她就不能這樣談笑用兵了。

eviepa

Rank: 3Rank: 3


258
64#
發表於 10-12-5 23:4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10-12-5 20:33 發表


Uncle,

大概因為你的朋友都像你一樣的質素,家庭已經是一個非常conducive的環境,你看不到大部分中產家庭都沒有這種環境。根據我多年的觀察,要令一個高中文科的孩子每天於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境界。
...

Dear Eviepa

Don't get me wrong. In fact I agree totally that "一個高中文科的孩子每天於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境界。"不要說中學生,大學生也不容易。

Thanksgiving 假期後的星期一小女兒就打電話來「告解」。因美國大學每個學期末都會有考試,本已囑咐女兒趁Thansgiving 四天假期好好溫習,應付考試。但女兒來電說假期裹一頁書也沒翻過,心感十分不安,問我怎辦?我笑問她是不是因為上星期初跟英文科的教授 internview被對方讚到飄飄然而忘乎所以?(此教授可能是你失散多年的同門大師兄,專派高帽,搞到女兒interview完就馬上打電話來,幾乎要轉讀英文系咁滯。) 聽完佢「告解」就叫佢呢幾日勤力番啲,可見一日45分鐘温書並不易。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5 23:53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8Rank: 8


19737
65#
發表於 10-12-6 00:0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5 23:46 發表

Dear Eviepa

Don't get me wrong. In fact I agree totally that "一個高中文科的孩子每天於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境界。"不要說中學生,大學生也不容易。

Thanksgiving 假期後的星期一小女兒就打電 ...


初中生每天要抽45分鐘溫習已不容易。不要說高中生。

Rank: 8Rank: 8


19737
66#
發表於 10-12-6 00:2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10-12-5 20:56 發表


Uncle,

和絕大部分的香港家長一樣,我希望女兒在香港完成大學才出來做事。但你的目標是送女兒出國讀書。因此,提高女兒入香港的大學的機會並非你的首要目標。

現實是,隨機抽出一個中學生,他將來入U的機會大概是18%這就 ...


「放任政策是否好策略?」

我不會用「放任政策」這名詞。我會說:「Voli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我記得有些研究說「Voli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在 High School 時,尤其是理科的學習有正面幫助,遠較父母用「Motivational strategies」或「他律政策」來得有效。

Rank: 8Rank: 8


19737
67#
發表於 10-12-6 01:0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5 20:20 發表

Dear ChiChiPaPa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Can you say more?


能力會影響興趣。

我沒有認真想過 EviePa 的個案,但對自己的女兒,我就曾經在這方面思考過。

我和 EviePa 一樣推崇課外閱讀,雖然背後原因和理念並不一樣。另外,我和 EviePa 一樣重視語文。同樣地,並沒有在孩子的小學時期,把焦點放在孩子的數理能力。因此我有想過,由於孩子放在語文的時間較數理多許多,這做成了語文較強,而數理較弱的假像,可能給予孩子一個錯誤的感覺,因而影響孩子對學科的興趣,甚至日後的選科決擇。

在升中時,我對這問題處理得較小心,讓孩子認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被一時的假像騙了。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68#
發表於 10-12-6 22:07 |只看該作者
「放任政策是否好策略?」

我不會用「放任政策」這名詞。我會說:「Voli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我記得有些研究說「Voli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在 High School 時,尤其是理科的學習有正面幫助,遠較父母用「Motivational strategies」或「他律政策」來得有效。


ChiChiPaPa,

這就是我常鼓吹的,到中學,家長要懂得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分配時間去學習。家長到中學仍舊管到子女讀書的每一個細節會有很大的反效果。

但小學時代,絕大部分學生缺乏上進心、缺乏自制能力,家長的督促所能起的作用就很大。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69#
發表於 10-12-6 22:11 |只看該作者
初中生每天要抽45分鐘溫習已不容易。不要說高中生。


ChiChiPaPa,

我不明白你這句。

高中生年紀較長,較為坐得定。一般的講法是,要求一個初中生溫習45分鐘較困難,要求一個高中生溫習45分鐘較易。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70#
發表於 10-12-6 22:47 |只看該作者
In fact I agree totally that "一個高中文科的孩子每天於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境界。"不要說中學生,大學生也不容易。


Uncle,

我不知現在的大學生怎樣讀書,但大學我每天平均可能只上四小時課,剩下大量私人時間,抽一兩小時學術一下,還有大量時間玩樂,大概很容易吧?

Rank: 3Rank: 3


258
71#
發表於 10-12-7 00:3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10-12-6 22:47 發表


但大學我每天平均可能只上四小時課


What major? Four hours a day? Unthinkable.

The pattern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majors and I thought you were talking an hour a day after all the homework and project work.

There are also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 The former is more like our secondary schools with a lot of homework, quizzes, tests, mid-terms and finals. The latter is much more laissez-faire, somtimes with only an exam at the end of the year, particularly for those old universities. It is difficult to generalise.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7 00:38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258
72#
發表於 10-12-7 00:5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10-12-6 01:06 發表


能力會影響興趣。

我絕對同意。你問十個小孩,問他們最感興趣的科目是哪一科,十一個都會告訴你他門最感興趣的是他們成績較好的科目其中之一。

而且我想補充一點:不一定要真正的能力。Perceived ability 已經可以。對一個孩子consistently 稱讚他們某方面的能力(其實小孩在該方面跟其他小孩比並沒有 absolute advantage, 只不過具comparative advantage。 即唔好聽講句,冇其它方面咁差而矣。但日子久了,水滴石穿,perceived ability 轉換成興趣,興趣又慢慢轉換成真正的能力。小女兒就是一例。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8 01:25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258
73#
發表於 10-12-7 01:2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10-12-5 20:56 發表

放任政策是個好策略?

我當然會同意你講不應用放任政策啦。

你描述的例子裏,孩子其實都是生活在一個 indifferent environment 而不是一個 conducive enviornment.

看電視碰到介紹一些名人家居時,女兒叫我估吓電視介紹的與我們家有什麽不同。我知道答"大好多、靚好多"一定唔係佢要嘅答案,就說電視的齊整好多。她就開古:「唓!我哋屋企夠可以隨時招呼人嚟坐啦(possibly not on Sunday when the maid is on leave)。你睇吓,佢哋啲屋一本書都見唔到。」

當妻子懷小女兒時,閒在家無聊學人炒外。大女兒跟在身邊耳濡目染。才一歲多的人仔就會拿起電話按快速撥鍵,電話接通就喊「揸美金一球,唔該。」可見父母的身教,勝於千言。

嘗見許多父母問怎樣做子女才會xx好?其實,對於大多數小孩來說,父母怎樣身教,孩子就會怎麼樣。年紀大一點時,老師同儕的影响就越來越大,從批判閱讀(critical reading)古今中外聖賢的書中所學的亦越多。父母是啟蒙者,但我們亦應盡早引入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介紹兒女認識生活中或書本中比自己優秀的人物。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7 22:46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258
74#
發表於 10-12-7 22:5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10-12-6 00:25 發表

我會說:「Voli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Dear ChiChiPaPa

I tried googling the term but most are heavy stuff. Anything like idiot's guide on this?

[ 本帖最後由 hog.wash 於 10-12-7 23:59 編輯 ]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5Rank: 5


4418
75#
發表於 10-12-10 22:28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4# hog.wash 的帖子

http://www1.pu.edu.tw/~ckwang/a%202001_03.pdf

Rank: 3Rank: 3


258
76#
發表於 10-12-10 23:3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0-12-10 22:28 發表
http://www1.pu.edu.tw/~ckwang/a%202001_03.pdf


Thanks 囝囝爸。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258
77#
發表於 10-12-13 14:1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og.wash 於 10-12-3 15:11 發表


兒時嘗讀一個情節粗疏的科幻故事,也不記得是誰寫的了,常如夢魘,縈繞心頭。有一瘋狂科學家矢志要做做出一個完美的新人類......

還是那一句:常如夢魘,縈繞心頭。

temporarily hog.wash, forever uncleedward

Rank: 3Rank: 3


430
78#
發表於 10-12-17 17:35 |只看該作者
講真,高中history唔係你想像中咁易讀,咁快講到1定掂咁,到時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其實根本冇話讀幾多個鐘,我al history拎a,用既時間多你所講既好多倍,因為我鐘意history,我睇好多參考書,從來唔背model answer..而睇參考書既用意,係令自己學識多角度思考..諗下唔同史家講既野有邊d值得參考,邊d要反對....只要識得咁樣,所有題目根本難唔到你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79#
發表於 10-12-17 22:42 |只看該作者
Symfen,

大家讀過A Level History,溝通較易。

我讀A level 時,History是沒有教科書的,要讀好歷史,就要廣泛閱讀各大歷史學家的著作。比如讀歐洲史就要看David Thompson 的 Europe Since Napoleon、AJP Taylor的德國史、Coben的法國史,還要讀Cochan俄國史、及其他的歐洲史。他們所的書,並不是給香港學生看的,從來不會照顧我們的英語能力,並不是中五讀的East Meets West那麼淺白。

能拿A,我想你的讀A level時的英文肯定很好。如果以我當年的英文程度,要拿A,大概要完全放棄其他所有科目,再加上努力讀書才能達到。

不過現在是講文憑試,不是A Level。

每周讀一小時就能坐B望A,是我的初步判斷,有可能錯。如果你有理據認為小弟錯了,請不吝指正。

我對這判斷是基於:

1. 看過高中的教科書,完全是O Level,絕無A Level味道,應是照顧Band 2, Band 3學生的產物。以我對香港教育的認識,相信只要熟讀這讀本,打進考生的頭5%不難。熟讀這課本,每周頂多需45分。過有時間可以看其他課外書。

2. 中文中學,用中文課本,比起英中,保守地可以省卻一半的溫習時間,但我懷疑能省的會更多。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2366
80#
發表於 11-1-1 00:45 |只看該作者
三三四文憑試的程度:

前幾天和朋友聚會,當中有一對教師夫婦,證實了現在的文憑試的程度是很接近會考,所以和高考的深度相距甚遠。讀文憑試,大致用讀會考的方法就成。

平日肯溫書,而不需臨急抱佛腳的佔高中生的多少百份比?

我沒有答案,但從種跡象看,肯定不會有18%那麼多。時間的巨輪不斷轉動,但不變的是人性。我讀書時,每周都溫習,是少數的勤力學生;八年後,我弟弟也是每周都溫習,也是少數的勤力學生;到近幾年,親友的孩子中,會考拿不18分的,全都屬於臨急抱佛腳型學生。

換句說說,如果平日有溫書的習慣,那怕平均只是每天45分或一小時,達到入U的水平的安全系數甚高。


以下的個案很典型:

家長A要求他的孩子準備會考時,要:
1. 不要留待考試才溫習,要平日做工夫,日積月累才有好成績。
2. 就算是非考試的日子,每天需要溫習幾小時。

但實際上,他自己當年準備會考時,抱著這樣的態度:
1. 認為九月十月不是勤力讀書的好時機,理由是就算讀熟了,到會考時也會忘掉,又要重新再讀,不化算。
2. 他當年在考試前夕,每天讀兩小時書已覺很辛苦,認為已經很足夠。

不知是否小弟有特異功能,到現在,中學時的苦與樂仍然有深刻的記憶。讀中四五時,做完功課後,我平均每天大概有一小時的溫習。這一小時已是用了極大的意志力去達成。對我來說,除非是考試前夕,否則每天幾小時的溫習是絕無可能的。

同樣地,我弟弟讀中四五時,也和我相似,每天功課後讀45分鐘書也覺不易。平均每天幾小時的溫習是絕無可能的。

這位家長A和我不同。他已經完全忘記讀書的痛苦一面。他完全忘記,幾十年前,他對溫習所感受到的痛苦遠比我大。當年就算是九月剛開學時,我也能用意志力去令自己每周聚精匯神地溫習幾小時。但他絕無可能做到此點。

他完全忘記,就算他抱著這態度,當年他的成績也能輕鬆地擠身於同齡人口的頭18%內,讀書還是可以的。

到今天,他覺得溫書並不痛苦,平日每天溫習幾小時是高中學生的份內事。孩子做不了這個標準就得要受責備。結果嗎,孩子覺得每天幾小時的溫習是Mission Impossible,讀一小時、兩小時仍要受責備,橫豎都要被責罵,於是選擇完全不讀書,就算對著書本也是靈魂出竅。結果這個每天需要讀幾小時書的學生,會考成績遠比只在考試前一段時間才「寵幸」一下課本的爸爸為差。

認識不少類似個案。家長少年時根本沒有怎樣用功讀書,只因讀書對他們來說是件太痛苦的事。但到自己做家長後,從前讀書的痛苦都已完全忘記,反過來要求子女日讀夜讀。達不到所定無理的標準便日哦夜哦。結果大都令孩子失去學習動機。

為甚麼大部分家長覺得每天需要幾小時的溫習?有甚麼數據支持這種講法?

以我對香港考試及香港學生的認識,如果讀中文讀,地理歷史等科目只要每周有一小時的溫習,幾乎必定可以拿個C或以上,已達到入能大學水平。只要根底正常,讀六、七科,每周幾小時的溫習已很有機會入大學了。

如果家長A只要求孩子每周溫習幾小時,然後鼓勵孩子在課餘多點玩樂,他的孩子肯定會照辦。肯每周讀幾小時書的結果就是成績不錯,而且孩子日子會過得很快樂、充實,親子關係亦會好得多。

香港有多少學生因為家長抱著這種態度而被糟蹋了呢?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11-1-1 00:50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