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8 小時
- 最後登錄
- 22-12-30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350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7-2-10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861
- 主題
- 2
- 精華
- 0
- 積分
- 6368
- UID
- 2477740
 
|
本帖最後由 greentea000 於 17-4-21 07:56 編輯
《生命在某處呼喊》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 禤楊美鄰校長
某小學利用食物作獎勵,鼓勵同學交齊功課。計劃推行後,全校有三分之二的同學能達標,效果似乎不俗;但另外三分之一未能交齊功課的學生呢?是這種獎勵對他們失效?是他們無能為力?還是那種無可無不可式的生命態度使然?
一天,我曾和一位就讀中二、學業水平一般的學生對話,問及他現在的追求。他表示在物質上或有所「欠缺」,例如一部更先進的手提電話或現在流行的電玩遊戲,但這並不足以讓他為著要得到「它」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實,他本已不缺什麼,再擁有更多,也只是錦上添花。至於對其他「非物質」的追求,對不起,他無法告訴你自己想要些什麼,只覺著生命有某種「不踏實」的感覺,但這也不會構成生活中更大的掙扎。
個別的對談,雖不是精確的統計數據,但我猜想其普遍性極高:我們這一代香港的初中生就是這樣。未知是否物質的充裕,是會掩蓋人心靈的空洞,以致我們會無視它的存在,聽不到空虛在其中的呼喊、迴響。
利用外緣引發動機,致使其竭力奮起追求目標,其轉化的過程、成功與否因人而異,也不會百分百奏效。但注定失敗的是:將「目標」定於一尊,以這是社會普羅大眾認定的成功 (諸如有財有勢);非如此,便不能作成功者論。若如此,你便會發現:無論外緣的強度如何,動機或許會一時被誘發,但要轉化卻是無望。因為一旦脫離外控,他們便會把這個不是真正想要的「目標」棄之如敝屣。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Meaning”(筆者註:程翔在獄中因看了此書而歸信基督)曾言:各人要為生命尋得意義,才能堅定意志,以致能抵受任何歷練。動機是內在的,即便在如何惡劣的境況下,終極的追求和渴望是越過難關的橋樑。演示出生命的內蘊是要自身看到「意義」的所在。
新學制的開展,更強調個人的自學和自省。鼓動年輕人對自身生命作出追求、明瞭活著的真諦,是對個性的尊重、是對生命的珍視。「卓越」在於能發揮一己所長,而不在於超越他人;「成功」在於看到自己的價值,而非追求個人的「市場價值」。
期盼學校的教育能守護那些稚小的心靈,給他們勇氣,讓其放膽摸索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邁開踏踏實實的、小小的腳步,並在期間找到開啟己身的生命之鑰,覺醒生命那種「踏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