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14-3-31 01:30 編輯
說實話,我不算太欣賞何靜瑩,可能從她第二次數說香港的大學生開始吧?(http://www.edu-kingdo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3097)我不大喜歡把自己意志強加別人身上的人。 到她寫中學生涯是如何向上,常進校長室以贏得支持種種,我覺得她真是從小就非常積極…… 怎麼說呢?我對從沒有打算反建制或者從來打算依傍權威的人,有種近乎過敏的距離感……
之所以抄錄此專訪,因為文末講音樂劇那段。我既相信音樂,也相信舞台真的可以快速讓生命蛻變
[Marie Claire 三月號專訪]
何靜瑩理想與野心的角力
曾經是美國國會山莊實習生,也曾是跨國銀行的金融英雌,亦是哈佛大學碩士,是不折不扣的尖子,不過何靜瑩沒有絲毫眷戀,因為內心對服務社會的呼喚戰勝了追逐金錢名利的慾望,所以她頭也不回的去做社會企業,創辦毛衣廠做 「工廠妹」。生命豐盛了?仍未,她仍處於 「飢餓」 狀態,所以她飾演多個角色去填飽自己,就是要讓心靈更充實,人生更無憾。
True to Myself 雖然何靜瑩(Ada)是一廠之東,位居董事一職,但她可沒有名車和司機接送,也不是乘坐的士出入,而是每天乘坐巴士由九龍到屯門上班,在社企毛衣廠內為久違了的 「Made in Hong Kong」 產品打拼,亦為姊妹社企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 勞心勞力,「過程中,我進入了多重人格分裂!」 不要被Ada的說話嚇破膽,她的精神狀態很健康,只是以多重身份去經營她的任務。
「當社會責任和企業相遇時,人性化和商業利益就會出現衝突,所以我要不時作心靈對話,然後作出取捨。4年前開始,我每天在毛衣廠都要平衡商業營運和社會使命。」 Ada 似乎不滿足於這麼輕易的人格分裂,一年前成立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專為一班被社會標籤為讀書不成的青少年提供另類教育。去年暑假,80位來自不同中學的學生經過9個月的訓練後,公演了首個音樂劇 《震動心弦》。「自始我將商業、社會、教育和藝術融合起來,除了企業家外,更多了教育和藝術工作者的身份。要遊刃有餘的遊走其中,我不斷摸索如何放低自己,如何才可以走進合作夥伴教育界人士和藝術家的世界,然後互相包容。」 Ada 直言,拿捏這個組合的最大困難是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持開放的態度,主動 「踩過界」 去明白、理解和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思維,又或是進行思想碰撞,在衝突和爭論中擦出火花。
燃起心中之火 對於很多人而言,在大腦裡長了一個水瘤,相信害怕得要命,會立即聽從醫生吩咐去做手術,但 Ada 心無旁騖,讓水瘤陪著她一起生活了3年,直到今年1月初才去動手術,「發現水瘤時,毛衣廠才開業一年,仍未上軌道,但兩位專科醫生都要我馬上入院切除它,所以我擔心這會影響企業的運作。」 幸好後來醫生通知她不用馬上開刀,可以每年監察其增長進度再作決定。這麼一等就是3年,期間 Ada 凝聚了一些認同 L plus H 核心價值和文化的持分者,攜手建立了一支強健的團隊。
「這4年來,我真的不能死,也不能病,現在已上了軌道,終於放下心頭大石,可以安心去動手術,切除 『計時炸彈』。」 一直以來,Ada 希望員工不只是做一顆螺絲,也不讓他們只專注自己的工作,而是給他們沾手管理工作,以擴闊他們的視野,可以獨當一面。其實 Ada 可以無須這麼辛苦去經營社會企業,因為她擁有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位,曾於多間跨國企業從事戰略策劃、管理顧問、外幣衍生工具交易等工作,大可以一直享受高薪厚祿,但在其體內具改革思想的基因卻不讓她靜下來,驅使她走出舒適圈,就算是創業,也不是以利益行先。「我自小就有管理和組織能力,7、8歲時已經分配姊姊和弟弟做家務。升中三後,曾經有一段感到非常沉悶的時間,為了解悶,我沉醉於金庸的武俠世界,當中主角們的俠義精神燃起了我要為社會做事的那團火。」
Ada 說,中學時期讓她知道自己內心所需,為她提供了成為改革家的土壤,「我很想為學校服務,可以說是胸懷大志,不過這亦是我最大的挫折,因為老師因我不是她們眼中的乖學生而沒有挑選我成為風紀,令我沒機會擠身學生會進行改革。這是我第一次感到懷才不遇。」 但積極的Ada怎會就此罷休,中六時她是學校合唱團隊長,已在想可以怎樣改革合唱團,後來又成為英文辯論隊隊長,為學校贏得校際冠軍,而她也爭取與校長對話,「我一有機會便去找校長談我的理想,因而讓我獲得辦學生報的機會,是我抒發感受的工具,而且還讓我改革校刊。回望這段青蔥歲月,我很感恩,因為讓我知道就算沒有人委任,我仍然可以發揮領導才能。」
裝備自己 當中學時期是 Ada 安身立命之地,在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修讀國際政治是解放其思想的階段,而哈佛大學則幫助她打通經脈。「大學時代是我真正運用腦筋的時期,也讓我反思人生,我需要甚麼。」 雖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是老生常談之說,但這是不爭的事實,Ada 怎會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大學時代已裝備自己,「我選科時把上課時間集中於3天,好讓自己每週都能抽出兩天出外實習。第一年在一位美國參議員的辦公室實習,第二年是國會研究中心,最後一年是一所智庫。」 3年的大學生涯,Ada 旁聽了不少圓桌會議、聽證會、研討會、座談會,甚至閉門會議,令她眼界大開,而且她還可以使用國會的不少資源,包括自由取閱各種為國會議員撰寫的研究報告,視野得以擴闊。
修讀外交,後來卻走進商業世界,Ada 說她是 「計算」 過的,「我很喜歡旅行,眼見很多跨國機構的行政人員經常到外地出差,我也希望過這種生活,所以如果我考進銀行當實習生,便可以支薪去學商科,也有機會旅遊,可樂不為?」 人在異鄉,少不免受到二等公民的對待,這種次人一級的感覺令 Ada 按捺不住,決定回流香港當家作主。「在國際顧問公司工作時,不時被派駐外地,期間追求最好的生活享受,但突然有一刻想過一些簡單的生活,不再要魚子醬,很想吃荷包蛋。」 可能很多人都以為 Ada 在外地工作數年,只是鳥倦知還,其實是她潛藏內心的聲音叫她停止如此下去,「我是讀政治的,我關心香港發生甚麼事情,但在外地是無法閱讀香港報章,感覺好像很久沒有洗澡,虧欠了自己。當時我的內心告訴我,仍然想做有意義的事情,原來我自小埋在內心的那團火從沒熄滅過。」
尋回自我 工作了多年,Ada 毅然放下工作,跑到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修讀公共政策碩士課程,這是她經常與自己對話的時期,在理想與野心之間不時要作出角力,「若我回到純商界工作,錢賺到了,但活得不開心;雖然滿足了個人的野心,卻無法實踐夢想,滿足自己的抱負。與心靈無法對話的時候,內心不能平安,我會感到很痛苦。」 為了忠於自己的理想,Ada 與一些實業家在香港開辦毛衣廠,讓以前曾為香港工業出過一分力的女工重回崗位,重拾尊嚴。對於毛衣工業可否代代延續下去,Ada說蠻有信心,「我相信這個行業會吸引到年輕人入行,讓造毛衣的技術薪火相傳,然後產生漣漪效應。只要社會影響力做得好,就可以啟發更多人,令他們的生命更加充實,無論是80人還是8000人,也沒分別。」
Ada 說她所做的事情在幫助其他人尋回自己時,最後是幫助她尋回自我。「有一位音樂劇導師本來只認為音樂劇是一個讓學生和導師留下美好回憶的課外活動。但不久她發現這個戲班原來有一個宏大的使命,就是不單把學生送上台板,更要讓他們的生命發生蛻變,在短短半年裡給每個人一次震動心弦的生命旅程,連她自己也被感染,重新尋找教育的真諦。」
沒有犧牲過 「L plus H 剛成立的首3年,我連長短假都未放過。與好友計劃去泰國旅行,她們不斷問我應否做甚麼、玩甚麼,我再三強調我只須入住一間連沙灘都有 wifi 供應的酒店,因為可以邊喝酒,邊用 whatsApp、Facetime、YouTube。一直以來,我每天工作10至14小時,而很多人都教我如何在下班後和放假期間,停止接聽公司電話和思考公事,好像我真的不懂平衡工作與生活,還是弟弟寫了一句公道話:『這不就是當老闆與打工仔的分別嗎?』而且我已將工作和人生合二為一。不過不要誤會我是一個工作狂,也不要認為我搞工廠、做社企,是『紆尊降貴』。其實,除了首兩年有較多內心爭鬥外,我不覺得這是犧牲,反而感到這是一份 dream job!」 Text: Pink Cheung Photography: Kin
我安心去動手術了:
http://goo.gl/gJAeER 
香港電台《語出經人》L plus H 何靜瑩專訪:
http://goo.gl/ESLmj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