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學教育方式,正正是最重要的部分。
西方教育,是 teach children how to learn,小孩由老師帶領,自己探索自己學,而不是像本地教育,老師教乜就記乜背乜,考試要估 model answer 係乜。
IS 較鼓勵小朋友多思考和容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有國際學校中學學生,因反對學校某不公平政策,而 contront 校長,校長深思後也認同學生,先前政策不公而改。
二十年前,國際學校冇中文堂,近十年已經不同,間間都有。當然有些多些中文堂,有些少一些,但一定有中文學。以 ESF 為例,學生未必個個看過四書五經,但普通話和同齡的 LS 學生比未必差。小女在 ESF 多年,去到大陸和台灣,比在 LS 讀的表姐更敢講普通話。
除了教學方式和中英文語文水平,也可比較學校整體文化。LS 學生可能聽韓文多過英文,講 otoke 發音準過 boutique。 IS 學生笑 President Orange ,LS 學生笑劏房波。
在國際小學待過的孩子,和在本地小學返學的孩子,不同的不單單是語文水平差異。
各有捧場客,哪一種方式才好,家長自己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