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176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4-19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181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8-4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6
- 主題
- 2
- 精華
- 0
- 積分
- 1852
- UID
- 1616615
 
|
本帖最後由 curryflavor 於 18-9-24 02:34 編輯
見到這㦄多的爭論,令我想起 2 個都市傳說.
醫科,很多人視之為神科, 姑且不辯其真偽. 勞斯萊斯, 被奉為車中神級,亦姑且不理他真假. 外國有個說法,就是如果你要走入RR 陳列室去問架車幾錢跟住講價 . . . 你其實未夠班去買
我知這樣說,得罪所有人. 但作為一個未來醫療用家, 當我想到我的未來醫生,原來不是他的教授挑選的, 是屈從於家長群眾壓力的擠進來的,甚至他的成醫之路,也是父母鋪排打點出來的, 我心臟真會有點悲涼的感覺.
作為一個未來病人,我衷心希望,香港醫科教育跟美國制,即是,需要有一個基礎學士學位,多點工作和人生經驗,再加一個 MCAT 之類的考試,才可報讀.
由某大開始的拔尖搶收生計劃,對其他科可能有用, 對醫科來說是倒行逆施. 有些尖子其實未必有充份心理質素去面對艱辛邁長的行醫之路,最後浪費了一個寶貴學額.
因為醫生不單是醫治一個個案例,是要照顧一個個不同的人. 如果不明白箇中分別,不應行醫.
如果醫科作為一個 post grad degree, 除了得到一些更加成熟丶更加知道自己路向的醫生,亦自然少了那些紏纏不休的 DSE/IB/AL 收生比例的爭論, 不是一舉兩得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