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Doray 於 18-2-16 18:09 編輯
你攪清楚BCA原意未?係促進教學,但人地啲學者已經講咗個shortcoming, 你又搬出收亞公錢唔駛問責呀?!咁巳經錯咗方向啦!BCA計劃的初衷,是透過評估取得回饋,讓教師和學生針對改善策略。但明顯地這個良好原意並未達成,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目前的評估對學習沒有幫助,社會上為了BCA的存廢爭論不休。究竟評估回饋怎樣才能對學習有幫助?首先要了解,學習總會有難位及迷思,遇到學習難位時,如果老師能在學生的「可發展區」加以協助,學習便比較容易。「可發展區」是指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實際發展層次」,與在他人輔助下所能夠達到的「潛在發展層次」之間的距離。在這「可發展區」內,他人的輔助對學生的發展效用最大。建基於這個理念,促進學習的評估就是要透過評估,找出每名學生的「可發展區」,支援他們的學習。 目前的BCA無論在評估內容或報告形式上,都不是促進學習的最佳評估工具,原因有二。第一,要找出學生的「可發展區」,評估題目的難度要和學生的能力對口,即是在「可發展區」附近。可是BCA的題目卻是以學科的基本能力作目標,所以對某些學生來說太淺,但對另外某些學生來說又太深,無助於找出所有學生的「可發展區」。第二,BCA的評估報告以學校而非學生為單位,而且事隔數月才送交學校,故即使報告提供學校在某些學習單元上的達標情况,卻未能提供針對個別學生的回饋,更遑論促進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