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樓主: elbar
go

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23972
21#
發表於 13-5-30 23:1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incher 於 13-6-3 00:12 編輯

回復 Annie123 的帖子

中一、二有中史,但只佔25分!
没世史独立一科,只在IH某單元教授

Rank: 6Rank: 6


5200
22#
發表於 13-5-31 12:24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初中都應該要修中史科, 阿女初中時中,西史都有讀,雖然成績都OK, 但係到高中都無take. 因為真係好多野背, 但讀中史同時可以提升中文水平.

Rank: 9Rank: 9Rank: 9


23972
23#
發表於 13-6-2 18:18 |只看該作者
回復 Glau 的帖子

无錯!文史相通!尤其是議論文,很多時以史實作論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5
24#
發表於 13-6-2 19:10 |只看該作者
中史科瀕臨滅絕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602/00418_006.html


新高中中國歷史科出現大幅退修潮,中史教育應否定為必修科再被提上輿論風口。對本國歷史的教育,世界各國都是重點,以美國為例,一九九一年頒布的《美國二○○○年教育戰略》中,就要求歷史科列入五大核心科目,中小學生必須取得合格才可繼續升學,近年歷史科地位更是空前的高。

反觀香港,對推廣中史教育一直有不同見解,不少論者更以國際化迴避中史科,指港人要具國際化眼光,不應被民族感情遮蔽。但不可忽略,不論你喜歡與否、是否認同中國的過去,了解它可說是明辨是非的根本。如對過去一無所知,單從一個斷面進行比較,如何能對當下的中國做到持平針砭?

提倡要有世界視野時應注意,人的存在不能與身處背景分離,生而在香港,熟知港式文化,因此是港人。同樣,生而在中國,舉手投足是中國文化,外界對港人認知亦為中華民族,這也是與生俱來的。若不從中國角度出發,港人根本不可能有世界視野。以全球化、國際視野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減弱中史科的重要性,只屬本末倒置。

不得不承認,現時中史科教育的體制確實有其弊端,把數千年歷史壓縮在中學生的幾年學習裏,難免艱深浩大,應倣效外國,從小開始,按程度深淺逐步向學童開展教育,如此,當不致使中史成為一座無法跨越的大山。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

Rank: 9Rank: 9Rank: 9


23972
25#
發表於 13-6-2 20:39 |只看該作者
回復 elbar 的帖子

外國比香港,真的重視得多!香港!宁願把通識視為核心課程,真是无話可說!自己國家的歷史,竟然不知,講吾通!

點評

Yanamami  HK地講唔講心~~~  發表於 13-6-2 21:30


3367
26#
發表於 13-6-2 23:2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4


553
27#
發表於 13-6-3 00:01 |只看該作者

引用:回復+elbar+的帖子 外國比香港,真的重視

原帖由 vincher 於 13-06-02 發表
回復 elbar 的帖子

外國比香港,真的重視得多!香港!宁願把通識視為核心課程,真是无話可說!自己國家的 ...
我都覺得係,通識無需要做核心科目,反而中史真係好重要。當年讀書時,我都唔鐘意背嘢,所以唔鐘意中史,反而現在同阿女溫書時,讀到哋中史,覺得好有趣。



點評

vincher  很少孩子喜歡歷史,GOOD  發表於 13-6-3 00:09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Rank: 5Rank: 5


1378
28#
發表於 13-6-3 00:05 |只看該作者
內地中學有中史科嗎? 是必修嗎? 課程範圍是怎樣? 希望有高人可指教。

Rank: 4


553
29#
發表於 13-6-3 19:45 |只看該作者

引用:題外話:在FB朋友的分享,有少少同topic有

原帖由 Yanamami 於 13-05-30 發表
題外話:在FB朋友的分享,有少少同topic有關。
*************************************************
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的回答對比最讓我震撼,我想學歷史不僅僅是要我們瞭解自己民族和其它民族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以史為鑑,令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進步吧!



點評

sai1031    發表於 13-6-4 08:42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Rank: 7Rank: 7Rank: 7


14885
30#
發表於 13-6-4 17:32 |只看該作者
回復 me2 的帖子

赞成。
认识史实只是第一步,分析所有关联的成败得失才是重要,以史为鉴,怎样应用,实在会令人更有智慧。至于在中文写作上,好像有家长说,文史相通,有历史根据,再去支持自己的论据,就更有说服力;认识了不同朝代的背景,去读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会更有得着。

點評

vincher  agree  發表於 13-6-4 21:58

Rank: 9Rank: 9Rank: 9


23677
31#
發表於 13-6-5 13:50 |只看該作者
请问坊间有否课外的中国历史课程? 很想跟孩子一起往听课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5
32#
發表於 13-6-5 16:49 |只看該作者
【音頻】中史科現退修潮(自由風自由PHONE)
訪問︰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Rank: 7Rank: 7Rank: 7


14885
33#
發表於 13-6-6 09:36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猴子爸 的帖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共勉之.

Rank: 9Rank: 9Rank: 9


23972
34#
發表於 13-6-7 22:13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nnie40 的帖子

我怕就算有,都悶死你!試下看电影,再閱讀有关史实,检視它的真實性
http://tw.m.yahoo.com/w/kplus/question?qid=1010101708064
http://mandarinfilmblog.com/2011/04/15/418/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11004/00298_001.html

點評

HY412  有咁好既 link 都唔班靚太, 作死  發表於 13-6-12 23:04
annie40  Will take time to watch them.  Thank you.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study it if we dont' need too care how much I remember  發表於 13-6-10 12:25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52
35#
發表於 13-6-8 04:06 |只看該作者
vincher 發表於 13-6-7 22:13
回復 annie40 的帖子

我怕就算有,都悶死你!試下看电影,再閱讀有关史实,检視它的真實性
Thanks, wonderful.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5
36#
發表於 13-6-8 21:04 |只看該作者
健吾﹕大條道理 不考中史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08/fad1.htm


在會考要公布成績前後的日子,總有傳媒愛說這些故事蠱惑大家:會考考生的中文及格率下降幾多,香港大學生中文英文俱差,政府、學校、老師、學生難辭其咎云云……在討論的時候,總不會有人真的去書局看看,究竟試題考什麼。

議員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中侃侃而談新高中的資源津貼問題,那些議員知道文憑試考什麼嗎?我們的課程究竟希望學生做到什麼,就被視為是「中文考試成績好」呢?家長們總是眾口一詞的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出眾,其實,什麼叫中文好?知道驫粵音標、龘粵音踏、鑫粵音歆,除了可以在過年的時候叫孩子在眾三姑六婆前表演一下,指小孩可以讀出表意語系中要見一個記一個的方塊字以外,又代表什麼呢?考過會考的人,有誰不知道命題作文其實有一套寫作方式,用以符合考官及考試局的需要。在會考和高考得到A,是不是代表覑他們愛中國語文,或是真的可以從文字之美、文句之義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智慧?

究竟試題考什麼

其實,不要談得太高太遠了。你請那些議員去考高考的個人短講或是小組討論,抑或是現在的範文朗讀,就像叫他們去考通識科一樣,他們都不一定可以考出什麼成績來。一來現時的考試制度實在太隨機性。中文科朗讀試始於2007年會考,並過渡至中學改制後的文憑試。就2007年的年報所述,不少考生誤讀常用字。如:幢、爍、矗(就是因為這個「三直讀促」,所以坊間就有補習社列表,陳列三個字成品字形的讀音若何!)、褐、潺等等。雖然報告亦有提及,設立這考試的原因,不是為了提倡讀音一尊,而是希望學生培養應有態度,不要對不會讀的字草率亂讀。但,對學生而言,他們只希望知道,究竟如何讀,才會得到高分。會讀很多不同的字,就等如中文很好嗎?我懷疑。

同理,某位,根在香港,連名字也有個根字的議員,就在鏡頭前說,他們以前讀中史,所以不需要國民教育,我們多麼有愛國情懷。他們究竟在殖民地時代讀什麼中國歷史,可以令他們愛國呢?究竟學習歷史,在現今香港這個環境,有什麼問題?隨手拿來一份坊間的模擬試題,某大教科書出版社,他引用了日本史學家桑原騭(讀質,陰質那個質)談秦國統一的資料,要學生分析秦國以法家治國,是好是壞。標準答案提供的概念,就有一行指當時「國民都經歷長期戰亂,極度希望安定生活,所以以法家治國,維穩和諧也是人心所趨」。這些答案,是坐了時光機回到秦朝做民意調查得來的結果嗎?若不,那即是史學家之間的「說法」,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政治,一個國家如何論述自己國家的歷史,是一套國民教育的開始。在中國,近代史不能說的秘密實在太多,究竟應該如何論述,在香港又有什麼人可以說得通?既然,如果學生要答一些根本不知道如何得來的答案去考取分數考大學,這種中史科,老實說,不考也無妨。讀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救贖。不考這種有政治導向的中史科,不等如香港人可以有權利大條道理的向別人說「我不認識歷史」。

比方說,六四事件後的香港史,其實很值得讀。今時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六四絕對是轉捩點。但,又有幾多人知道(或記得),80年代,究竟有哪些香港人,決定了香港前途,留下了這個爛攤子,給我們這一代,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去承受?

歷史本來就是政治。既然討厭政治是大眾都認為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我當然沒有意見。我儲夠stamina 打木歷龍了。你們想想去哪兒吃飯曬太陽打球吧,呵呵呵呵。

Rank: 4


553
37#
發表於 13-6-9 09:16 |只看該作者

引用:健吾﹕大條道理+不考中史http://news.mingp

原帖由 elbar 於 13-06-08 發表
健吾﹕大條道理 不考中史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08/fad1.htm
反對這種說法!
表面上看去似乎有道理,但是需知歷史不可能是只有黑白對錯的,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大多數時候,真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後代不一定瞭解。
無論是中國歷史,或是西方歷史,你以為有多少歷史就是真相?有多少歷史有真正的對錯?更何況,歷史不僅僅是和政治有關,它還與人文,經濟等方面相關。
所以這不能成為我們不需要學歷史的籍口,只有從多方面去瞭解歷史,思考歷史,以史為鑑,才會令我們及後代更明白將來發展的方向,少走彎路歧途。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52
38#
發表於 13-6-9 09: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me2 的帖子

多謝提醒!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5
39#
發表於 13-6-10 12:36 |只看該作者
淡化中史助長去中國化 教育局應亡羊補牢(社評)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10/mrb.htm


教育局2000年取消中史科為必修科之後,中史科的退修率高逾三分之一,中四學生選修人數更跌破1萬,建制派議員和民主派議員都普遍認為教育局要認真看待,例如將中史列為必修科;然而,教育局的回應令人非常失望,所造成的遺禍會愈來愈嚴重。

教育局對中史科執迷不悟,回應稱「回歸後中國歷史的教學不斷與時並進……片面誇大高中學生對中史課程失去興趣的說法,對提升中史教學的質素與中史教師的士氣,實無裨益」。

諷刺的是,教育局一方面淡化中史科,另一方面卻炮製「國民教育科」,並於去年推出,結果被質疑為強推「洗腦」終告鎩羽。不少教育界人士都指出︰問題的根源不在「國教」,而是「中史」;當前急務,不在開設「國教科」,而是重開「中史」為中學必修科。

龔自珍在《古史沉論》寫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教育局對中史科的處理,令莘莘學子逐漸「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數典忘祖,起「去中國化」的效果。教育局未能實事求是看待中史科,不禁令人對特區政府內的「官僚政治」(bureaucracy)和公共政策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深感憂心。

所謂「官僚政治」是指,這種政治制度在日常行為中表現為:把應盡的行政職責全然當做例行公事處理,在這些職責面前他們沒有工作的原動力,遇事拖拉、猶豫不決、敷衍應對、不重實際、事非到非處理不可而絕不處理。而在日常事物的處理中,又經常把一切政治措施,作為自己圖謀利益的勾當。

所謂「路徑依賴」則指一旦人們做出某種選擇,就如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慣性力量會令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輕易走不出去。對官僚體系來說,政策一旦落實,便自動轉化為法律文件、辦事程序、規章條文,又或者常規慣例,有關部門便成了現行政策的受益者,改變現有做法就自然會傷害到這些利益集團。這類利益集團傾向相信存在便是合理,不變才是常規,形成了一種惰性,對任何改革建議猜疑猶豫,拖延甚至抗拒推行。

有關中史科的社會討論已汗牛充棟,教育界的意見結論也多有共識,但教育局仍執迷不悟,令人費解。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教育局對中史科的淡化處理,客觀上助長了「去中國化」,我們不相信這是教育局的原意,但,教育局應有勇氣正視現實,作出補救。官僚體系的「異化」是因為背離了施政的本意,由「為民」變成了「為官」或曰「為面」,於是執著於程序、慣例,對政治缺乏敏感,對民意缺乏體認,既無聞過則喜的胸襟,又無有錯必改的決心,聽不進社會諫言,只會千方百計搪塞、敷衍,如此只能令施政的路愈走愈窄,距民眾期待愈來愈遠,我們期望教育局盡早為中史科亡羊補牢,將之列作必修科。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5
40#
發表於 13-6-12 19:30 |只看該作者
何時還我們中史科?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12/PL1306120005.htm


何俊賢 立法會議員

 曾幾何時,中國人重視史學,編了一部專供皇帝用的歷史教科書,叫《資治通鑑》。今時今日,我們中國有個地方叫香港,人人怕讀中史科,文憑試中史科考生只有數千人,如果以每年銳減1,100人計算,有人說它會「亡科」。

 我年少時已負笈英國讀書,可能因此產生了一點半點「鄉愁」,所以閒時也會讀點中史書,越讀越愛,越愛越讀,這除了因為「行軍打仗」劇情緊湊,帝皇之爭「撲朔迷離」之外,中史說的是人生道理、社會科學和國家大事,無論做人處世,還是議論大事,也大有用武之地。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任何地方的領導人,歷史更像一面鏡子,能讓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避免重複犯錯;除此之外,由於我國自古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著書立說方式,這也是了解我國數千年文化的不二之門。這一科「經世致用」,非比尋常,絕不可能是一科「閒科」。

 回到香港,卻不時聽到不少家長勸子女不要修讀中史科,說這科沒有前途,問問就讀中學的年青人,也說這科詰屈聱牙難懂難讀。雖則如今封建帝皇不再,但中史的本質也一起跟封建帝皇一起消聲匿跡了嗎?原來一切也是現今考評制度之誤。

 我並不是中學教師,也不是教育學者,我並無教育學的證據論證中史科之成敗,但當我眼看這邊廂不少教師促請教育局廢除中史科繁複的校本評核,那邊廂又耳聽有曾經的考生高呼中史科重背誦的考試制度根本無助於學習歷史。如果我們的用家所言非虛,這科又有何用於品嘗我國歷史文化?資於治道?招來「滅頂」又何罪之有?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中史未死,它直到今天依然「經世致用」,但作為重要教學載體兼具傳承歷史重責的中史科,居然敗在香港教育家所設的考評制度上,這不是叫注重歷史的萬世師表孔夫子也激得死去活來嗎?

 即使「亡科」,我們能亡的只有中史科,卻不能沒有歷史。但當然,作為歷史文化大國的一個大都會,我們經不起「亡科」之後的「亡史」。中史科錯的只是定位,而不是本質,我希望當局能從本源著手,將中史科重新定為初中的必修科,並將中史科的考評與「經世致用」的本質合二為一,給予我們學生一本真正的「帝皇之書」。

 只有這樣,我們的國人才有靈魂;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才是香港。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