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樓主: eviepa
go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18
21#
發表於 09-4-17 03:08 |只看該作者
Eviepa:

原來你的主旨是:- 「家長企圖強制子女溫習遠遠超過他們所需的時間,但這樣只會逼使他們的有效溫習時間遠遠少於他們的所需。」

我想即是俗語「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未見其利, 反造成重大損害.

你見到不少親友, 硬要子女在中學階段每天溫習幾小時, 想也只是親友家長的企圖, 未能成事, 因為如你所說, 每天45分鐘也是難度目標.  所以這種家長不實際"遠遠超過"妄想, 未能實行, 施加責備. 對子女學習有負面效應.  這點我是同意的.  我視這種家長做法為意念上填鴨, 惡意企圖上吹谷.

我以前少留意他人家庭學習方法, 和你討論後才較上心留意.  不過你的說法, 我未曾遇到, 或有不為我所知.  小學家長吹谷我都知道一二.  但不是企圖, 是真正進行.  一個個案是母親課外使子女兒學習, 溫習, 補習, 至子女睡眠不足.  但其子女現都上到一有名中學, 成績不錯, 將來學習前途未知.  另一個案是課外練習主義, 希望子女課餘做練習多多益善.  但其子女也有對策, 就是把練習拖長拖慢來做, 但不知是否因此受到責罵.  子女成績中等, 其屬知識家庭, 我想責罵也不會過份.  其他所知家長都多為課外良性教習, 見有成功也有失效.

至於中學, 家長想子女每天溫習幾小時不能而加諸責罵, 引成學習傷害.  我的年代至今, 親友間還未有所聞,  也可能有未為我所知.  

你說出你本身和近親們的真實學習個案, 我親友間也未見有相同.  有時間我再分享我所知一些親友們中學學習見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51
22#
發表於 09-4-17 13:41 |只看該作者
eviepa


我明白你的意思,希望我們的仔女們會

''work hard, play hard''


right


ZZ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51
23#
發表於 09-4-17 13:4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14 22:41 發表
ZZdaphne

我一向的想法是,初中階段,名次是沒有很大意義的,應集中弄好中英數。各學術科目,明白、記牢骨幹部分就成了。最好再加上多閱讀課外書,擴闊眼界。這樣,比名列前茅更有用。

eviepa ...


多謝你的建議。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24#
發表於 09-4-18 02:0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4-15 13:18 發表
Eviepa:

我的想法是, 很多事都不能定量化, 尤以教育而言, 涉及到學生資質, 能力, 性格, 專注等.  比如做數學語文功課, 不同能力學生所化時間可以會有倍數差異.  溫習也是一樣, 不同資質學生, 要相同效應, 所花時間也有極大差異.


囝囝爸:

定量化、標準化向為你我的重要分歧點。

你覺得教仔是藝術多過是科學,大部分都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喻。我剛好相反,覺得教仔的科學味道較重,社會科學必然走「定量化、標準化」的道路。你覺得溫習量和溫習成績不可能定量化,我持相反意見。

二十多年前,聽過李天命的一個講座,談到量化的問題,台下有位觀眾提問:「doctorxxxx那麼抽象,看來沒法可以量化」。李博士沒有正面回答,只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皇帝,有一次,他想洗腳,便叫宮女預備一盆熱水,熱水到了後,皇帝一腳放進水裡,馬上大叫一聲:「妳想熱死朕!人來,把她拿下!」接著,他叫另一宮女再準備熱水,今次,當他試水溫時,又大叫:「妳想冷死朕!人來,把她拿下!」這件事件,引致宮廷恐慌,宮女都認為,冷暖這麼抽象,絕不可能量化。』

社會要進步,便要將從前覺得難做的東西變得容易,而定量化就是其中一個關鍵。從前,只有服侍慣皇帝的宮女才能掌握皇帝冷暖的尺度,但今天只消講出需要甚麼溫度,甚麼人都懂得做。

和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牽涉到人的因素,所以你講的「涉及到學生資質, 能力, 性格, 專注等.  比如做數學語文功課, 不同能力學生所化時間可以會有倍數差異.
當然是事實。但不能100%準確量化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去將之盡量量化。

對於極端的例子,我們都能將之定量化。比如說,如果溫書量是零,那麼無論是智障或是資優,成績都會是劣等;相反地,如果一個中學生,每天自發地專心溫習幾小時,除非他特別蠢,否則成績定會很好。

以上是兩個極端例子,很容易知道怎樣量化。但如果一個很平凡的中四、五學生每溫習一小時,會有甚麼結果呢?那麼便見仁見智了。

縱然我相信不可能為某一學生制定一個表,100%準確地列出,每天溫習30分鐘就可以有14分,溫習40分鐘就會有18分,溫習50鐘就有20………,但確實可以從大量觀察中總結出個大概來。

溫習量與會考成績的關係如果能大概去定量,對家長培養子女有一個極大的參考價值。我當年對我弟弟所定的約章就是一個成功例子,我當年提出中四要在功課後每天平均溫書45分鐘,我不散肯定是否最佳,但卻是精心計算出來的一個數字。

我弟弟讀中三是讀remedial class,成績是全級中下游,平日根本不會溫書,到考試前才勉強讀一讀書罷了。

1. 他衰慣、唔合格慣。要他溫書一小時以上根本是沒有可能。
2. 從我的經驗看,45分鐘是可以將成績大幅改進。他是我的翻辦,所以亦可幫助他大幅改進。
3. 45分鐘實行起來雖有難度,但他大概可以克服。
4. 這個盤口,令弟弟喜出望外,誠心地支持這計劃,一往無悔。


我姊姊因為猜錯了這關係,結果用錯策略,所以將愛女逼上平凡之路。

根據我和親朋戚友的傾談,(一個中等根底、智力的中四、五英中文科生)每天讀書45分鐘就能取得佳績是個異端邪說,沒有甚麼市場。我姊姊就永遠覺得,起碼兩三小時才能達到最top18%的入U水準。所以她:

1. 相信只溫書45分鐘絕不會有好結果。
2. 不得不相信她兩個弟弟憑著45分鐘取得佳績。

eviepa

Rank: 5Rank: 5


4418
25#
發表於 09-4-18 04:21 |只看該作者
Eviepa:

你我的分岐不是定量或標準, 也不是家教我當藝術或你當科學.  你我的分歧是你愛談理論, 我多看現實.  另一分歧是, 你立論你的一套成功家教方法, 家長不依其法而行, 因此教育失效, 是家長的錯.  我在 BK 幾年立論主旨, 教育失效, 無論學校或家庭, 教育制度應負上絶大責任.  

我前文答回你所問我看到的現實.  你上文又大說天命和故事理論, 少談現實.  不定量多變並不代表藝術, 標準也不代表較科學.  現實是, 人性有關的, 都難量化或標準化, 有的都是用框框以較易量度.  經濟理論不準就是人性相異, 人心難測.  你的45分鐘溫習有效, 或3小時家長企望子女溫習有害的定量論, 與現狀事實不符, 也少見難比較.  不是我用推論或視教育為藝術反証的.  

你或又再以你親友例子作為現實舉証, 但個別是否成論, 有狗咬人不是代表大多數狗會咬人.   但我或其他家長可遇到的每天45分溫習成功論, 或每天3小時強企溫習失敗論是否普遍, 或少見.  

先講我見另一個真實個案.  一草根家庭學生, 其父母或對教育認知不足, 也要為兩餐奔馳, 小學成績了了, 上了一間Band 2/3 中學.  中三開竅, 知讀書可出頭, 每天課外苦讀, 遠遠超越45分鐘或多於3小時.  他母親心痛, 常勸他多休息.  可能資質或根基或學校關係, 成績也不能上預科, 但都練到英文了得.  工作中繼續進修, 完成碩士, 現在歐洲工作.

現實是, 溫習一定有效, 但不一定是好成績保証, 影響成績進度因素甚多.  正如你大量課外閱讀必可學業成功論.  作為家長, 溫習和閱讀都應該鼓勵, 但不要如你定論, 幾可寫成功包單.

現實中不難看到.  以約 33% band 1 生而言, 舊制升預科多為五升二或三班, 一半人淘汰.  中四五 band 1 生多有鬥心, 為競爭多努力學習, 有時間的每天溫習一個鐘或以上應為常態.  但現實成績總有先後, 也不是只以溫習時間多少決定, 定量溫習必成更加罕見.  同量溫習名校生當佔先機, 資質方法根底也是因素.  子女同校同班同父母同學習量也可有大學習差異.  這不是藝術反証, 現實也常見, 是實有分野的現實.  最終上不了大學之輩, 也不是一定如你所說, 不因循你的溫習時限,  或受了父母填鴨責罵, 大時了了.  原因多為努力, 資質, 學校, 同儕, 性格影響.  也為制度下18% 大學學位競爭所害.   

原諒我冒犯說句.  你的教育理論, 難度高也多超乎現實.  你的理論你自己不少也難做到, 我可以容易舉出你矛盾之處.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4-18 12:33 編輯 ]

Rank: 3Rank: 3


420
26#
發表於 09-4-18 21:53 |只看該作者
很認同你的“想象”。

我早已開始這樣教育我快6嵗的女兒:"我們不會追著你做功課,你不完成功課,自有老師說你或同學笑你,爸爸、媽媽的時間是用來陪你玩的...." 因此,逢周末或假期,我都會安排外出的節目和活動,從不在家逗留。

我認爲,小朋友的很多習慣,都應該自小培養,而不是等大了才來教育。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17 00:40 發表

我可以想象到,他們定會在父母未下班時,拼命玩耍,不得不做的功課留待父母回來才做。到父母回來,便做功課。

...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27#
發表於 09-4-19 18:0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atsoihk 於 09-4-18 21:53 發表
很認同你的“想象”。

我早已開始這樣教育我快6嵗的女兒:"我們不會追著你做功課,你不完成功課,自有老師說你或同學笑你,爸爸、媽媽的時間是用來陪你玩的...." 因此,逢周末或假期,我都會安排外出的節目和活動,從不在家逗留。 ...



很多家長都低估了培養自發做功課、溫習的重要性。

大抵上,小學可以憑父母的人盯人取得好成績,甚至可以這樣說,平均而言,父母越逼,子女分數越高。

但到了初中,人盯人的策略漸漸失效。事實上到了高中時,讀不讀書,只能靠子女的自發性,無論怎樣逼,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家長往往因為小學時人盯人取得佳續,覺得這套非常有效,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很大回報,於是就算初中時成績拾級而下,也仍以為這套是無敵,錯過了培養自發學習的機會。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28#
發表於 09-4-19 18:22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要破很易,要立很難。要找別人粗疏之處很易。

//你的45分鐘溫習有效, 或3小時家長企望子女溫習有害的定量論, 與現狀事實不符,//

你有甚麼理論、大量數據支持你的講法?想當然?

//中四五 band 1 生多有鬥心, 為競爭多努力學習, 有時間的每天溫習一個鐘或以上應為常態.//

有甚麼數據支持大部分band 1生每天溫習一個鐘或以上應為常態?

//但現實成績總有先後, 也不是只以溫習時間多少決定, 定量溫習必成更加罕見. //

有甚麼証據支持?

//你的教育理論, 難度高也多超乎現實.  你的理論你自己不少也難做到, 我可以容易舉出你矛盾之處.//

願聞其詳。

eviepa

Rank: 6Rank: 6


5504
29#
發表於 09-4-19 22:24 |只看該作者
我的兒子諗小一, 功課不多。我要他自己做功課, 他大致可以做到, 但是很馬虎。結果是我迫他再做, 我知道這並不太好。請問有什麼較好的方法。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19 18:08 發表



很多家長都低估了培養自發做功課、溫習的重要性。

大抵上,小學可以憑父母的人盯人取得好成績,甚至可以這樣說,平均而言,父母越逼,子女分數越高。

但到了初中,人盯人的策略漸漸失效。事實上到了高中時,讀不讀書,只能靠子 ...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30#
發表於 09-4-19 23:00 |只看該作者
cherubic,

我覺得功課做得馬不馬虎和能否學到野沒有甚麼關係,我本身就不會要求女兒做功課質量高。

不過,如果你想他做得好,也是人之常情。強迫再做自然是下策,上策是多讚賞多鼓勵。比方說,如果他偶然一次某樣功課做得好,你對之大讚,還要讚到全家都知,長此下去改善的機會就會大。總之,對他做得不好的,可以平心靜氣地指出,但不要責備;每天用放大鏡尋找他微少的進步,有則大讚、鼓勵。

這方法我用了很多年,成效很大,親子關係亦可謂羨煞旁人。

這故事有甚麼啟發:

AB這兩丈夫都希望太太廚藝改善。

A在吃飯時專挑太太弄得不好的菜來批評,弄得好的從不讚賞。 B剛好相反,對弄得不好的從不作聲,但偶爾太太弄得好的便大加稱讚。A的太太和B的太太當中,誰較有動力改善廚藝呢?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19 23:14 編輯 ]

Rank: 6Rank: 6


5504
31#
發表於 09-4-19 23:25 |只看該作者
Thanks eviepa.  I've got your point.  I will try.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19 23:00 發表
cherubic,

我覺得功課做得馬不馬虎和能否學到野沒有甚麼關係,我本身就不會要求女兒做功課質量高。

不過,如果你想他做得好,也是人之常情。強迫再做自然是下策,上策是多讚賞多鼓勵。比方說,如果他偶然一次某樣功課做得好, ...

Rank: 5Rank: 5


4418
32#
發表於 09-4-20 01:2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19 18:22 發表

囝囝爸:

要破很易,要立很難。要找別人粗疏之處很易。
...


Eviepa:

你問的問題, 如我能提出數據支持, 就是定論.  這我也不會反對你以個別個案作為全港學生溫習可定成績的肯定立論.  如我前說, 教育多變, 成敗得失有很多原因, 溫習量人人不同, 天天有異.  我只可說, 幾十年來, 你說的定量論我還未見.

你說 :「要破很易, 要立很難.  要找別人粗疏之處很易.」.  你一語中的.  矛盾的是, 似乎你的溫習成績論立論不難, 比有成績依據的"中文大學中中英中十年追蹤研究報告"還肯定.  你的立論是找出其他親友家長粗疏之處, 以確立你的定論.

你立文指出家長常犯的錯誤, 以你囡囡乒乓球教練的缺失, 你姊姊對女兒教育的不是, 再以你讀書和你教導弟弟成功方法, 來証明你的立論說法.  你舉姊姊弟弟的個案已不下一次.  你以前也有批評你女兒中學同學中文溫習方法, 和她小學部分同學成績不達是因家長家教不足, 以你成功方法作為優劣比對.  這是我不吐不快原因, 別人缺失突顯自己成功.

教練是專業, 責罵可能不對, 但他用的方法有一定依據, 對學員要求作為達成目標, 不會以家長準則為先.  何況你的準則是要求低, 多讚賞, 多鼓勵.  你不同意他的方法, 相信難達他訓練目標, 不依循不達標, 怎會得到讚賞或鼓勵.  你不想女兒成奧運冠軍, 相信教練也沒有這種宏圖, 但他也想你女兒在學校或學界得到好成績.  如你覺打球只為女兒一種閒常益智運動, 沒有大要求, 為什麼要找教練. 你和女兒練打不可以嗎, 何況你的方法比專業有效, 為何要勞氣傷財, 是否矛盾.

大部分家長不是家教專家, 家教缺失也是常理.  你家教良方秘訣, 主旨是「要求低, 多讚賞, 多鼓勵」.  為什麼你的寬容秘訣不可應用於其他家長, 反而家長不能依你的高標準而行, 受到指責.  這種寬幼嚴長, 是另一種矛盾.  何況你責成舉証的是你至親, 是女兒共學多年的同學家長或教練.  他們或也是 BK 常客, 知你所指, 怎會好過.  對你父女倆也不是好事, 或引致親朋同學誤會疏離.

說回現實.  你的「要求低, 多讚賞, 多鼓勵」, 對年幼子女家長想是金石良方, 但亦可能是糖衣毒藥.  加上你常標榜的愉快學習, 子女當成長在極大慈愛溫室中, 少勞多得.  習慣了, 將來怎立身社會, 怎承受得失起跌, 他人責難.  在現實中, 多不多有要求低, 多讚賞, 多鼓勵的上司, 同事, 朋友或終身伴侶.  凡事無絶對, 我想在高競爭社會, 要有比合理更高的要求, 合理的責罵, 合理讚賞, 良性下鼓勵則可多多益善.







Rank: 4


964
33#
發表於 09-4-20 12:07 |只看該作者
Hi eviepa,

本人想請教以下兩個問題 :

1) 我的女兒個性較為主權,想法往往從自己出發, 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就算是學校的老師亦照樣批評,屢次與她分析事情,都未能改變她的性格。

2) 雖然她對學業有鬥心,但閒時很少溫習,只會在考試/測驗才溫習。我給她做的補充練習只會草草了事。升中後,學科増加,她絕不能把全部科目堆積到考試/測驗才溫習,那麼成績一定下滑。

煩請給我一些意見!萬分感激!

Rank: 3Rank: 3


420
34#
發表於 09-4-20 15:34 |只看該作者
多嘴回答你(1)問題,你可以嘗試讓她真正去理解“己所不慾,勿施於人”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自己不想接受的事物,所以我想你應該很容易就找到真實的例子,叫她自己去感受和覺悟)

原帖由 2008mum2008 於 09-4-20 12:07 發表
Hi eviepa,

本人想請教以下兩個問題 :

1) 我的女兒個性較為主權,想法往往從自己出發, 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就算是學校的老師亦照樣批評,屢次與她分析事情,都未能改變她的性格。

2) 雖然她對學業有鬥心,但閒時很少溫習,只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35#
發表於 09-4-20 22:32 |只看該作者
終於看完了此欄的回應,最初寫過回應,誰知上傳時死機 ,惟有放棄。
在此順道向Awah112道個遲來恭喜 ,恭喜您榮升二任爹地  

以下,是一本台灣書的宣傳文章,我看挺合乎Eviepa既教子哲學,便抄過來分享:

如果,你只能告訴(應說教會吧?)孩子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負責任?健康?學業的重要?賺錢的方法?



新書內容搶先看:  

第一把鑰匙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值得的

如果,你只能告訴孩子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我會說:孩子,你絕對值得!  

近來,我經常聽到父母或老師發出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孩子不敢爭取?
為什麼孩子一下子就退縮,不願再嘗試?
為什麼孩子這麼容易失去自信?

有人說是父母太寵,有人覺得是現代孩子的忍挫力普遍降低。 我想,在種種原因的背後,最大的癥結來自於,孩子不相信自己是值得的。

「相信自己值得」的信念,就和蓋房子時需要打地基、運動前必須先暖身一樣,是最不可或缺,最重要的基礎。 也是一種對生命、對宇宙、對自己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我在美國念書時,曾經到美國的中小學觀摩老師們上課的情形,一開始,最令我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美國的老師動不動就把「你真棒」(You are great.)掛在嘴邊?
幾堂課下來,我恍然大悟,原來,老師這麼說,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對於學習到的東西保持興趣,哪怕是外人看到,覺得孩子根本是鬼畫符,老師都能從中找到孩子值得被稱讚的地方。
這樣的教育,讓孩子覺得自己值得當自己,也對於學習保持一定的熱度。

反觀台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比較」——當父母們有意無意提起:某某人考得很好、長得很美、才藝很優、腦筋動得快……時,孩子的心中也漸漸築起了一個「自己不如別人」的巢,於是不敢爭取,容易放棄。
當孩子不相信自己值得時,會沒信心、退縮、不敢爭取。因為孩子覺得:別人比我值得拿到;孩子一下子就退縮,因為孩子認為:別人比我值得得到;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因為孩子心想:別人比我好。那時他散發著「我不足、不行、不能、不可……」的思想頻率,反而更會導致現實上無法獲得希望的成果。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值得的。

當孩子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值得的時候,不管做任何事、遇到各種狀況,都可以有「是的!我可以!」 的沉著自信態度,自然散發成就事物的氣勢與行動,成果自然顯著。這就像《祕密》的書與影片中所述「相信我們是無限潛能之存有,相信我們有無限潛能、無窮力量可以成就任何事」的豪氣,是最強大的內在吸引力心態,可以讓我們散發真誠強大而堅定的頻率去吸引成果而來! 因此,讓孩子敢大聲說:「是的,我值得」,真的很重要。  


心理學上,有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The prophetic of self-realization),指的是「你怎麼看(預期)你自己,你就會自然成為那樣的人」。也就是當你認為自己僅能得到七十分時, 你的結果也只能得到不高於七十的分數。
吸引力法則中也提到:當我們在「想」的同時,也吸引了結果的到來。 當孩子認為自己是nobody(無關緊要的人、無名小卒)時,人生的高樓大廈又怎麼蓋得穩?

所以,請協助孩子以「績優股」和「無限可能」的心態來看待自己,讓孩子重拾信心,勇於說出「我值得,我可以」,是孩子學習事物、成就所有的最佳內在燃料。


而在現實技巧面上,依據我多年在外商公司擔任企業員工訓練的經驗發現,採用「三階段自信訓練法」效果最好。 三階段自信訓練法的作法是,將訓練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開始時只說員工的優點,
當員工對自己的信心度提升後,就以「三分之二的優點+三分之一的改善建議(缺點)」的比重來進行,
一旦員工又更挺得住時,就以「一半優點、一半改善建議」的方式,提升員工的效率。

這個方法,也很適合孩子使用。
當孩子在學習任何事物時,請先找出孩子的優點並加以稱讚;
當孩子學習了一陣子之後,再給孩子「三分之二的鼓勵+三分之一的改進、建議」;
當孩子駕輕就熟時,也不要忘了,給孩子建議的同時,也要給孩子鼓勵。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說:「我的孩子年齡已經比較大了,怎麼辦?」
如果,孩子的年齡比較長,這意謂著,你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引導孩子相信自己值得。
或許,你的孩子並未學習任何新事物,那也無妨,只需在平日(最好是每天)都發現孩子的優點,甚至,只要是孩子做了好事,就給予稱讚。  

在這之前,請了解:每個孩子都會以自己適合的方式來發展,所以,請不要將孩子與別人做比較,而是專注在孩子的進步上,如此你將會看到孩子真的有很多優點。

你已經準備好,要讓孩子相信他是值得的嗎?恭喜你,也恭喜孩子,你們的關係,將會愈來愈好。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09-4-20 22:41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36#
發表於 09-4-20 22:5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2008mum2008 於 09-4-20 12:07 發表
Hi eviepa,

本人想請教以下兩個問題 :

1) 我的女兒個性較為主權,想法往往從自己出發, 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就算是學校的老師亦照樣批評,屢次與她分析事情,都未能改變她的性格。

2) 雖然她對學業有鬥心,但閒時很少溫習,只 ...


請問囡囡多大?

囡囡在學業的那些方面顯出她的鬥心?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37#
發表於 09-4-20 23:00 |只看該作者
csy_ma,

真係同我D教育法完全吻合。

eviepa

Rank: 4


964
38#
發表於 09-4-21 00:5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4-20 22:57 發表


請問囡囡多大?
12歲,今年9月便升中一。

囡囡在學業的那些方面顯出她的鬥心?

她自知考試/測驗很重要,每次考試/測驗她都會較為用功,成績屬band 1中。有時真係好多功課,有些同學都會欠交一兩樣,但她定要完成為止,五/六年級都從未欠交功課。

Rank: 7Rank: 7Rank: 7


12319
39#
發表於 09-4-21 01:01 |只看該作者
2008mum2008,

時間有限,先回應問題一:自我中心,不理人家感受

其實我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甚麼的研究,可以這樣說,這並非我平日觀察的題目。不過既然問到,我就不自量力,試圖就我對兒童心理的認識去給妳一個角度吧。不過先此聲明,既沒有背後理論支持,除了我女兒外,也沒有甚麼個案可以支持我的講法。

我估計,過分自由和過分約束的家庭很可能是自我中心的溫床,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之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會發展成為:我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只為配合我而存在。見過很多過分約束的家長,他們很多時都會為小事而禁止孩子做一些很有樂趣的事,這是身教,教導子女只要自己的小方便,別人的大利益是可以犧牲的。

evatsoihk說得好,「你可以嘗試讓她真正去理解“己所不慾,勿施於人”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自己不想接受的事物,所以我想你應該很容易就找到真實的例子,叫她自己去感受和覺悟)」

改善自我中心可以做的例子:

周末吃早餐我囡囡喜歡麥當當,我則喜歡茶餐廳,內子則無所謂。我和女兒的利益是零和遊戲,我的所失就是她所得。這時就是培養尊重別人的好機會。我當囡囡是家庭中一個full member,和我的地位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周六去了麥當當,周日便去茶餐廳。你要我周六陪妳吃我不喜歡吃的麥當當,妳也得要在周日陪我吃妳沒有那麼喜愛的茶餐廳。這是互相尊重的身教,誰人的利益都不可以完全蓋過別人。

另外,我的一貫作風,欣賞、稱贊與鼓勵是最佳令人改善的方法。

妳囡囡一向自我中心,但偶爾會做得較好,這時就要讚!而且要大讚!!要知道,父母的認同、稱贊是子女最喜歡聽到的,效力有如原子彈!

妳有責任挑出囡囡自我中心的例子,但:

1. 讚她做得好的要多,挑出缺點要少。
2. 提出子女的缺點時語調要中性,不要帶著責備的口吻。

另外,還可以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溝通渠道。我和囡囡的相處就是建基於講道理上。少時候,囡囡和普通的孩子一樣,很喜歡用扭計的方法去爭取福利。由於我不打不罵,所以用了很大的耐性,幾年的時間去今女兒知道,扭計不會令她的福利多了,也不會令她的福利少了。反而平心靜氣地和我講道理,能爭取到的利益更大。久而久之,囡囡習慣和我講道理。我和內子都覺得,她是一個非常能夠交顧及大局的孩子,相處容洽。

我的教女哲學是:自由。我會准許囡囡做任何事,除非我有一個很強的理要禁止。我囡囡亦心知,她所享有的自由是很大的,比起朋友來說是身在福中,所以她被我禁止做某件事時,通常都會口服心服。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的事,還好,妳囡囡只是小六,但如果妳能在三年內改變她自我中心的性格,妳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要有耐性,不要做了三幾個月沒有明顯的功效就放棄。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21 01:09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40#
發表於 09-4-21 13:2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 的文章

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不行!

what is the message from our schools to those below 12? all these ranking, exam marks, band 1/2/3 are telling what sort of message to our children?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