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3 小時 最後登錄11-7-19 國民生產力1  附加生產力0  貢獻生產力0  註冊時間03-8-14 閱讀權限10 帖子78 主題3 精華0 積分79 UID13109 
 
 
 
 | 
Re: 李國章歡迎保良局全面轉直資 -----立人問,立人說
| 你說開壟斷, 我不知你的簡單分類是否正確. 我也對壟斷有自己的看法, 香港很多公共公司屬"寡頭壟斷".  因為這是只有少數具影響力的供給者(a few dominant suppliers)的市場. 其特徵包括如下任何兩點就可造成"寡頭壟斷". 
 物品可以是同質的, 也可以是異質的(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 product)
 不完全的市場信息(imperfect information)
 不容易加入市場(entry barriers)
 是尋價者(price searcher)
 進行非價格競爭(non-price competition)
 供給者互相牽制(inter-dependent)
 不輕易改變價格(price rigidity)
 存在同業聯盟及價格協議 (cartel of pricing agreement)
 
 Microsoft在美國定証是否壟斷也擾攘了幾年, 有出判決也不是絕對的. 市場經濟實質比理論複雜得多. 所以經濟學教授營商可能會失敗, 因為會太流於理論, 不能因市場千變萬化而隨機應變.
 
 你今次加上了"有規模/積極"的裁員, 減薪, 外判"旳字眼. 相信做生意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 很少公司會消極到常常想着”有規模/積極"的裁員, 減薪. 到這地步也許該公司的經營已出現危機要作出救亡.  中電在二千年曾經裁員, 九巴新巴城巴在今年初也有凍薪減褔利肥雞餐事件, 港島兩間巴士是被同一財團擁有後減路線人手重叠後才作出裁員, 兩間公司競爭是否少了. 這些新聞翻閱網頁不難找到. 不過我相信他們祇是想方法減低成本, 不是有"規模/積極"地做. 電訊盈科可萛是有規模積極裁員, 不過也不一定是競爭下的結果, 它在科網熱潮時過份借貸擴張, 是熱潮爆破加上經濟衰退引發大幅虧損, 要變賣優質資產裁員以減債.
 
 我不是想提出反例子, 我亦知我的例子不代表全部絕對. 不過你問開有沒有公司在冇競爭下廠房北移, 我知道朋友的個案不是因為競爭是因為可以較低成本才北移. 做生意任何時間也應尋求較低成本, 很多方面也是減成本的誘因.
 
 "窮則變, 變則通"對逆境者是一激勵.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 很多時都會不通, 所以會有更多公司破產, 更多人領綜援, 更甚者, 有人挺而走險, 有人自殺.
 
 你說"競爭可減低成本"是合理, 你有你的想法. 不過, 我仍然贊成囝囝爸的講法"競爭不一定可減低成本", 反而競爭愈大節約成本愈難, 因競爭為保持質素增加成本機會較多. 競爭有良性和惡性, 在市場有利潤下良性競爭不一定會或要減低成本, 因為貨品服務質素會相應降低, 減低在市場競爭力. 惡性競爭下的減成本會引致質素更加下降, 有可能減減吓以失敗告終.
 
 最後, 也是一句, 想法不同, 由公眾定論. 放下無結果爭論, 要返回較有回報結果的仔仔考試準備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