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樓主: elbar
go

【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63
341#
發表於 13-6-19 12:39 |只看該作者
周基利﹕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中學的爭論


最近因為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申請成為直資中學,在社會引起一些爭論。據教育局的數據顯示,全港現有73間直資的中小學,其中三成(即21間)是由資助學校轉過來的。成為一間直資學校之後,從辦學團體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有兩個好處:教學上有多些自主權和會有更多資源去提供優質教育;從家長的角度,這類學校能夠提供多一個選擇給子女就讀。但問題是因為學費高昂,令清貧學生沒有這個選擇機會,相反因為傳統資助名校的學額減少,因而令他們入讀這些學校的機會亦變相減少了。當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時,勢必令教育上的貧富懸殊加劇。因為貧窮兒童可以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的而且確是減低了,那麼他們可以靠教育脫貧的機會亦減少了,繼而可能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

筆者認同直資學校在本港教育制度的作用,但是有關當局確實忽略這個轉變所帶來不良的副作用。雖然當局嘗試用獎學金制度令清貧學生不會因高昂的學費而對直資學校望而卻步,但成效並不顯著。原因是清貧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都擔心獎學金會因學生成績退步而停發,為學生和家長帶來很大的壓力,筆者聽聞亦有家長恐怕子女與富裕家庭同學比較物質上的富足有而產生自卑感。

跨代貧窮問題

筆者認為這兩點並非不能解的。關於獎學金問題,筆者建議獎學金應該是涵蓋整個課程,而不是因應學業成績而續年發放的。理據是假如學生學業退步,學校應做的是幫助他們重回正軌,而不是以停發獎學金作為懲罰方法。至於同學之間互相比較的問題,其實是價值觀的問題,無論是清貧和富裕家庭的學生都應接受教育以至明白:「人的價值並不建基於在物資上的擁有,而在於他的能力和品格。」

當然,這樣做亦未必能令更多清貧學生可以就讀直資學校。經過評估研究後,假若真的證明清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少了的話,政府有責任為他們增加這方面的機會。方法是增撥額外資源,令一些位於貧窮區域的津校或官校可以成為這些傳統名校,提供優質教育。換句話說,雖然筆者認為直資學校可以為家長提供另一個選擇,但政府有責任維持清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增撥資源

令貧窮區官津校成為傳統名校

反對直資計劃的人士所持的另一個理由,是直資學校不但繼續接受公帑資助,而且又可以收取高昂學費,實有雙重收費之嫌。筆者認為這問題可以從兩個途徑解決。

第一:政府可以鼓勵甚至強迫直資學校有一個10年的過渡期,慢慢地變為私立學校,而政府可以將本來用來資助其學校的資源撥給其他有需要的津校或官校,好讓這些學校可以提供優質教育給清貧學生。第二,當直資學校的學費高於某一水平後,某一個百分比的津貼應被扣回,這些資源亦會投放在上述的津校或官校上。希望以上筆者所提的意見能夠減輕直資政策所帶來的惡果,即更嚴重的教育不平等。讓教育仍然可以作為改變命運的途徑。

點評

Bluegene  已經 post 左  發表於 13-6-19 14:10
Mukchilee  直資過度私立係比較公平, 當然全學卷制就最理想.  發表於 13-6-19 14:04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63
342#
發表於 13-6-19 12:40 |只看該作者
1905-1930 聖公會回應學校轉直資爭議
訪問︰管浩鳴牧師 / 聖公會教省秘書長

1935-2000 議員憂直資制度削貧苦學生入學機會
訪問︰葉建源 /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


點評

Bluegene  已經 post 左  發表於 13-6-19 14:10

Rank: 6Rank: 6


5080
343#
發表於 13-6-19 12:52 |只看該作者
點解傳統名校成績會咁好,例如Maryknot?資源好還是學生叻?如叻學生去了屋邨中學得來的成績是否一樣?舟車勞動好嗎?

Rank: 5Rank: 5


1444
344#
發表於 13-6-19 13:5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ukchilee 於 13-6-19 13:56 編輯
heiB 發表於 13-6-19 12:52
點解傳統名校成績會咁好,例如Maryknot?資源好還是學生叻?如叻學生去了屋邨中學得來的成績是否一樣?舟車勞 ...

你講嘅成績, 我假設係講官津中學.

就算是官津名校小學, 初小派位入去的學生其實都係比較參差不齊的.

不過有直屬小學的傳統津校(中學部), 可以用升中限位+小學勸退的方法去踢走不達標的學生, (所以官津名校的小學生就算有直屬中學壓力仍然很大) , 以確保升到中學的原校小學生"差極有限", 再加上名校在正常程序中學收生時都會攞到較多band 1學生, 所以學生質數都應該比較理想.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345#
發表於 13-6-19 14:08 |只看該作者
bigheadchiu 發表於 13-6-19 12:33
成日都話派唔到幾多助學金,其實有冇地方睇到數據?我亦聽到spcc有4成學生有助學金。究竟邊到有資料,定個 ...

鏗鏘集訪問SPCC校長,校長答左,得一成幾,已經好叻。年報有講:
http://www.spcc.edu.hk/attachments/2165_School_Report_2011-2012.pdf


SPCCPS就一定更少。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346#
發表於 13-6-19 14:36 |只看該作者
Mukchilee 發表於 13-6-19 13:55
不過有直屬小學的傳統津校(中學部), 可以用升中限位+小學勸退的方法去踢走不達標的學生, (所以官津名校的小學生就算有直屬中學壓力仍然很大) , 以確保升到中學的原校小學生"差極有限", 再加上名校在正常程序中學收生時都會攞到較多band 1學生, 所以學生質數都應該比較理想.
有直屬小學又有直屬幼稚園又有D唔同,好似聖士提反女校,幼稚園收生採用小學計分制,入得幼稚園好大機會上埋直屬小學,自行、統一派位及叩門收番7-8成。小學校長又同幼稚園校長一齊面試揀幼稚園學生,所以小學校長經已控制左接近一半小一的收生質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63
347#
發表於 13-6-20 09:34 |只看該作者
聖士提反女中轉直資 75%教師反對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正就一五學年轉制直資進行諮詢,由該校反對轉直資的校友及家長組成的關注組,昨於社交平台專頁透露,在上周一的校務會議上,該校老師在校董不在場下,自發就轉制舉行不記名投票。該校六十三名教師中,約八成參與投票,當中七成半反對該校轉制。

  該校回覆指,轉制諮詢仍在進行,校董會正聆聽各持份者意見,對任何立場持開放態度,並高度重視教師看法,決定轉制前將向教師發問卷,了解他們的意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63
348#
發表於 13-6-20 09: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6-20 09:48 編輯

曾榮光﹕教育均等、公平與公義的考慮——直資學校政策現象的釐清


隨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爭議,直接資助計劃這個實施了22年的教育政策,又一次引起公眾的關注,教育及輿論界的討論,以至現任及前任教育局問責官員的公開發表意見。然而在眾多官家的「政策修辭以至巧語」(policy rhetoric)氛圍下,我們見證到的卻不是愈辯愈明的政策真相,而是愈說愈糊塗的政策現象(policy phenomenon)。直資學校究竟是指每年學費「最貴十幾萬」的學校,抑或是不收取任何學費的學校;是滿足「外國人來港工作的子女」及「富家子弟」的需求(demands),抑或是「專責照顧南亞裔學生」的學校?作為從事香港教育政策研究的一分子,我想重提我對這個政策現象的一些管見。

辦學資源投入差距

還算是均等教育?

直資學校作為一政策現象,在官家的陳述中,明顯地出現欠精確的理解。香港教育界內眾所周知,直資學校在過去22年的發展中,實包羅了多種類別的學校;其中可概括為:

一、九七回歸所造就的傳統「左派」學校轉直資;

二、因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急於實施9年強迫教育而衍生的買位私校轉直資;

三、2000年以來新開辦的直資學校(其中絕大部分是英中);

四、傳統津貼學校轉直資。

這4類直資學校各有不同歷史背景、加入直資計劃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以至不同的運作模式。在官家的陳述中,只不加識別地把它們當作一整體制度去理解,這就明顯地犯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大忌,結果只會使政策措施流於掛一漏萬,無法切合不同政策對象的需要。事實上,近日有關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政策爭議,官家的陳述只不斷重複,有多於30%的直資學校是收取每年5000元以下的學費。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若不是顯示官方未有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就是刻意的混淆視聽,以祈含混過關(muddling through)。

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現象,就屬於上述4類直資學校中的所謂傳統津校轉直資。唯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才可以緊扣直資學校是否製造教育不均等、造成社會不公義、窒礙向上社會流動等議題。事實上,當我們聚焦在由2002年以後傳統津校轉直資的12所學校,我們就立刻可以見到它們的平均收費是每年3萬多元(而不再是5000元)。據此,我們就可以質疑,當香港大部分學童在12年普及教育下,只可享用每年4萬元的財政投入(即資助學額的平均單位成本),但這些津校轉直資的學生卻平均可享有每年7萬多元的財政投入;這種辦學資源投入上的差距,難道算得上是均等教育(equal education)嗎?

公平競爭?

再者,當這種教學資源投入的不均等,不斷作用及累積了12年以後,這兩批學生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內,卻被要求在同一標準下,參加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考試,並競逐本地大學有限的升學機會。這樣的一種不均等教育過程,以至考核與選拔制度,又算得上是公平競爭(fair competition)嗎?

對比於2002年以前的公立學校制度,當年所有傳統名校都包羅在公立學校制度內,並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即所有傳統名校都是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並以擇優取錄的方式,讓學生公平競爭這些學位。但隨部分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以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同時,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的優質教學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因此就令人質疑,這算得上是一個公義的教育制度(ju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嗎?

優質教學資產 被封閉及壟斷

當我們再進一步追問,這些轉直資的傳統津校的優良教學資本是從何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就是,香港社會的家庭長年累月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子弟投入到這些傳統津校就讀,因此這些傳統名校的優良教學資本(以至衍生出來的文化及社會資本),都應該是香港社會大眾的共同資產。但當這些傳統津校轉直資後,這些優質教學資產就被封閉及壟斷起來。至此就更令人質疑,這算得上是公義的教育原則(just educational principle)嗎?

最後,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普及以至相對均等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一個包羅了所有傳統名校(包括官、津、補學校)的公立學校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是以擇優取錄方式向全港學童開放。這個公開、公平的公立學校制度,不單止為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童提供了一個很大程度上均等化的機制(equalizing mechanism),同時亦建構起戰後香港賴以維持作為公平競爭社會的其中一個核心制度。繼續容許傳統津校甚或官校轉直資,就是不斷對公立學校制度優質教學資本的侵蝕,以至對香港社會過去相對較開放的向上社會流動的階梯造成破壞。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客座教授


Rank: 5Rank: 5


3400
349#
發表於 13-6-20 10:42 |只看該作者
個人覺得, 直資學校收得政府津貼, 應該要俾政府規管多少少, 如學費上限 (好過咩助學金), 撥出部份學位出嚟俾大家抽 (如15% - 20%)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876
350#
發表於 13-6-20 12:05 |只看該作者
taktakchichi 發表於 13-6-20 10:42
個人覺得, 直資學校收得政府津貼, 應該要俾政府規管多少少, 如學費上限 (好過咩助學金), 撥出部份學位出嚟 ...
即是走回頭路。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876
351#
發表於 13-6-20 12:11 |只看該作者
任何事情事出有因!不如轉制直資老師們願意捨ORSO,全面行MPF,跟政府埋單計數,年資重新計,學費立即大減。但唔會有老師願意由津貼名校轉直資,所以要2.33倍,個波順便拋咗俾學校及辦學團體。

跟當年醫護人員由衞生署轉制醫管局的薪酬編制,底薪加豐厚現金津貼,HA薪資約佔80%,跟教育十分接近!所以請海外醫生,困難重重。所以一提轉直資,教協自然飛撲出嚟。

點評

Bluegene  收2.33倍學費都做唔到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的效果  發表於 13-6-20 15:04
taktakchichi  好似轉咗直資就唔會再行 ORSO 喎? 所以D教職員先反對  發表於 13-6-20 13:35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400
352#
發表於 13-6-20 12:19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3-6-20 12:05
即是走回頭路。
係咪回頭路重要咩? 最重要係有一個方案令大多數家長都接受.
學校有 Guts, 不如直接轉做私校, 繼續提供 ORSO 俾教職員
呢D學校又要攞政府錢, 但又唔想俾人管, 仲要扮清高, 呢D先係令大家激氣o既地方

Rank: 5Rank: 5


1871
353#
發表於 13-6-20 13:57 |只看該作者

回覆:【視頻】上品無寒門?(鏗鏘集)

關鍵答案出現了。就是既得利益者利益受到損害。家長少了一個抽獎入名校的機會,就算入到要比錢都唔開心因為食開免費午餐所以唔公平。教協怕引入競爭但不去反問自身有沒有做好本份。官校老師既質數不說大家也該明白。如不,為何只說名校直資而不說那些新興直資或b2,b3的直資?人地跟足程序申請而教局又批咁都要嘈?就算要嘈都係嘈教局而唔係嘈學校。清高定精於計算,大家心中有數。正義與公平永遠沒有一個準則。只有如何取得最大利益,如近期美國的事件就是一個好例子。本人只是一介草民沒有崇高理想。只會為自己下一代尋找能力範圍內最好的選擇。可以說我自私,冷漠或短視。理想或理念還是留番比衛道之士去爭取或保衛。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354#
發表於 13-6-20 14:14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3-6-20 12:11
任何事情事出有因!不如轉制直資老師們願意捨ORSO,全面行MPF,跟政府埋單計數,年資重新計,學費立即大減 ...

小學教師現時係參加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每年有5%保證回報,以前多年實際回報試過更高。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後,教師只可在轉為直資學校最多5年內繼續參加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之後就要斷及參加直資學校提供的MPF。退休回報差好遠,退休金分分鐘差過百萬。


SSGC係 Grant School 行補助學校公積金計劃轉為直資學繼續參加

Rank: 5Rank: 5


3400
355#
發表於 13-6-20 14:26 |只看該作者
Bluegene 發表於 13-6-20 14:14
小學教師現時係參加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每年有5%保證回報,以前多年實際回報試過更高。學校轉為直資學校 ...
大家又睇下淨番幾多間Grant School仲未轉直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8%A3%9C%E5%8A%A9%E5%AD%B8%E6%A0%A1%E8%AD%B0%E6%9C%83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876
356#
發表於 13-6-20 14:26 |只看該作者
回復 Bluegene 的帖子

ORSO按年資供款的5%,10%,15%是誰付款?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400
357#
發表於 13-6-20 14:36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補助/津貼學校公積金
員工供款: 5%
政府供款: 5% (年資10年以下), 10%  (年資15年以下), 15%  (年資15年或以上)

詳情:


http://www.edb.gov.hk/tc/sch-admin/admin/about-sch-staff/provident-fund/background-information-of-provident-fund.html

點評

vincher  完全正確!功!  發表於 13-6-20 16:11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876
358#
發表於 13-6-20 15:13 |只看該作者
回復 taktakchichi 的帖子

轉直資差額誰付款,羊毛出在羊身上!
先講清楚,老師要求轉制之下,薪酬福利不會差左是十分合理。我只想解釋學費差異的其中一個原因。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359#
發表於 13-6-20 15:52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3-6-20 15:13
回復 taktakchichi 的帖子

轉直資差額誰付款,羊毛出在羊身上!
其實轉直資,政府唔再係全包,出少好多錢。

點評

vincher  u get the point点解政府俾你咁着数!有自主之餘,又有津貼!背後犧牲了。。。  發表於 13-6-20 16:15
vincher  uvget the pt  發表於 13-6-20 16:12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876
360#
發表於 13-6-20 15:56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ANChan59+發表於+13-6-20+15:13+回復

原帖由 Bluegene 於 13-06-20 發表
其實轉直資,政府唔再係全包,出少好多錢。
我知道,所以要用學費補貼,因此跟貴族冇必然關係!

所以我奇怪王永平唔講出真相。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