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ok_ko 於 22-6-13 11:16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22-6-10 20:04 
我有去看卡爾威德,但我不太相信。我相信,小孩子只要家長多陪伴,多出去走走,香港孩子一般都要學中英雙 ...
我估應該冇對錯, 只係不同嘅選擇而已。 其實只要家長肯用心,用時間, 大致上都應該正確。 只是在實踐上, 要考慮各家庭成員 (包括嗰B)的想法,加上能實際付出的時間。 育兒 有時讓人感覺 全世界得一個主角,有人會忽略了自己的人生。 當然另一個極端係你有你生活我有我忙碌, 有錢就外判, 冇錢就等佢自生自滅。每個家庭, 因應個別情況, 肯定是有分別的。
講返我嘅情況, 我bb出世前流行講多元智能。 反正陀b嘅唔係我, 就去研究下。 後來分別認識 卡爾威特, 金田七, 杜曼 及 蒙特俊利等。研究完一輪之後, 感覺 多元智能係一個目標, 以上所述的教育方法是一個手段而已。 他們提供了一些方法( 有些還需要調整), 可利用在某一部分的智能發展上使用。 我一直講卡爾威特 較多, 原因是 對我來說 他較接近 一個目標, 而且書內亦提供了一些手段。
這裏說的 多元智能 並不是bb學會或掌握了 多種 技能, 而是培養腦部不同區域發育 的不同手段。 我和Annie討論過perfect pitch。 有些人天生就有, 但是 在小孩 十歲前, 你不把這技能從腦內訓練出來, 這技能就會永久喪失,以後怎樣也培訓不出來了。語言其實也是一樣。 bb學母語, 永遠也沒有口音。 長大了後學外語, 大部分人有口音, 但也有(極)少部分人 沒有口音的。 這與腦部 語言區的發育, 有一定關係。 我唔需要我細路識講 多種語言,家庭環境亦難做到。 我著重的是他零至三歲時的語言區發展。 其實他上幼兒園後, 有兩種 在外面上的語言課程也慢慢地停了。 到最後還不是只剩下兩文三語。但兩三年前佢學唱 一些classical, 對外語的掌握 似乎頗感容易。
我bb一歲半時也上過蒙特俊利課程。 佢本來係一個集中力較強的人。 上了一段時間後, 我發覺佢更集中(做工作!)。 然後我就將佢轉咗去 一間淨係玩嘅 Play group, 同班細路一齊玩, 一齊唱,與同年齡層的小孩一齊溝通。 我唔係話蒙得俊利唔好, 我反而買咗一堆蒙特俊利教具,自己在家 因應需要 慢慢搞。
至於杜曼, 我開始時是用卡紙。 每張卡紙一個中文字。 在他一歲半後,用杜曼的方法, 每日五張卡(即五个字), 每次閃少于一分鐘, 一日三次,五日一組。 其實所花時間極少, 當然五日下來 他也只能認出五個字。 但一個月下來後, 他便認識6組,即三十個字了。這三十個字可是認真挑選的。 一個月後, 佢每個字都分別能認出來了。 然後我在白紙上, 寫了一句說話給他看。 他邊看 邊跟著我的手指讀:爸爸我地去公園玩。
佢讀完之後嘅詑異表情, 我今日都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