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小學擬轉直資- 家長,學生,舊生,市民齊反 ...
樓主: zytre2003
go

聖士提反女子中小學擬轉直資- 家長,學生,舊生,市民齊反對   [複製鏈接]


400
221#
發表於 13-6-6 14:4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400
222#
發表於 13-6-6 15:00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2670
223#
發表於 13-6-6 17:11 |只看該作者
zytre2003 發表於 13-6-6 15:00
黃碧雲:傳統名校轉直資為免好學生轉校
2013年06月06日 12:25 星期四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 ...

要轉的始終會轉,關直資咩事?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224#
發表於 13-6-7 21:23 |只看該作者
聖士提反女校的校董及校長若看到這篇文章,應該感到慚愧。

__________________

英華女學校校長 衝出港島 再衝出香港       

去年9月,港島傳統名校英華女學校從中環的羅便臣道,搬到深水埗青山道的暫遷校舍上課。從外人看來,這簡直像一齣千金小姐落難記,校長李石玉如卻認為這是學生、學校了解社會的好機會,更秉承為低下階層服務的創校核心價值。

李太與英華女學校很有緣分,上世紀六十年代舊校舍重建,她才有機會入讀該校;五十多年後校舍像不大稱身的舊旗袍,她以校長身份拍板搬校裁剪新衣。用她的話說:「人人都在說全球化,如果連香港島都衝不出去,我們的學生談何衝出香港?」李太2001年擔任英華女學校校長,隨之迎來兩大挑戰,一個是教改( 詳見另文),一個是校舍重建。「2009年學校宣布重建,期間和之前的籌備階段很艱巨,一來舊校舍所在位置斜坡多,重建難度大;我們也想過原址重建或其他方案,但發現沒有暫遷校舍很難完成,最後決定搬校舍,工程早點完成就能早點回去。」可是,在港島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暫遷校舍。後來教育局提議去九龍,這意味着全校千多名師生搬家過海,影響甚巨,另一問題是找誰借地方呢?

「現在這裏是寳血會慷慨借出來的,但他們其實可能也有自己的安排,之前也借過給培道、女拔作暫遷校舍,我們是第三家。他們本想如果要借就早點借,那樣就可以早點收回另作打算,但我們起碼要借到2016年,這其實超越了他們的想法,幸好他們很憐憫我們。」李太說。

本來九龍還有另一個選擇,但基於交通的考慮選擇了青山道現址。「這裏比較接近地鐵站,而且這裏是九龍西,與香港西不是相差太遠。在考慮過程中,我也想過可能有學生會嫌棄,但她們應該明白任何東西都得來不易,人家也有人家的考慮。而且我也覺得這是個經歷,我跟同學們說大家都面對困難或未知數,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試呢?現在大家都說全球化,如果連香港島也衝不出去,談什麼衝出世界呢?」

找到真心人

去年9月開學,學生們走進陌生的深水埗,李太繼續在早會勉勵同學要把握生命裏的機會。「其實,機會用得好的就是好機會,用得不好就是不好的機會。我說大家每人想三個在這裏的機遇,開學後那個月我四出問同學,她們給我的答案都是我想聽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比如有同學住香港仔,反映以前去中西區上學也要四十五分鐘,現在坐970也是一樣的時間;也有的說長途坐車能增進感情,我覺得她們很懂得想。」如今總算順利過渡了,但當初決定時她也憂慮過。「有舊生問我怕不怕學生不再選英華?我說當然怕,有哪個校長不擔心生源?不過,有一回去馬灣開會,我早了兩個小時到,就在沙灘看青馬大橋,給了我時間想這些問題,那天我寫了十幾二十個靈感,我發覺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人因此不選我們也不要緊,因為始終有人會選我們,不選我們的就去其他學校,選我們的明知道我們的路不好走都願意來,我們豈不是挑到真心的人?於是

我豁然開朗!」

「每一個學生都是神給我們的禮物,誰來都不重要,我們是公營學校,誰來都一樣的教法,她們都只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潛力是無限的。雖然我們之前大部分收band 1學生,即使以後級別差了又如何?這是一種經歷。我們英華女學校的歷史有一百多年,難道百年歷史就承載不了這幾年的困難?」當時,李太還無意中發現自己小時候與英華的緣分,同樣源自當年的重建計劃。

「我後來看學校的歷史,才知道1960 年也經過重建,1967年正式成立舊校舍。巧合的是,我也是1967年入讀那裏的中一,記得開學時校長說校舍一些部分還未能使用,當時分上下午校上課,至10月才入伙。以往每級只有兩班,政府提供重建的資助,但強調校方必須向全港收生,於是開始有五班中一,我自己就不是由英華小學升上來的,若沒有新機會的話,也就不能在英華接受教育。現在不就跟當年一樣嗎?有那些放棄學位的人,其他人才有機會進來。」從收生情況看來,搬校的影響確實不大。「甚至在我們還沒決定搬的時候,已經有九龍的小學校長打電話問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的來深水埗,如果是打算介紹學生去報讀。這兩三年真的多了很多九龍來的學生,我起初以為很多人不喜歡重建,但原來有很多家長很有趣,他們說女兒小時候在九龍讀書,長大後剛好學校搬回香港,那她也可以自己坐車過海上學了。」

小息看劏魚

積極面對挑戰,樂觀面對轉變,在這次的搬校過程中尤為重要。「我開始也擔心全校一千多人跟我過海,去年立法會審批時才通過,我們的議案是早上審批的,議員下午才開始拉布,哈哈!很多家長2、3月就問搬了沒有?我問為何不等7月才問?家長說計劃搬家,明年考DSE(文憑試),我們想早點找房子,希望女兒好好備戰。原來我初期的憂慮不存在,家長自己會想辦法。所以我覺得很感恩,有的事情看上去是困難的、不好的,但原來家長也很認同我們的辦學理念。」李太大概是香港最高的女校長之一了,她在學校政策的制定上看得遠,對過去的讀書故事也記得清。她來自沙田區,有一位當老師的爸爸,更有一位重視教育的母親。「我的年代很少人讀幼兒園,尤其是女孩子,幼兒園不是必修的,學費不菲,很多乾脆直接讀小一,所以我媽媽很好。在新界讀書與大自然接近,我小學是讀沙田市中心的信義小學,校舍沒圍牆,外面就是市集。」人生有兩個學習的場所,一個是傳播知識的校園,另一個是歷練生活的社會。「一到小息學生就周街走,逛逛街市和街邊小店,沒什麼零食吃,就吃路邊大紅花的花蜜,或者摘一些酸味草玩。街市裏有人在劏魚、賣菜、斬雞,他們的技術很厲害,於是小時候我就學會劏魚、做家務,這些全靠小息時四處逛。」另一部分原因是後來爸爸去世,家裏困難,作為看管四個弟弟、一個妹妹的長女,她必須照顧家庭。

記者冒昧問校長讀書時是否籃球隊的,她說:「當時哪來那麼多時間打波?」她從小就習慣教弟妹,長大也與學校結緣,「中學的暑期工是在幼兒園教小朋友,黃大仙還有些天台學校,有時老師放假就找我代課,當時還在念中三四,哈哈!爸爸離世後,家裏沒錢,當時滙豐已請我做了兩個月,但我媽覺得既然有大學收我,寧願自己多捱四年,讓女兒將來有條好路走。後來進中大後我也兼教夜校」。

輸了也有獎

談到最難忘的老師,她想起念英華女學校時中四的班主任姚載漪老師,雖然只教了她一年,卻影響整個教育生涯。「她帶給我很大的感染力,後來我當老師,都會想當時她是怎麽教的?她比較強調創意,要我們做話劇、寫劇本。當時我的成績不算標青,但她給我很多鼓勵。後來誤打誤撞也加入學校的問答比賽隊,剛好由她負責訓練,她說你們贏了有獎,不會再獎勵你們,但如果輸了,我會獎你們吃下午茶自助餐。」當時社會不富裕,下午茶自助餐已經很吸引。「後來我們果然拿到第二,那是由香港電台主辦的英文問答比賽。她請我們去灣仔一家酒店,那是我一生人第一次吃自助餐。記得她後來走的時候,給全班同學說了番話,剛好那年我爸爸離世,她沒有點明:說我們有的同學經歷困難,但沒有放棄。我覺得她雖然沒有點名,但她的一些鼓勵,透過每一個機會去教我們。」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教書,當時把全份人工給家裏,靠兼職賺些生活費。教了三年她卻又離開了,「我覺得未必能幫到很多學生,畢竟回到家裏受家庭環境影響,於是申請獎學金去美國讀社工,念Family Education,我覺得什麼都源於家庭,學生一到家我們已經幫不上忙。我後來在美國、加拿大實習負責服務新移民,當時我覺得社工可以接觸那些願意走出來的人,但那些不出來求助的人怎麼辦?學校裏有一班學生在那,不用我們出去找人,不是很好的地方嗎?剛好又有一位舊校長來電讓我回去,於是重投教育行業」。

2001年更選擇回母校擔任校長一職,「首先那是自己的母校,能擔任校長的機會不多。而且,英華是傳教士創立的學校,自己可以帶職侍奉,在工作中服務神。最後,我也看到神給我的答案,我每天都看《聖經》,當時沒有清楚的答案應否回來,我過去很多決定都是很清晰的。突然有一天同事把日曆給我,日曆上剛好寫着:Go in peace. Your journey has the LORD's approval.我看到後,就覺得已經有答案了」。

輕鬆面對新高中

文憑試踏入第二年,談起新高中學制的挑戰,李石玉如校長神態自若。「其實現在沒有影響,是九十年代尾至二千年初的挑戰較大,因為現已進入收成期,很多傳媒都很緊張報道第一屆新高中,其實應緊張的是十二三年前。」李太應對的方法是不亂出招,因為當時政府很多政策都未定,比如隨時可能收回通識科,有的學校已把地理、歷史、EPA 合併成綜合人文科學。「當時我們的考慮是如果改動太大,政府一收我們不就很慘?課程和老師的編排等都要改,這對學校絕非好事。所以,可能變動的部分我們不大變,但那些一定不變的就多做,那樣不管政府如何變,我們都可應變。」比如,中英數就是不會變的。「當時覺得語文一定不會變,必須打好語文基礎。此外,由於將來有通識元素,我們也發現課程不希望學生死記硬背,很考學生的思辯能力,所以我們推出科科皆通識的精神,至於將來是否另設通識科則另當別論。」英華期間還推出三個五年計劃,首階段是2002 至07 年,第二階段是2007 至12 年,第三個五年計劃是2012 至17 年。記者問學校的政策在首屆文憑試後有否調整?她自信滿滿地說:「很開心之前的路走對了,我們後來知道大學收生都注重language,所以不用怎樣改。」至於會否考慮轉直資,李太說:「肯定不會!」然而,現實還是要面對的,直資學校除了領取政府資助,還透過學費增加資源,李太坦言這是挑戰。「我們長久下去很難維持,沒錢。最近與家長商量能否每月交幾百,現在還在諮詢階段,但過程讓我感動,有家長問夠不夠錢?要不要多收點?甚至問為何不轉直資。」

低調傳統

然而,英華女學校創校校祖是倫敦傳播會的傳教士,從來不是為千金小姐辦校,「當時社會上很多有錢人要求教會辦女子學校,但我們專收低下階層學生,甚至是一些妹仔學生,只是後來出了名,那些富家女才慕名而來」。英華學生都很低調,就算坐車上學也要街頭下車走回去,以至經常畢業後才知道同學的家世背景。「我進去時,爸爸已提醒這家好像是有錢人學校,你不可跟別人比較。我進去後發現很多同學背景都差不多,不過坐我旁邊的同學住羅便臣道,最讓我驚訝的是,工人會連內褲也幫她熨好。不過也有很窮的學生,比如有個同學的媽媽死了,沒有殮葬費,我們便夾錢給她。」李太秉承校祖照顧貧苦大眾的理念,也希望香港的公營學校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小時候家裏沒錢沒關係,肯讀書就有上移機會。現在很多高官的童年都是刻苦的,但他們肯讀書,公營系統就提供機會。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公營系統做得非常好,但現在不同學校出現,導致兩極化愈來愈明顯。」像英華這樣的資助學校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社會總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但有誰來拉那些沒家庭背景的人一把?李太有個好例子:「我很感動的一次是,鮮魚行老師帶一個學生來面試,她今天已讀中五,年年都名列前茅,英文好又勤奮。」所以說英華能在深水埗待幾年,對九龍學生實在是福音,說不定將來能多出幾個像李太這樣的教育熱心人。

Rank: 3Rank: 3


421
225#
發表於 13-6-8 22:32 |只看該作者

回覆:聖士提反女子中小學擬轉直資- 家長,學生,舊生,市民齊反對

如果我女成績好,中學都想過塘英華,又唔駛錢,校長情操又高好多。



Rank: 4


608
226#
發表於 13-6-13 16:34 |只看該作者
津校講血源,直資才扶貧
祝越山@信報2013-06-12

傳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和跑馬地聖保祿中學近期計劃轉為直資,引起了一些校友的不滿,指學校轉為直資將對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不利,而傳統名校陸續轉為直資,亦必然會令傳統名校成為貴族子弟的學府,造成社會不公。

面對爭議,連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都要出來解畫,表示如果有需要,政府將研究要求直資學校撥出部分學位予統一派位。言下之意,就是即使要犧牲學校自主,政府都希望保障特定某一類學生入讀傳統名校的權利。

學校奪回收生自主權

既然如此,又何需有直資的存在?倒不如將所有學校國有化,只准官校辦學,直截了當。

直資學校最重要的就是收生自主權,讓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某學生是否適合該學校,以及是否取錄。讓學校揀選合適的學生,從而提高教學的質素。這樣才是對學生最好。

相比起直資學校的自主收生,津校則倚重統一派位的收生制度。獅子山學會一向反對俗稱「攪珠」的統一派位,原因十分簡單:如果說自主收生會造成學校貴族化,引致社會不公義,統一派位機制肯定更不公義十倍。

現行的小一派位制度的第一輪計分制,就是以先分數後抽籤的形式決定學生入讀哪一間學校。在這個制度下,父母是舊生又或是兄姊在某校就讀的,靠着血緣世襲關係,幾乎100%能得教育署分派學位,而當局不會亦不能過問該舊生是否真正着緊孩子的教養。

在2006年有一個例子,有家長為了讓次子入讀喇沙小學,不惜使出一招「棄車保帥」,要求於該校就讀的長子在升中一之前留班一年,方便弟弟以世襲方法入學。雖然最終不獲校方批准而美夢落空,但如果一個聰明好學的學生,因為世襲制而輸給另一名平庸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不公義。直資制度將終止舊生的世襲特權,是以有一部分舊生聞直資色變,不難理解。

好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又如何入讀這些名校呢?曾經在市區買樓租樓的讀者,相信都會聽過「校網」二字;家長可以填寫學校的優先次序,重點卻是校網;傳統名校通常位於市區,不少基層家庭卻居於公屋林立的新市鎮。在傳統名校舊生「揀完揀剩」後,生活在同一個校網內家庭便以攪珠形式爭取剩下來的學位。

理論上,住在外區的家庭也可以參加抽獎;不過,能入讀名校的機會率比區內的更低,用中六合彩來形容絕不為過。是故,有父母為安排子女入讀名校,要大費周章搬屋,例如九龍塘的41校網,即使買不了九龍塘樓,亦至少租住,更甚者,租一個信箱,謊報地址,只求子女順利進入名校校網。好校區的地址求過於供之下,樓價自然有上無落。最後,有能力進入名校校網者,還不是有錢人的子女。統一派位如何可以幫助基層,祝越山實在看不到。

津校官校的統一派位講血緣、扭曲人性;不過,教育局並無更改之意,因為在計劃經濟之下,重中之重就是維穩,自稱為大局着想,製造有質素的學位供家長和學生選擇反而是次要,以致2011年4月,港島區名校英皇書院,一間人人爭讀的名校,竟然宣布於2011年9月開始,由5班縮至4班。

原因是英皇書院作為官校,有必要履行政府的決策,結果在教育局領導下「被自願」縮班,即是每年有數十名小朋友因此失去入讀名校,追求良好教育的機會。如果教育局是以學生的福祉作出發點,為學生的前途作依歸,請問為何教育局會強逼像英皇這種名校縮班?

直資才符合公平原則

明白了香港學校的派位機制,就不難明白為何每年都有如此多學校申請轉為直資,脫離官僚的掣肘,取回辦學自主權,因為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真正的辦學。獅子山學會的看法是,直資反而係扶貧政策,因為學校有獎學金扶助有能力但缺錢的家庭,所以不論貧富,只要學校認為該學生有潛質,父母有心,就能取錄。

有舊生和家長認為窮學生會被標籤,自覺格格不入,會放棄申請,我建議那些人應先調教平衡自己的心理。說到底,要解決子女面對富貴同學所受的壓力,父母應先懂得面對自己。子女既是以實力獲獎學金入學,而不是by blood or by luck,威風都來不及,面對富二代同學又何須自卑?父母如這點都不明白,對號入座,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又或奢望孩子靠好運抽籤入名校,以為子女就能自然成才,也未免太神化名校的能力了。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點評

belkin  有錢交學費就肯定父母着緊孩子的教養?  發表於 13-6-14 09:41
belkin  兄姊在某校就讀的,襲關係派學位,是方便父母照顧, 有幾個子女讀幾間不同學校,接送時間不一樣, 送飯時間不一樣,放假時間不一樣,父母怎安排?  發表於 13-6-14 09:39

Rank: 5Rank: 5


1216
227#
發表於 13-6-13 18:50 |只看該作者
TY33819 發表於 13-6-13 16:34
津校講血源,直資才扶貧
祝越山@信報2013-06-12
完全表達家長心聲。


127
228#
發表於 13-6-14 09:30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229#
發表於 13-6-14 23:26 |只看該作者
別讓教育走上精英和貴族的道路

  教育是每名公民的基本權利,學生不應該因為自身的家庭背景、社會階層等因素而失去接受教育和向上流動的機會。近年,陸續有不少被稱為「傳統名校」的資助學校,轉為「直接資助計畫」的學校(下稱「直資學校」),引起了學生、家長、舊生和社區人士的激烈反彈。他們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因為現時直資政策所帶來的後果,無疑違反了公共教育普及而平等的原則,亦與學校有教無類的精神背道而馳。

直資政策的前世今生
  香港直資政策的歷史要從1991年說起,當時的政府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推行直資學校計畫。利用資助來鼓勵非官立中學加入直資計畫,來提高私校教育的質素。早期參加的學校多數是私立學校,收取的學費也相對廉宜。2001年,政府作出大幅度的政策調整,容許直資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吸引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現時全港共有62所直資中學、21所直資小學,當中有平民化的,也有貴族化的。目前市民關注的焦點,是愈來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由免費的津貼學校轉為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

回應局長的歪論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經指出,香港現時只有9%學校屬直資學校,而且過去20年只得21所學校成功轉制直資,認為轉制直資不是大趨勢,所以現階段不需要檢討。他又稱直資學校是教育制度多元化的重要部分,能讓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而獎學金及助學金亦足夠支援有需要的清貧學生。
  如果說轉制直資是為了讓家長在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那是刻意誤導市民的。雖然說,住在西貢而付得起學費的家長可以轉報中西區由津校轉制的高收費直資名校,他們的選擇是多了,但相反中西區的基層家長選擇不是因此而少了嗎?學額根本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甲的選擇之所以多了,往往是以乙的選擇減少了為代價。傳統名校轉為高收費直資學校,實際上是以剝奪窮人的選擇權,增加富人入讀這些學校的機會,違反政府的津助必須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
  加上,單單在過去幾年,由津校轉制的直資名校急劇增加,甚至在個別區分和辦學團體更加明顯,這個趨勢可以否認嗎?單以中西區為例,直資中學學額2,896個,佔中西區總學額的22%;直資小學學額564個,佔中西區總學額的4.4%。假若連同私立和國際學校的學額,中西區的非公營中學學額高達39%,非公營小學學額則高達41%,這遠高於全港中小學平均的18%和21%的水平。對中西區的家庭來說,資助學校的選擇就只會愈來愈少,而基層家庭與富裕家庭相比,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愈來愈懸殊。
  傳統名校的大門本來為所有市民而開,不論貧富。轉為直資之後,雖然說直資學校需要撥出儲備用作推行學費減免╱獎學金計畫,但助學金只佔學費收入的10%,即使全部用盡,基層子弟的入學機會也已經大大減少,何況助學金的使用率一直偏低!2010學年的統計顯示,只有30所(即42%)直資學校已使用超過100%的儲備,這些相信是收取學費較低廉並普遍收取基層學童的直資學校;23所學校(即33%)使用50%至100%;19所學校(即26%)則使用了少於50%。本人相信,這19所學校不是不欲提供學費減免╱獎學金計畫,他們定必絞盡腦汁吸引基層而成績優異的學童報讀,問題是申請學生數目不足。當局也曾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解釋:「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有相對較多家境富裕的兒童在面試時表現較佳,令他們有較大機會獲直資學校取錄。」我們聽說過貴族學校的學生暗自憂慮自己只住在中產著名屋苑而不是豪宅、只由父母駕車接送而沒有司機,試問學費減免╱獎學金計畫等所謂措施,如何協助在少年期和青春期中、極受朋輩影響的清貧學生克服入讀這些學校的心理障礙?

直資潮將一發不可收拾
  另外,現行的直資政策容許學校可自行釐定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變相鼓勵更多有名的資助學校脫離公營教育體系,進入高收費的直資計畫。高收費的直資學校的數目和所佔學額正不斷增加,收取30,000元或以上學費的直資學校已多達20多所,導致入讀的學生大多數也是來自富裕的家庭。如果直資制度有其推廣性,對家長和學校都是好的教育政策,為甚麼政府不在公營學校推廣,而要把中小學教育以用者自付原則而進一步商品化呢?

學校貴族化 基層家庭當災
  免費的公營學校數目和學額正不斷減少,是鐵一般的事實。未能夠負擔高昂學費的基層家庭,他們在選擇學校時的選擇變得愈來愈少。教育局以多元選擇之名,利誘資助學校轉制直資,讓直資學校享有特權,從而製造更多貴族及精英的直資學校,造成公營學校與高收費直資學校的不平等和分化。
香港教育學院早前的研究發現,過去20年貧窮家庭學生與富有家庭學生升讀大學比例差距日漸拉闊,後者的升讀大學比率是前者的3.7倍,差距較20年前的1.2倍顯著擴大。
  現時直資政策違反了教育普及而平等的原則,也與學校有教無類的精神背道而馳,定必大大減少中下階層學生進入這些貴族化直資學校的機會,導致並深化貧富懸殊、社會隔閡、跨代貧窮等問題,貧窮家庭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定必減少,這是香港應該奉行的教育理念嗎?
  香港教育制度千瘡百孔,始作俑者是香港政府。若政府繼續現行的直資政策,直資潮將一發不可收拾,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促教育局盡快檢討這個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別讓香港教育走上精英和貴族的道路。

點評

belkin    發表於 13-6-20 12:49
belkin    發表於 13-6-20 12:48

Rank: 2


46
230#
發表於 13-6-15 16:01 |只看該作者
回復 Bluegene 的帖子

而家絕大部份,係同區和世襲入學,
令香港絕大部份非這些人
都入唔到這學校

咁算唔算阻住佢哋上流?
除非你話他們唔係人,就另計

從不反對人反直資
但唔該用d較高質素嘅論點

深水埗的貧窮小孩唔係人嗎??

點評

belkin    發表於 13-6-20 12:51

Rank: 5Rank: 5


2670
231#
發表於 13-6-15 20:40 |只看該作者
folk 發表於 13-6-15 16:01
回復 Bluegene 的帖子

而家絕大部份,係同區和世襲入學,

天水圍,上水,全新界的小朋友都係人,但有無可能要佢地8點前番西環上堂?
過海校車都要成2千一個月,就算唔係自駕,比得起校車車費,又算不算窮人?
有錢有車番邊區都無所謂,你問下住觀龍樓收入低家庭會唔會過海番DGS?

津校就係為本區學童而去設立,就算90% 都是中西區的人,也不算是不公平。以你的論點,全中國雙非都話佢地係大多數人都入唔到呢間學校,一樣唔公平!  一班家長一邊不滿大陸蝗蟲,一邊也一樣為自己子女去別區找機會, 基本上大家出發點係一樣。


有心去增大派位機會,搬過來NET 11 就得啦,咁有道理叫埋英華女校轉直資好唔好? 還掂都係聖公會,聖彼得,基恩,都轉埋咁成香港都有得考下就真係夠哂公平,睇下人地校長會點答你?

香港已經有好多直資學校,你要考,十月頭一日走幾場都可以。是否要所有名校都要轉直資,大家先覺得公平? 轉左係唔係等如你一定考得入? 直資收生可以比津校更唔公平,重有好多利益關係。直資application form 收你一百幾十, 六合彩一條收你20元,但係統一派位張form 係唔收錢。咁唔洗錢就一定要接受一些較差的選擇?

從不反對人支持直資,如果學校核心價值與政府相差太大,有政治迫害,我也可以支持直資。
但可唔可以用D較高質素的論點





點評

belkin  高質素的人講高質素的論點   發表於 13-6-20 12:53
digifoto8  說得太精采!  發表於 13-6-18 00:33
snoopy008  簡直說得精采絕倫, 不得不大力鼓掌!   發表於 13-6-17 11:26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232#
發表於 13-6-15 21:48 |只看該作者
folk 發表於 13-6-15 16:01
回復 Bluegene 的帖子

而家絕大部份,係同區和世襲入學,
其實你唔滿意篇文章,你可以寫信比作者葉建源。另外你鍾意派位全部學校任意跨區可報或全部學校自行收生,你亦可向佢反影。

跨區派位問題被人講咗。

若鍾意回復全部中小學自行收生,我估結果會如下:
在各名校門口,每次派申請表有好多人瞓街過夜,同幾公里長人龍,先到先得,必定公平。
名校就大把人申請或叩門,學生撲來撲去,先到A校、B校再到C校面試,必定公平。
跟住就好多學校冇人報,等最後冇人肯收的學生入讀,適者生存,必定公平。

市場主導教育,必定公平。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233#
發表於 13-6-15 21:56 |只看該作者
吳克儉局長:

    上星期六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收聽到閣下對直資學校政策的高見。閣下對直資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水平,令本人深感訝異和不安。作為特區教育政策的最高問責官員,對所管轄政策現象有精準的認知及深入的理解,實屬至關重要;亦因此,本人特務昧修函向閣下就教。

    首先,閣下雖然重覆強調直資學校中有五間是不收取任何學費,但在說明另一極端的收費時,你卻說「最貴十幾萬」,這根本就是的錯誤!根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的直資學位是每年八萬多元而矣。

    其次,閣下對直資學校現象的理解亦明顯欠精確。香港教育界內眾所周知,直資學校在過去二十二年的發展中,實包羅了多種類別的學校。其中可概括為:一、九七回歸所造就的傳統「左派」學校轉直資,二、因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急於實施九年強迫教育而衍生的買位私校轉直資,三、2000年以來新開辦的直資學校(其中絕大部份是英中),四、傳統津貼學校轉直資。這四類直資學校各有不同歷史背景、加入直資計劃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以至不同的運作模式。閣下不加識別地把它們當作一整體制度去理解,就明顯地犯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大忌,結果只會使政策措施流於掛一漏萬,無法切合不同政策對象的需要。事實上,近日有關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政策爭議,閣下只不斷重覆,有多於百分之三十的直資學校是收取每年五千元以下的學費,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正好顯示閣下未有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

    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現象,就屬於上述四類直資學校中的所謂傳統津校轉直資。惟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才可以緊扣直資學校是否製造教育不均等、造成社會不公義、窒礙向上社會流動等議題。事實上,當我們聚焦在由2002年以後傳統津校轉直資的十二所學校,我們就立刻可以見到它們的平均收費是每年三萬多元(而不再是五千元)。據此,我們就可以質疑,當香港大部份學童在十二年普及教育下,只可享用每年四萬元的財政投入(即資助學額的平均單位成本),但這些津校轉直資的學生卻可享有每年七萬多元的財政投入;這種辦學資源投入上的差距,難道不就是製造教育不均等嗎?

    其次,當這種教學資源投入的不均等,不斷作用及累積了十二年以後,這兩批學生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內,被要求在同一標準下,參加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考試,並競逐本地大學有限的升學機會。據此我會質疑,這樣的一種不均等教育過程與考核、選拔制度,又算得上是公平的競爭嗎?

    第三,對比於2002年以前的公立學校制度,當年所有傳統名校都包羅在公立學校制度內,並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即所有傳統名校都是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並以擇優取錄的方式下,公平競爭這些學位。但隨著部份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以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同時,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的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因此我就要質疑,這算得上是一個公義的教育制度嗎?

    第四,當我們追問這些轉直資的傳統津校的優良教學資本是從何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社會的家庭長年累月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子弟投入到這些傳統津校就讀,因此這些傳統名校的優良教學資本,(以至衍生出來的文化及社會資本),都應該是香港社會大眾的共同資產。但當這些傳統津校轉直資後,這些優質教學資產就被封閉及壟斷起來。至此我就更要質疑,這算得上是公義的教育原則嗎?

     最後,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普及以至均等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一個包羅了所有傳統名校(包括官、津、補學校)的公立學校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是以擇優取錄方式向全港學童開放。這個公開、公平的公立學校制度,明顯就是香港賴以維持作為公平競爭的社會的其中一個核心制度。繼續容取傳統津校或甚官校轉直資,就是不斷對公立學校制度優質教學資本的侵蝕,以至對香港社會過去相對較開放的向上社會流動的階梯造成破壞。

    懇祈  珍惜,珍重!

                                                                                                                                               曾榮光
                                                                                                                                         2013年6日15日

Rank: 3Rank: 3


183
234#
發表於 13-6-16 00:59 |只看該作者

香港家書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製作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津校轉直資有礙教育均等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 ... 21927&m=episode

Rank: 3Rank: 3


183
235#
發表於 13-6-16 01:15 |只看該作者
If interested in the feedback and comments of the girls, search facebook.

Rank: 3Rank: 3


183
236#
發表於 13-6-16 11:11 |只看該作者
呢個星期,讀過幾篇有關名校轉直資既文章。

我以前讀果間中學,早幾年都轉咗,學費仲好x貴。朋友問我,諗唔諗住俾個仔入去讀,話晒old boy既子女,應該有啲優勢。

「優勢?你講吓好。」我苦笑:「我呢亭窮old boy,捐個尿兜俾學校都唔夠錢啦,有咩優勢可言?都未計,有N個人同你爭入學。」

好多年前,我仲響果度讀緊中學既時候,我記得我既同學仔之中,好有錢既又有,基層既亦都有。當然,亦有好多係中產既同學仔。同學仔來自不同階層,我覺得某程度上係擴闊咗我既眼界,讓年少無知既我,起碼清楚認識,唔同階層既人,生活會有點樣既分別。學校轉成直資,最窮果個既老豆都係醫生律師…小孩子入到去讀書,見嚟見去都係社會上層,眼界無形地被收窄。同我果個年代相比,學校既學生或者響公開試攞A既能力,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社會各階層既理解同體會嘛…我其實幾悲觀的。

我其實相信,一個人既所謂「競爭力」,對世界同真實社會既認知,遠較學術上既能力來得重要N倍。從來都唔知「民間疾苦」為何物既後生仔,我偏見地認為,叻極都有限。

「咁你真係唔諗住俾你個仔試下?」

「到呢一刻為止,我既答案,都係No。」

仲有一個理由既,我估按依家咁既形勢,我個仔如果「有幸」入去讀既話,怕且都必定係最窮果幾個。太多有錢同學仔同佢一齊成長,我總係覺得會唔係好妥。

人在中環 - CK

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 ... %E5%BB%A2%E8%AA%9E/

Rank: 7Rank: 7Rank: 7


13468
237#
發表於 13-6-16 17:43 |只看該作者
聖士提反女中創辦者後人 「教,不為錢」       

百年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學費估計高達三、四萬元,惹起家長和舊生激烈反對。照理說,舊生既已畢業,轉直資與否對她們沒有直接影響;挺身而出,為的是前校監「St.Stephen's is not for therich」的承諾。曾在此度過一段無分階級背景、共同成長的青葱歲月,怎捨得母校淪為學店?

創辦人之一的後代曹禮,直言聖士提反轉直資有違學校百年來堅守的「有教無類」精神,加上現時校方財政計劃不明,擔憂資深教師因薪酬太高被裁員,依賴商界捐款易令校方陷入利益交換的歧途,犧牲的都是莘莘學子,「可以預見的是,將來會大部分是有錢才能入學, 前人的辦學理念,慢慢就不見了。我們是覺得他沒了那份心, 這是好可惜的」。

文林茵圖尹錦恩、受訪者提供

創辦人盼人人受教育回顧學校歷史,當年為創校奔走的曹善允先生及其紳商好友、為同學爭取一套長衫校服以消弭貧富差距的李曹秀群,皆出身上流社會,卻看到基層的需要,為弱勢者出力。今天,同樣來自富裕家庭的前教育局政治助理楊哲安,卻滿口「demand」、「supply」來理解教育問題,有一女兒在讀聖士提反幼稚園的他,成為支持學校轉直資的家長代表。時代確實不同了。年代久遠,今天或已不是很多人知道曹善允的名字。翻看他的生平,香港教育史上卻多處見到他的事迹。曹善允是曹禮的爺爺,曹禮憶述,在曾祖父的一代,曹家在澳門甚有地位, 同時受到葡國政府和清廷的冊封;曹善允自小就得到用心栽培,十四歲被送往上海習國學,數年後又到英國修讀法律,考得優異成績。他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由於司法體系相近,沒有回澳門老家,選擇來香港執業,成為香港早年少有的華人律師。曹家也有不少親戚友好在港居住,曹善允很快就跟其時的紳商名人如何啟、區德等成為好友。

這條成長之路,就像現代家長趨之若鶩的「贏在起跑線上」。但曹善允沒有獨善其身,而是運用自己的地位和人脈為社會出力。「回看他做過的事,有兩個好清楚的範疇,就是教育和醫療。現在當然好難去問他當時的具體想法是怎樣,但我猜想,他自己有機會到英國受教育,體會過西方教育的好處,就好想將這引進來令香港的華人受益。」

時為二十世紀初,香港社會仍處於非常草創的階段,學校缺乏,一般孩童就算有機會受教育, 都是傳統的「卜卜齋」。一九零一年,以何啟為首的八名華人紳商,包括曹善允在內,上書港督倡建一所仿效英式公學的學校,專收華人子弟,以便他們畢業後可銜接升讀英國的大學。計劃獲港督和聖公會班納牧師支持,曹善允協助籌款,一九○三年成功創立聖士提反男校(今聖士提反書院)。翌年,曹何等人希望女孩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故創設兼收男女學童的小學及幼稚園,該校於一九○六年交由聖公會營辦,正名為聖士提反女校(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後來開設中學部,曹善允一直有參與校政,首屆校董會於一九二六年成立時他亦當選為校董之一。此外,一九一一年創立的香港大學、一九二六年的首間官立中文學校金文泰中學、一九三五年成立的孔聖講堂,曹善允都是籌組工作的核心人物。港府以其豐富的辦學經驗,一九二○年起邀請他加入教育委員會, 為教育發展提供意見,曹善允連任該職二十年之久。

長衫平等教育精神

曹禮指出,關注基層的理念,貫徹他爺爺的教育和醫療工作,像他籌辦的九龍城民生書院、西區的贊育醫院,都是有意設在貧困華人聚居之地,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聖士堤反女中亦不例外,當時雖未有九年免費教育,但學校收取的學費亦很低廉,不少貧困人家的女孩子都能入讀。一九二六年是標誌性的一年,聖士提反女中成立校董會,「當時聖公會的何明華牧師(後升任主教)公開表明,聖公會的辦學理念是﹃有教無類﹄。其後,新任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長Miss Atkins亦說,會跟隨何明華牧師所講的理念去辦學。最近校友講那長衫故事,也是這時間後發生」。事緣當年聖士提反女中雖然貧富兼容,但家境好的女生穿戴得花枝招展上學,基層女生卻只有天天白衣黑褲。為免同學互相比較,當時就讀該校的曹秀群便設計了一件藍色長衫,向校方建議定為校服,獲得採納,從此聖士提反的女生不論出身都穿起這件藍色長衫上學。長衫美麗,在於其平等教育的精神。曹秀群長大後成為大家熟悉的李樹培夫人、香港立法局首名女議員,力推修改婚姻法廢除納妾,捍衛女性權益,聖士提反校園內的金禧樓,一九九六年亦命名為李曹秀群金禧樓以作表揚。

那些年同學無分背景

曹禮笑言,曹秀群雖與他家同姓,但並非親戚關係。曹秀群來自越南華僑家庭,亦甚富裕,其父將曹秀群送往香港,在聖士提反寄宿就學,與曹善允的三女兒同期,故非常熟稔,放假都到他們的家裏同住。曹善允的4 個女兒都在聖士提反就讀,到曹禮這一輩,才較多入讀聖保羅男女學校,「我堂姐就仍讀聖士提反,她爸爸還安排她寄宿,那是四十年代尾,戰後的時間,堂姐很記得,當時宿友什麼階層都有,還有來自九龍城寨的同學,明顯是什麼家庭背景都歡迎的」。七十年代,聖士提反女中還開始預留學額給視障和聾啞學生,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也是舊生家長,早前跟曹禮和一群關注轉直資事件的朋友提起,當年他對校長Dr. Barker讓視障和聾啞學生入讀的決定大加讚賞,Dr. Barker回應說,能有機會給他們進來讀書當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同學有機會接觸到跟她們不同的人,令眼界更為廣闊。「所以這真的是一間好好、好前衛的學校。﹃有教無類﹄這理念,是一九二○年代末由學校官方講出來的,實踐到今時今日,如果這時候去轉,係好可惜。」

二○○八年,聖士提反女中前校監楊簡煥珠接受本報報章訪問時,堅稱不會跟隨傳統英中轉直資的潮流,因為「St. Stephen's is not for the rich」(聖士提反並非為有錢人而辦學)。不料數年過去,換了新校監和校董會後,校方態度忽然一百八十度轉變,仍在諮詢階段,已擺出一副轉直資事在必行、別無他選的態度。曹禮曾就此事與辦學團體聖公會的大主教鄺保羅面談,鄺表示,今年八月三十一日是政府設定的期限,學校要決定是按《校本條例》成立法團校董會,還是轉成直資學校;教會對此沒有既定立場,應由各校的校董會諮詢持份者,如家長、老師等,討論兩個方案的優劣再作決定。「後來我就在會上將主教所講的,向校董會、校監同大家講番出來。但校監(王鳳儀)卻一句話,﹃唔係喎,我們覺得直資是最適合聖士提反的﹄。好多人問,我們是否都要睇睇法團校董會優劣?甚至你可否話我聽,直資有咩唔好處?一樣咁多啦?無。一樣都無講,一句都無提過。」

「有無計過條數?」

曹禮說,四月中得知聖士提反擬轉直資,當初仍抱開放心態,與身為校友的太太同往出席諮詢會,想聽聽校方的計劃,然而,二十幾場諮詢會,「只是不停hard sell 轉直資。我覺得佢係做場戲咁」。諮詢文件裏,對於日後的財政安排,細節欠奉。「我並不反對直資制度,只是認為它不適合聖士提反。從一個好practical 的角度睇,即是從錢方面睇,聖士提反轉了直資後是否維持得到?校園內有廿三個斜坡,兩個護土牆和一個法定古蹟,每樣都需要維修,別的學校無這些開支。比如說政府要你每五年檢查一次這些護土牆和斜坡,平均一年都要花幾百萬,現在由出錢到找工人、完成工程,都是政府負責的。法定古蹟也是, 現在教育局幫手做,教育局筆錢好大, 要拿出幾百萬給你是好容易的事, 但轉了直資, 唯一途徑就是向古蹟辦申請, 那邊的錢得咁少, 你要申請就要排隊, 要同其他古蹟去爭那筆小小的錢, 還不知道是否全額資助, 這是其他直資學校不用面對的問題。」

「校方還有一個好大的賣點是說, 轉直資後會起一座好靚的教學大樓, 卻沒講到要幾多錢、在哪裏起。因為大家知道,校園已無地方再起一幢新大樓,唯一方法就是將徐大統樓拆了再起過,徐大統樓才建成十五年,非常新的,而新大樓同佢現有設施相比,只是多個游泳池。我們問建築界的朋友,起一座這樣的大樓,起碼要三億,用三億買一個游水池?」家長和校友不斷想問更多詳情和計劃,校方卻一律避而不談。學費方案同樣令人疑惑,「第一輪說四萬二,因為比人話好貴,兩三星期之後就改口說三萬五,同時撥入學費減免的比例由原本十巴仙升至二十巴仙,卻無解釋是怎樣計出來,好似閤埋雙眼寫的而已,畀人感覺是,到底你是第一次想撳水魚?定係第二次那個根本做唔到㗎呢?有無計過條數呢?讓人疑慮方案背後根本無實際的財政分析及預算。」

師資恐成開刀對象

曹禮預見,若跟隨校方現時的方向,轉直資後財政壓力必然沉重,師資將是頭號被開刀的對象,「這裏好多老師都好有經驗,人工已升到頂薪點,跟普通中學相比,薪酬開支是比人高一截的。你當一盤生意你會點做?炒了高人工的請兩個平的囉。唔係仲有咩可以cut?大部分資源是放在教師上面。」當他們向校方查詢,轉直資後各種新建設錢從何來?校方便說找人捐錢,「如果我係一個舊生,會樂於捐錢畀間津貼學校定直資學校?搞到今時今日咁,好多校友已經覺得,如果轉了直資,根本就會同間學校切割的了,都唔係以前那間學校了。佢會點呢?搵商界囉。或者你都會諗到,商界會唔會無條件捐錢畀你?唔多唔少都希望會有番啲嘢吧。」曹禮感嘆,一些學校轉了直資後財政混亂,甚至有聽聞受廉署調查,「點解做學校會搞成咁?」

他的母校聖保羅男女學校都已轉了直資,問他轉直資前後的變化,他說,實在不知如何回答。他聽聞在黃竹坑小學部接送孩子的私家車太多,被鄰居投訴,校方要安排一架校車將孩子送到一處寬敞的地方讓他們「轉車」;朋友也有孩子在讀小學,說班裏二十多個同學,每個都是大企業家、高官名人的兒孫,名字一講出來人盡皆識,「佢話我都唔知個仔在咁樣的環境長大,會變了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否好的教育?佢話佢都唔敢講。」曹禮認為,今天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明顯減少,窮學生入大學的比率跟富學生相比,差距由二十年前的一點二擴大至三點七倍,「這是社會好需要正視的問題。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或者未係好完善,但這應該是大家一齊去跟政府傾,爭取改善,而不是自己轉了直資就獨善其身」。

點評

belkin  創辦者後人 眼見現任校董將教學理念歪曲, 痛楚就像眼見後母扼剎親子  發表於 13-6-20 13:28


127
238#
發表於 13-6-20 13:1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4


950
239#
發表於 13-6-23 19:08 |只看該作者

回覆:ylaam 的帖子

既然校董会一意孤行,如果佢地向教育局申請轉直資,教育局會考慮甚麼因素批准轉直資?教育局通常會在学校申請後幾時有決定?



Rank: 3Rank: 3


183
240#
發表於 13-6-24 00:23 |只看該作者
If I were EDB's AO, I would wish the school would not pass the hot potato to m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