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06-12-11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4-5-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25
- 主題
- 8
- 精華
- 0
- 積分
- 225
- UID
- 22382
 
|
Re: Super 教育乜都 talk!!
睇完呢編報導,我覺得有相確的地方,內容欠中肯,唔全面。
雙語發展跟本唔係語言障礙的唯一原因,語言障礙的頭號敵人係"語言環境貧乏",其次仲有好多原因佢無寫出黎。
港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珍妮仲攪笑,毋須教BB紅衫魚、金魚...總之都係魚,他們根本難以分辨。咁即係唔駛教佢分爸爸定媽媽,工人定婆婆,他們會混淆,總之大家都係人。我上堂阿sir從來無咁講過。
Zoe係屋企自少語言環境豐富,2/3時間生活語言用廣東話,1/3時間聽英文歌、睇英文DVD、睇英文書(但從來唔會中英夾雜)......15個月大請國語老師上門,依家就快20個月大,你問佢叫咩名,佢就答:"宛彤",問佢What's your name?佢就答:"Zoe",如果問佢邊個講國語,佢就會答"老師",一D都唔會混淆,Zoe18個半月就識講4-5個字的句子。
我覺得凡事要計好多方面,由其係小孩子的發展,舉例Kingston international school係香港十幾年都係雙語教學(英語+國語),該校收的學生由1歲起,人地辦學都唔知幾出色。
jackie_lau2000 寫道:
香港新聞
A15 文匯報
2005-08-04
-------------------------------------------
專家警告:強迫子女適得其反多語夾雜幼兒易生語言障礙
-----------------------------------------
【本報訊】(記者 潘頌禧)不少父母望子成龍,不時在家同時以中英語跟子女溝通,盼在耳濡目染下,孩子可培養出超凡的語文能力。但港大研究發現,5歲以下幼童在中英語夾雜的家庭環境下,可能出現語言能力遲緩的風險,較諸單一語言的家庭高出2倍。有醫生警告,自幼強迫子女接觸多種語言可能適得其反,不但影響幼兒的學習能力,他們的情緒更容易失控。
語言能力遲緩,是指幼童的表達及理解能力均較同齡兒童為低。據估計,本港約有3%兒童有此問題。香港大學兒科學系早前訪問630名5歲以下的兒童,經過評估後,證實326人出現語言能力遲緩癥狀,另外的304人則屬正常。研究同時發現,6成出現語言能力遲緩的幼童,在家至少接觸兩種或以上的語言,包括英語、廣東話、普通話及客家話等。
語種愈多 風險愈高
瑪麗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卓家良表示,不少父母喜以英語與子女溝通,跟其他家庭成員相處時,又會聽到廣東話或普通話,造成多種語言夾雜。他指出,在家裏接觸兩種語言的幼童,患有語言能力遲緩的機會,較單語接收的幼童高出兩倍,「每增加一種語言,風險又會上升1.5倍」。
港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珍妮稱,幼童不能接收多種語言訊息,否則只會弄巧反拙,「教他(子女)說魚,毋須教他紅衫魚、金魚,魚便是魚,他們根本難以分辨」。她警告說,一旦延誤語言能力發展,將會拖慢幼童的學習進度,更會導致情緒失控,「他們(幼童)近9成會有情緒問題,因為表達不到所想,唯有搣人,他們不是發脾氣,只想用此告知家長自己想怎樣。」
不能強迫 宜母語溝通
要令幼童回復本身的語言能力,卓醫生建議家長,使用單一語言與子女對話,「這樣容易追得上,總比又中又英好」。黃教授則說,父母應以母語跟子女溝通,甚至降低語言程度,勿以抽象方式教導子女,例如透過遊戲,配合實物加以教導,或者獎勵他們,「語言是不能強迫,應該融入生活讓子女慢慢吸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