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927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5
- 國民生產力
- 11
- 附加生產力
- 289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0-2-9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1010
- 主題
- 74
- 精華
- 0
- 積分
- 39964
- UID
- 584294
   
|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0-18 00:24 編輯
從1977年至八○年代末為「後
試驗停頓期」(post-experimenteller
Waffenstillstand)。在八○年代中期後,
社會對於實質性改革的期望逐漸消退,並
憂慮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問題。
當時人們預測,從七○年代晚期至八○
年代末之學生人數應會顯著上升,隨後,
則將大幅下降。在這一背景下,高等學
校政策制定者與大學決定從1977年起
放寬學生的入學條件,俗稱「開放性入
學」(offener Zugang);自此,高等學
校必須在10年內忍受超額學生數的負擔
,而預算與師資員額則基本不變,此協議就是著名的「開放決定」(Ö
ffnungsbeschluss)(Bultmann &
Weitkamp, 1999)。
然而,與推測相反的是,學生人數始
終持續地攀升,而學術人員(das
wissenschaftliche Personal)的人數卻
始終停滯不前,此導致1972—
2005年期間,德國的大學生人數雖已增
長3倍,但教授員額僅增加1.8倍(
Wissenschaftsrat, 2008);這也使得大學「
克服超負荷」(Bewältigung der Ü
berlast)議題,成為八○年代高等教育
政策的熱門話題(Bultmann, 2000)。
#摘自德國大學發展之軌跡; 張泉源(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