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自閉寶寶 《與光同行》第一集
發新帖
查看: 1338|回覆: 2
go

《與光同行》第一集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344
1#
發表於 13-1-31 13: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ric5354 於 13-1-31 13:32 編輯

「實事求是、理所當然地在社區內生活……
我明石徹之成為了一名滑稽的公務員。」

   明石徹之的母親‧明石洋子
(NPO法人支援中心「藍天城市」理事長)


大家好,我叫做明石徹之,到二○○二年十一月就三十歲了,我仍然會做個搖頭擺腦、自言自語,但充滿活力的快樂「自閉症患者」。


《與光同行》第一集裏,光仔在託兒所畢業時,他媽媽替他說出將來的夢想是「做個開朗、快樂地工作的人」,我可能就是光仔的未來,因為我現在是川崎市的公務員,不折不扣的「開朗、快樂地工作的人」。在此我想說說患有自閉症的我成為公務員的經過。


可是我說話有困難,更不會寫文章,不過我有很多自己的意願和夢想,一直以來都是自己選擇(自行選擇)和決定(自行決定)喜歡的東西和要走的路,(所以才會如此積極),這都是全靠媽媽伸出接收天線,努力讀取我發出的信息和表情,替我準備選擇途徑,讓我憑自己的意願作出選擇,所以我請這位總是依著我的想法和感受來為我實現夢想的媽媽,替我寫出心裏的話,請大家細閱。


我幼稚園畢業時,媽媽看不到我的將來,已做好心理準備我將來要在「家舍」生活。當時的社會仍然認為家有障礙的孩子是家人的責任,尤其「自閉症患者」是因為母親管教無方所致,要一邊忍受指摘、冷嘲熱諷和看怪物似的眼神,一邊在社區內撫養自閉症兒童,那種困難程度,今天是難以想像的,而且家長運動多集中於「興建家舍」,主張「社區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但由於在家舍內接受訓練也不可能令自閉症痊癒,媽媽看不出那種地方可以得到幸福,為了令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她想連同我在內的所有家族成員實行「在社區落地生根」計劃。媽媽相信「社區內一定有幸福的路」,所以她接受了不會說話但好奇心旺盛及過度活躍的我,帶著我步入社區。關於託兒、教育、工作及生活問題也「希望理所當然在社區內進行」,於是在不斷失敗的嘗試下繼續作出挑戰。



媽媽認為「要在社區生活,必需先踏進社區學習」,本著每個孩子都會惡作劇和走失的想法,她在我較易得到體諒的孩童時代開始,就帶我走進真正的社會內學習各種規矩和待人接物的方式。說真的,如果在別的地方長大後突然踏足社區的話,相信我和身邊的人都會感到困惑。在社區內共同生活期間,人們開始認識我,理解我的特徵(自閉症的特性),還設法和我相處。與其藉訓練改變我(自閉症是不會痊癒的,所以一輩子都要接受訓練),倒不如身邊的人改變自己來配合我,並把我做得到的事情和擅長的事情,轉化成能夠幫助我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亦支援著因有障礙而做不到的東西和不擅長的地方。為免我出現混亂情況,我弟弟政嗣和朋友每天適切地不停推動我,令我逐漸喜歡別人,開始關心別人,一面模仿一面學習「生活能力」(關於這方面,媽媽以散文方式加上我的照片,寫成了《真實的育兒故事》這本書)。


媽媽認為就像為行動不便的人,不叫他們走路而準備輪椅一樣,自閉症人士的障礙也該得到諒解,想辦法幫助他們,而發揮輪椅功能的就是「人」,於是他配合著我的成長,不斷為我設立支援者網絡。充實的人生並非取決於障礙的輕重,而是取決於得到多少支援,情況嚴重者就需要多些支援,尤其在就業方面,身邊的人諒解比自己的能力來得重要,只要身邊的人理解,在工作方法上作出調整,便可提高工作效率--消除心理障礙是最重要的。


距今十多年前,媽媽發覺沒有美國那種工作指導員跟隨著的話,智障人士根本不可能工作,於是她在一九八九年成立了社區工作室「藍天之家」,作為踏入社區的「就業大本營」,全力培養工作指導員。當我挑戰做公務員的時候,她也本著「聘用殘疾員工須要改善設備,聘用智障員工也不能缺少工作指導員和工作程序表」的理據,到川崎市政府交涉。工作指導員須陪同智障人士一起上班工作並作出指導,即是「工作適應援助者」,此外亦會協調與同事及上司的關係。二○○二年四月起,厚生勞動省決定在各都道府縣設立的「社區智障職業中心」內展開工作指導員事務部,這種令人欣喜的制度終於實現了。雖然是智障者,但就像我有人支援就做得到一樣,其他人也都可以工作了,我深信光仔在工作指導員的支援下,也一定可以做個「開朗、快樂地工作的人」。


不過,在支援之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當事人的工作意慾。我自小就希望在自己喜歡的「清掃車」上工作,所以有勇氣挑戰公務員考試。「我想流著汗水勞動,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這是我面試時說的話。就職後三個月,市職員勞動組合的報紙就以這句話作標題介紹了我。在清掃局工作了五年後,我被調往健康福利局,現時在特別護養老人院工作,這次我可以清潔最喜歡的浴缸和輪椅,日常護理用的草圖繪畫等工作講求視覺美感,所以我每天都動著腦筋按照程序表努力工作。有位義工曾寫信給我媽媽,說我很努力地摺疊替老人擦身用的毛巾,完全不休息,他擔心的反而是我。我很感謝那些對我說『謝謝』的老人家和給我鼓勵的同事,他們令我非常鼓舞,更令我精神百倍、勇氣千倍。我的工作情況曾在NHK綜合的「新日本探訪‧面帶笑容的社區生活」和NHKBS的「列島特輯‧努力工作」中播出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錄影帶(NHK錄影帶藏館可免費借出)。


在第三集裏,光仔是小學四年級生了,每個人都叫他做光「仔」,但我在他那個年紀,大家都叫我「小徹」,這叫法令我有一種親切懷念的感覺,現在有時也希望人家叫我做「小徹」哩,因為我二十歲生日時,覺得自己已是大人,請大家不要再叫我做小徹。這突然的要求似乎令大家很為難,但媽媽卻很尊重我的意思,把多年來的《小徹信息》改為《明石通訊》,通知大家我不希望再被叫做小徹了。自此之後,我就變成「徹之」或「明石先生」了,因為我想大家把我視作大人,所以發表了這種「大人宣言」,此外,我在二十歲時也宣佈要喝酒,因為電視上經常說「二十歲才能喝酒」,酒就等於是大人的象徵。我出生時,一直夢想和我一起喝酒,但後來卻失望不已的爸爸,聽到我這宣言時,開心極了,馬上拿出啤酒來乾杯。現在,我每天下班後會去一下酒舖,晚上和爸爸對飲。弟弟政嗣一喝酒就會醉,所以不能喝,非常可憐(但豪飲的我卻教媽媽擔心)。被叫做「明石先生」,又喝了酒,別人都把我視為自立的大人了,我很開心哩。雖然現在我仍感到人們對「智障者就業」或史無前例的「自閉症公務員」存有抗拒,但媽媽對努力工作的我引以為榮,每天都為我準備充滿母愛的飯盒,讓我在工作崗位發揮衝勁能量。我是個開朗、快樂地工作的社會的一分子!


我的下一個夢想是「結婚,組織明石徹之的家庭」,請求媽媽「替我找明石舞子和明石守的媽媽」,所以我現正徵求願意替我生兩個孩子的新娘子。
媽媽在我還不懂說話與人溝通時起,已很努力讀取我發出的信息和感受,為我準備很多選擇途徑,讓我從中選擇,以確定我的意向,盡量令我的人生變得多姿多采,全靠她我才能夠選擇入讀定時制高中和選擇做公務員,即使被以「沒有先例」拒絕,媽媽仍和我一起挑戰過無數高牆,最後終於打開了大門。然而,媽媽並沒有附和我這個「獨立宣言」,我結婚的最大障礙似乎不是世俗人的眼光或偏見,而是媽媽的「寂寞」。


不過,媽媽最後也提起勁來,於二○○○年在家附近設立了提供生活支援的NPO法人組織「藍天城市支援中心」。媽媽的想法是想把社區變成「任何人老了或有殘障,仍然可以在住慣了的地區或家裏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理想當然地活到最後」,所以手籌辦「社區護理的支援系統」,看來媽媽終於確信我的將來可以不在家舍,而在社區內生活了。有多種選擇的「社區」也是最能讓我活得開心的,所以她才訓練員工,以便託付我的將來吧?不過,身邊的人對我結婚的路都看不出甚麼前景,「努力結婚!」是我現在每天都說的話,有哪位讀者能夠給我好的建議嗎?拜託各位。

   0    0    0    0

Rank: 4


774
2#
發表於 13-1-31 15:19 |只看該作者

感動~

Rank: 4


861
3#
發表於 13-2-3 17:03 |只看該作者

回覆:《與光同行》第一集

這條路一定無限辛酸,難得主人翁這麼積極正面,值得我們學習及自我鼓勵。加油各位!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