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面試的作用有多大?這樣回答是不是懸了? ...
查看: 17096|回覆: 151
go

面試的作用有多大?這樣回答是不是懸了?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2474
1#
發表於 25-3-12 12:59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我認為作用不大,因為學校的面試,很多問題可能得不到小孩真實的回答,很多都是經過教導後的回答,更別說經過面試班培訓的了。如果想了解學生知識水平,按說三次呈分試成績,以及一些證書就夠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略據幾例,由於要去面試,就找了一些常見問題模擬一下。
問一: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學校呢?
真實回答:我不大想選你們學校,我更想選xxx學校。(估計面試老師聽到這個答案暈倒)
問二:你有什麼愛好?
真實回答:我愛好打機。(老師再暈倒)
問三:你在學校有沒有關係不好的同學?
真實回答:有,xxx很壞,經常欺負我。

這些問題,讓小孩如實回答呢?還是教小孩修改一下?大家有沒有類似問題?怎麼處理比較好?



   4    0    0    0

Rank: 5Rank: 5


2474
152#
發表於 25-3-17 12:22 |只看該作者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7 12:00
1. 甲 / 广東人,
2. 乙 / 北京人,
3. 丙 / 老外会講广東话,
這個解析通透,理解並讚同。

Rank: 9Rank: 9Rank: 9


21215
151#
發表於 25-3-17 12:00 |只看該作者
1. 甲 / 广東人,
2. 乙 / 北京人,
3. 丙 / 老外会講广東话,
4. 丁/ 老外会講普通话.

- 丙左在講广東话时, 乙覺得很流利, 但甲覺得不很流利.
- 丁左在講普通话时, 甲覺得很流利, 但乙覺得不很流利.

理論/技朮上, 多几个音係难拿握过少几个音.

點評

ekhc    發表於 25-3-17 16:55

Rank: 6Rank: 6


8491
150#
發表於 25-3-17 11:38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7 10:49
看誰學。如果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學廣東話,是比較難。如果一個普通話和廣東話都不會的外國人從零開始學,我 ...


是不爭的事實,有學術研究及分析的,不是純粹觀察或個人感覺。你認為哪些老外的廣東話流利,其實在廣東話為母語的人眼中並不流利。

Rank: 5Rank: 5


2474
149#
發表於 25-3-17 10:49 |只看該作者
B.B.BaBa 發表於 25-3-17 08:21
廣東話比普通話難學是不爭的事實,不知為何你倒轉了
看誰學。如果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學廣東話,是比較難。如果一個普通話和廣東話都不會的外國人從零開始學,我感覺未必。
我發現香港很多外國人一口流利的粵語。但是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外國人,少之又少。
就連大山這種有語言天分學說中國相聲的外國人,不要看到人,一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不是中國人說的普通話。

Rank: 6Rank: 6


8491
148#
發表於 25-3-17 08: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B.BaBa 於 25-3-17 08:45 編輯
馬烏 發表於 25-3-15 21:11
我個人覺得,普通話是一種腔調生硬,語調缺乏變化的語言。標準普通話就是標準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說起 ...

廣東話比普通話難學是不爭的事實,不知為何你倒轉了

Rank: 6Rank: 6


9124
147#
發表於 25-3-16 10:38 |只看該作者
stillgood20 發表於 25-3-16 10:00
最近,我睇过一视频,講秦始皇通一文字,但没有统一語言。
就算英语,在英国這小地方(跟中国比较),仍然出 ...

本帖最後由 Rpp 於 25-3-16 10:40 編輯

我弟婦也是土生土長,廣東話懶音好重,唔知點解。佢話去海港城買名牌手袋給人用普通話招呼。

Rank: 7Rank: 7Rank: 7


11308
146#
發表於 25-3-16 10:00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6 07:21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 ...
最近,我睇过一视频,講秦始皇通一文字,但没有统一語言。
就算英语,在英国這小地方(跟中国比较),仍然出然不同口音。

也看过一个视频,大概(無詳细記憶)。
羅馬(or,古希臘)做了一个测检,
兩个初生婴儿在沒有語言的環境下,
能否自己创造語言溝通。

一一一一一

講返廣東話。十分之難準確發音。

我聽歌,国内歌手也流行唱广东歌。
大约,千分之一,也可以說只有三兩个国內歌手,能够標準唱出香港的粤语歌。

我太太土生土長,發音也不準確,有不少懒音。
MK香港小姐,d發音真係驚人。


Rank: 5Rank: 5


2474
145#
發表於 25-3-16 08: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8:19 編輯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6 07:49
其实,我对这题目十分感興趣, 可惜我中文低子太差. 根據你以上介绍, 我问了AI一下, 回答如下, 也不知是否準 ...

AI確實越來越厲害,已經相當客觀準確了,語言會不斷發展進化。普通話就是語音的統一標準化,在詞彙方面沒有多少價值。前面引發爭議的牛逼一詞,準確講就是北京人發明的。我為什麼說那篇引用的文章一知半解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北京人同一語境下,還有傻逼,二逼,呆逼。。。等衍生詞,這些詞就是貶義了。如果他文章能分析到這些,說明他研究還比較透徹。粵語確實更接近原本的漢語,還有一些方言也是這樣,比如本人的方言,巷子是叫巷路,也是也沒有受北方胡語影響。

點評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6 08:20

Rank: 9Rank: 9Rank: 9


21215
144#
發表於 25-3-16 07:49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6 07:21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 ...
其实,我对这题目十分感興趣, 可惜我中文低子太差. 根據你以上介绍, 我问了AI一下, 回答如下, 也不知是否準確, 分享一下给大家.
1. 漢語的演變歷程

漢語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上古漢語(Old Chinese)到中古漢語(Middle Chinese),再到近代漢語(Modern Chinese)。粵語與普通話(官話)在這些歷史階段中發展出不同的分支。

A. 上古漢語(商朝—漢朝,約西元前1600年—220年)
  • 這個時期的漢語與現代漢語語音系統有很大不同,聲母複雜,且不具備現代的聲調系統。
  • 我們主要從《詩經》、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獻中推測其發音。
B. 中古漢語(隋唐—宋朝,約西元600—1300年)
  • 中古漢語的語音體系更加成熟,並具有四聲(平、上、去、入),這對後來的粵語影響很大。
  • 這一時期的語音記錄主要來自唐朝的《切韻》(601年),其中的發音系統與今日粵語仍有不少相似之處。

2. 粵語如何保留古漢語特徵?

粵語被認為比普通話更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一些特徵,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

A. 語音特徵1️⃣ 入聲(-p, -t, -k 音節結尾)
  • 中古漢語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但粵語仍然保留。
  • 例如:
    • 「國」:粵語發音 gwok3,普通話發音 guó(尾音-k消失)。
    • 「食」:粵語發音 sik6,普通話發音 shí(尾音-k消失)。

2️⃣ 較完整的聲母與韻母保留
  • 粵語保存了中古漢語的某些聲母,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音簡化與合併。
  • 例如:
    • 「夜」:粵語發音 je6,普通話發音
    • 「去」:粵語發音 heoi3,普通話發音

3️⃣ 聲調系統較接近中古漢語
  • 中古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而粵語今天發展出六至九個聲調,比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更加豐富。
  • 這使得粵語更接近中古漢語的語音結構。

B. 詞彙上的保留

粵語中有許多詞彙與古漢語接近,而普通話已經改變或不再使用。

粵語詞彙中古漢語/文言文普通話對應詞
我哋(ngo5 dei6)我等我們(wǒmen)
佢(keoi5)渠(中古漢語代詞)他/她/它
乜嘢(mat1 je5)何物什麼
攰(gui6,疲勞)困憊累(lèi)

C. 語法結構的保留

在某些語法結構上,粵語與古漢語更為接近,而普通話則發生了語法變化。例如:

  • 「何事?」(中古漢語)

    • 粵語:「乜嘢事?」(mat1 je5 si6?)
    • 普通話:「什麼事?」(shénme shì?)
  • 「汝知否?」(古漢語:你知道嗎?)

    • 粵語:「你知唔知道?」(nei5 zi1 m4 zi1 dou6?)
    • 普通話:「你知道嗎?」(nǐ zhīdào ma?)

可見,粵語的語法與古漢語更為接近,尤其是在疑問句、詞序的表達上。


3. 為何普通話演變較大?

普通話之所以發生較大變化,與歷史上的語言統一和外族影響有關。

A. 蒙古與滿族的影響(元、清朝)
  • 元朝(1271–1368)與清朝(1644–1912)統治中國時,北方受到蒙古語與滿語的影響較大,語音結構變得較簡單,許多中古漢語的音變消失。
  • 這促使北方話(官話)在語音上變得更簡化,而南方的粵語則保持了較多傳統特徵。
B. 近代國語(普通話)的標準化
  • **民國時期(1912年)**開始推動「國語」,以北京話為基礎,試圖統一全國語言。
  • 1949年後,普通話成為官方語言,並在全國推廣。這使得普通話在語法、詞彙上進一步統一,而粵語則保持較多地方特色與古漢語特徵。

4. 總結:粵語是一種「活的古漢語」?
  • 語音:粵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聲調系統、聲母與韻母特徵,比普通話更接近唐宋時期的發音。
  • 詞彙:粵語使用許多中古漢語與文言文詞彙,而普通話已經簡化或淘汰這些用詞。
  • 語法:粵語的語法在某些方面與古漢語更接近,特別是在疑問句、代詞的使用上。
  • 普通話的變化:普通話在元、清兩代受到外族影響,語音系統被簡化,且經歷了政府主導的標準化過程,導致其與古漢語的距離拉大。

因此,粵語在某些方面的確比普通話更能體現中古漢語的特徵,但它仍然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現代語言,而非完全的「古漢語」


Rank: 5Rank: 5


2474
143#
發表於 25-3-16 07:4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7:42 編輯

再舉一例。
居住區住房建築之間的通道,漢語叫街或巷子,酒香不怕巷子深嘛,粵語也叫街或巷子,故鄰居也叫街坊。
到了普通話,在北京,就變成了胡同,胡同哪來的,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查證,來自蒙古語,不是漢語。
胡同,源於于蒙古語gudum。 元人呼街巷爲胡同,後即爲北方街巷的通稱。

Rank: 5Rank: 5


2474
142#
發表於 25-3-16 07: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6 08:04 編輯

中國歷史文化,其實和普通話語言沒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普通話拉低了漢語言文化的水平。當代流行普通話,不過是用了普通話去解讀中國文化而已,和用一門外語去解讀,本質是一樣的。
肯定有人覺得我這是有偏見,要是在內地,這樣的言論,肯定要被罵慘,在香港會好一點。
其實,只要是認真觀察者,會認同我的看法。
去過北京的人,看到二里溝,三里屯,四道口,五道口,六道口,東四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一路排到十幾條。這樣的地名,會作何感想?這樣的地名,代表的就是當地最原生的文化水平,這是粉飾擦不掉的底色。有興趣的網友再對比香港的地名,也可以看出香港的文化底色,為免爭議,就不細說了,反正見仁見智,純屬一笑。

Rank: 5Rank: 5


2474
141#
發表於 25-3-15 21:1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馬烏 於 25-3-15 21:14 編輯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4 20:22
"文化的多樣性"
非常認同这句, 方言消失係見到的部份, 見不到的部份如文化習俗的消失一样可惜, 冇法...
...

我個人覺得,普通話是一種腔調生硬,語調缺乏變化的語言。標準普通話就是標準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說起來相當費勁,這也是外國人很難學好普通話的原因。英語好的華人很多,普通話好的外國人鳳毛麟角。普通話本質是古代北方胡語發音和古代漢語發音的混合體。都說粵語有九個音複雜,事實上是很多外國人粵語非常流利,普通話四個音反而學不好。

Rank: 9Rank: 9Rank: 9


21215
140#
發表於 25-3-14 20:22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4 14:09
普通話席捲華人圈,個人覺得不是好事,文化的多樣性沒有了。內地很多方言也在逐步消失,很多新生代的小孩已 ...
"文化的多樣性"
非常認同这句, 方言消失係見到的部份, 見不到的部份如文化習俗的消失一样可惜, 冇法...

點評

ekhc    發表於 25-3-17 16:45

Rank: 5Rank: 5


2474
139#
發表於 25-3-14 14:13 |只看該作者
我小時候讀書個陣,如果老師上課講普通話會被學生起哄。

Rank: 5Rank: 5


2474
138#
發表於 25-3-14 14:09 |只看該作者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4 11:48
(大家分享, 唔一定要同意, 反而, 如果分享是全同意, 即沒有得到新料)
AI的进度, 的確令今日d细路学language ...
普通話席捲華人圈,個人覺得不是好事,文化的多樣性沒有了。內地很多方言也在逐步消失,很多新生代的小孩已經不會說方言了。

Rank: 9Rank: 9Rank: 9


21215
137#
發表於 25-3-14 11:50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3 22:53
2025年中國文學尚有接近1500人報考,是英美文學只剩200多人報考。
文学埋家野, 真係唔係人人都顶得住的. 我就睇到呕晒泡了...

Rank: 9Rank: 9Rank: 9


21215
136#
發表於 25-3-14 11:48 |只看該作者
馬烏 發表於 25-3-13 22:38
是啊,發音用詞準確,有利於溝通順暢。但那是理想狀況,很多時候不具備。我覺得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語音識 ...
(大家分享, 唔一定要同意, 反而, 如果分享是全同意, 即沒有得到新料)
AI的进度, 的確令今日d细路学languages易左好多, 好似有左google translate, 而家去日本旅行, 去counter買車票, 俾个google translate佢睇就搞掂, 真係好方面, 但易好多係指個学習速度, 同学生学識幾多theory, 未必最有效, 點解, 因為translate出來的, 如是日常生活用, 準確率差不多就可以, 因為大家明白即可, 但学習上, 唔好講translate, 唔同作者寫同一理論的書, 看完感受都可以有不同令会, 咁如果用google translate, deepseek之類, 佢係在个框架內去翻釋出, 即讀者的領略層次会再低一層.

你话你要小朋友看原著, 不要翻釋本, 我十分同意, 因為翻釋出的層次, 不可能超越原著的意景的.

我仔有幸, 入左間英文好好的中学, 令他英文大进, 升S6的暑假, 不作準備考IELTS己8.5. 唔好唔會我想借机讚呀仔, 因為重點係以下佢埋幾句.
- 以前温書, 第一工作, 是搞掂所有英文字先.
- 依家慳左埋個step, 直接用第一身去睇明左的theory. 学習速度快左好多.

雖然今日HK的大学很多內地生, 為了方便, 有些大学Professor也会用普通话上lecture, 但, 此终今天的大学依然是英文為主, 即notes, 書本, 論文, 以致考試依然係全英文, 不能用第一身去學習, 資識上的领悟點都會打左个节.

(張來係点冇人知, 话唔定过几年, 大学要改全中文, 普通话, 簡体字都唔定)

Rank: 5Rank: 5


2474
135#
發表於 25-3-13 22:53 |只看該作者
2025年中國文學尚有接近1500人報考,是英美文學只剩200多人報考。

Rank: 5Rank: 5


2474
134#
發表於 25-3-13 22:38 |只看該作者
twhkleung 發表於 25-3-13 22:16
發音準同用詞都非常重要!
是啊,發音用詞準確,有利於溝通順暢。但那是理想狀況,很多時候不具備。我覺得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語音識別翻譯軟件的越來越方便,學語言會越來越沒什麼用。
好像香港DSE中英文語言文學類的考生,每年已經下降到只有幾百人報考。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 回覆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