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趙永佳、余昊昕:「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 ...
查看: 45886|回覆: 185
go

趙永佳、余昊昕:「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 [複製鏈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
發表於 23-10-1 19:53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23-10-1 20:14 編輯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分析了美國名校內部招生資料、學生升學考試成績(如SAT和ACT),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所得稅紀錄等數據後,他們發現,即使升學考試成績旗鼓相當,但那些來自家庭收入為全國前1%的家庭的孩子,其進入包括常春藤聯盟高校在內的12所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可能性,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的兩倍多。因為這些私立大學錄取學生時,考慮的不單是學生學業成績,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校友背景、學生的非學業資質(如領導才能),及學生在某些運動(特別是一些「貴族運動」)上的特長。

顯然,在這些因素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因他們從小就有更多資源去將自己塑造成為這些頂尖學府的「最佳人選」。


雖說香港高校的招生方式與美國有不少差別,但家庭背景對於學生升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早前本港大學聯招放榜,大眾關注點再一次集中在學生升學問題上。本文打算用數據探討一下以往香港學生的升學情况,並向大家展示學生家庭背景跟他們升學歷程、升學結果的聯繫。

本文運用的數據來自政府統計處《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統計調查,該調查於2017年進行,訪問了約1萬個住戶,樣本覆蓋了在1970至1995年間出生的香港居民。趙永佳在該調查中擔任學術顧問,部分基於該調查的研究成果較早前已於《明報》刊登。是次,我們從該調查樣本中選取近6500個教育水平至少為高中的子樣本(subsample)作分析。儘管本文運用的數據不及美國這一研究那麼豐富和精細,但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港人的階級背景如何左右其自身升學歷程。

我們從職業維度出發,將數據中遵循「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劃分的職業類別,重新組合為4個不同階級。等級順序由高到低分別是階級I(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階級II(輔助專業人員)、階級III(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裝配員)、階級IV(非技術工人、漁農業熟練工人)。其中,階級I最能代表我們認知中的「中產」群體,階級IV反映的則是我們常說的「基層」群體。在下文分析中,我們將受訪者15歲時其父母階級位置最高一方的階級,作為其「階級出身」。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分析了美國名校內部招生資料、學生升學考試成績(如SAT和ACT),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所得稅紀錄等數據後,他們發現,即使升學考試成績旗鼓相當,但那些來自家庭收入為全國前1%的家庭的孩子,其進入包括常春藤聯盟高校在內的12所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可能性,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的兩倍多。因為這些私立大學錄取學生時,考慮的不單是學生學業成績,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校友背景、學生的非學業資質(如領導才能),及學生在某些運動(特別是一些「貴族運動」)上的特長。

顯然,在這些因素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因他們從小就有更多資源去將自己塑造成為這些頂尖學府的「最佳人選」。


雖說香港高校的招生方式與美國有不少差別,但家庭背景對於學生升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早前本港大學聯招放榜,大眾關注點再一次集中在學生升學問題上。本文打算用數據探討一下以往香港學生的升學情况,並向大家展示學生家庭背景跟他們升學歷程、升學結果的聯繫。

本文運用的數據來自政府統計處《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統計調查,該調查於2017年進行,訪問了約1萬個住戶,樣本覆蓋了在1970至1995年間出生的香港居民。趙永佳在該調查中擔任學術顧問,部分基於該調查的研究成果較早前已於《明報》刊登。是次,我們從該調查樣本中選取近6500個教育水平至少為高中的子樣本(subsample)作分析。儘管本文運用的數據不及美國這一研究那麼豐富和精細,但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港人的階級背景如何左右其自身升學歷程。


我們從職業維度出發,將數據中遵循「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劃分的職業類別,重新組合為4個不同階級。等級順序由高到低分別是階級I(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階級II(輔助專業人員)、階級III(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裝配員)、階級IV(非技術工人、漁農業熟練工人)。其中,階級I最能代表我們認知中的「中產」群體,階級IV反映的則是我們常說的「基層」群體。在下文分析中,我們將受訪者15歲時其父母階級位置最高一方的階級,作為其「階級出身」。





不同階級出身 升學路各異

對於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來說,人生的「下一站」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徑直踏入大學校門;有的則去進修非學位課程,例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而只有少數選擇早早步入社會,不再求學。每個學生固然對自己今後去向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同時我們的數據顯示,學生種種升學結果往往跟其階級出身密切相關。

從圖1可看到,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可能「一take過」升讀大學;而階級出身愈差的受訪者,愈傾向不再升學。完成高中學業後,出身基層的受訪者有過半以上的人不再升學。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生於中產家庭的受訪者有近六成半直升大學。可見,各階級的升學結果差別巨大。

對於那些未能直接進入大學的受訪者來說,他們仍能在完成非學位課程後,通過各種途徑升讀大學。然而在這一升學階段,階級出身所帶來的優勢仍然明顯。

圖2的結果表明,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有可能趕上這一進入大學的「尾班車」。以階級I的學子為例,他們完成非學位課程後,仍有逾50%的機會繼續升讀大學。總的來說,階級出身不錯的受訪者,大多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升讀大學,而他們中有些人即使在求學生涯中走了一些「彎路」,先讀了非學位課程,但最終仍比那些階級出身沒那麼好的同伴有更大機會圓「大學夢」。





大學大不同

本港高等教育擴張之後,接受大學教育對大多數港人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然而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顯得愈發重要。因為,正是憑藉這種差異,人們才得以在勞動市場上將自己與其他大學生區分開來,突顯自己的價值。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方方面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分野莫過於在何處念大學、念什麼大學、是名牌大學抑或普通大學?然而,就如上文提到的美國研究發現的那樣,在香港,優質大學教育並不是均等地向來自各階級的學生開放。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升讀大學的受訪者時,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學位獲得地/院校,跟他們的階級出身同樣密不可分。如圖3所示,基層出身的學生若選擇在本地升學,則普遍就讀「八大」中的後5所公立院校;而對於出身在階級IV到階級II的學生來說,階級出身愈好,就讀所謂本地「三大」(即港大、中大、科大)或出外留學的可能性愈高。


最有趣的是,本港中產似乎對「三大」不太感興趣,就讀「三大」的比例出乎意料地少於其他階級。不難看出,相比「三大」,海外高校更能得到香港中產學生青睞,有近半數的學子到海外升學,這一比例甚至比就讀「八大」還高。


這一現象,就正如美國學者Samuel R. Lucas提出的「有效維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優勢階級不僅追求階段更高的教育,同時也追求品質更好的教育。也就是說,階級背景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教育的「量」(quantity)之上,更作用於教育的「質」(quality)。而在教育擴張、「量」的分野逐漸不顯著的背景下,「質」的區分就變得尤為重要。於是,階級間的教育不平等從以往反映在「升學與否」的差別上,過渡到如今「讀哪類學校」的差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圖3看到,即便大家都進入大學,階級出身較好的學生,會比其他人有更大機會就讀於社會認可度更高、學術水平更好的院校。




玩不起教育競賽的學子怎麼辦?

總之,莘莘學子能否在「現代科舉」中金榜題名,及最終到達的學業目的地,都與他們的階級出身密切相關。「豪門無白丁」,中產學子的升學道路往往比別人的更順暢,同時升學目的地之選擇也更豐富。

另一方面,「寒門有鴻儒」也毋庸置疑,因為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相當一部分基層學生能直升大學,甚至擠入「三大」的窄門。惟後者似乎建基於豪門子弟「自動棄權」、轉戰海外,而不是因為本地教育制度愈見公平。畢竟,至少到現在,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




不同階級出身 升學路各異



對於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來說,人生的「下一站」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徑直踏入大學校門;有的則去進修非學位課程,例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而只有少數選擇早早步入社會,不再求學。每個學生固然對自己今後去向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同時我們的數據顯示,學生種種升學結果往往跟其階級出身密切相關。

從圖1可看到,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可能「一take過」升讀大學;而階級出身愈差的受訪者,愈傾向不再升學。完成高中學業後,出身基層的受訪者有過半以上的人不再升學。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生於中產家庭的受訪者有近六成半直升大學。可見,各階級的升學結果差別巨大。

對於那些未能直接進入大學的受訪者來說,他們仍能在完成非學位課程後,通過各種途徑升讀大學。然而在這一升學階段,階級出身所帶來的優勢仍然明顯。

圖2的結果表明,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有可能趕上這一進入大學的「尾班車」。以階級I的學子為例,他們完成非學位課程後,仍有逾50%的機會繼續升讀大學。總的來說,階級出身不錯的受訪者,大多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升讀大學,而他們中有些人即使在求學生涯中走了一些「彎路」,先讀了非學位課程,但最終仍比那些階級出身沒那麼好的同伴有更大機會圓「大學夢」。



大學大不同

本港高等教育擴張之後,接受大學教育對大多數港人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然而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顯得愈發重要。因為,正是憑藉這種差異,人們才得以在勞動市場上將自己與其他大學生區分開來,突顯自己的價值。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方方面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分野莫過於在何處念大學、念什麼大學、是名牌大學抑或普通大學?然而,就如上文提到的美國研究發現的那樣,在香港,優質大學教育並不是均等地向來自各階級的學生開放。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升讀大學的受訪者時,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學位獲得地/院校,跟他們的階級出身同樣密不可分。如圖3所示,基層出身的學生若選擇在本地升學,則普遍就讀「八大」中的後5所公立院校;而對於出身在階級IV到階級II的學生來說,階級出身愈好,就讀所謂本地「三大」(即港大、中大、科大)或出外留學的可能性愈高。


最有趣的是,本港中產似乎對「三大」不太感興趣,就讀「三大」的比例出乎意料地少於其他階級。不難看出,相比「三大」,海外高校更能得到香港中產學生青睞,有近半數的學子到海外升學,這一比例甚至比就讀「八大」還高。


這一現象,就正如美國學者Samuel R. Lucas提出的「有效維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優勢階級不僅追求階段更高的教育,同時也追求品質更好的教育。也就是說,階級背景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教育的「量」(quantity)之上,更作用於教育的「質」(quality)。而在教育擴張、「量」的分野逐漸不顯著的背景下,「質」的區分就變得尤為重要。於是,階級間的教育不平等從以往反映在「升學與否」的差別上,過渡到如今「讀哪類學校」的差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圖3看到,即便大家都進入大學,階級出身較好的學生,會比其他人有更大機會就讀於社會認可度更高、學術水平更好的院校。


玩不起教育競賽的學子怎麼辦?

總之,莘莘學子能否在「現代科舉」中金榜題名,及最終到達的學業目的地,都與他們的階級出身密切相關。「豪門無白丁」,中產學子的升學道路往往比別人的更順暢,同時升學目的地之選擇也更豐富。

另一方面,「寒門有鴻儒」也毋庸置疑,因為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相當一部分基層學生能直升大學,甚至擠入「三大」的窄門。惟後者似乎建基於豪門子弟「自動棄權」、轉戰海外,而不是因為本地教育制度愈見公平。畢竟,至少到現在,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30904/s00012/1693752001250/%e8%b6%99%e6%b0%b8%e4%bd%b3-%e4%bd%99%e6%98%8a%e6%98%95-%e3%80%8c%e5%af%92%e9%96%80%e6%9c%89%e9%b4%bb%e5%84%92-%e8%b1%aa%e9%96%80%e7%84%a1%e7%99%bd%e4%b8%81%e3%80%8d%e7%9a%84%e7%8f%be%e4%bb%a3%e7%a7%91%e8%88%89




點評

heidya    發表於 23-10-10 09:20
   7    0    0    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86#
發表於 24-2-11 15:50 |只看該作者
知足常樂
事事順利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85#
發表於 23-11-17 13:56 |只看該作者
….擁有階級制度嘅群居物種,為更好嘅生存理境去「護食」,算係大自然提供既「手段」,會隨進化之路篩選更替,理想的話,會出現一個較長嘅平衡,直至更大嘅物種挑戰出現。

聽高水準嘅對話真係好有啟發作用,攪到我胡思亂想,可能飲太多茶。

唔亂吹了,無巿場價值

點評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7 14:1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84#
發表於 23-11-17 13:2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3-11-17 13:22 編輯

睇左十分鐘,似乎帶出左多元移民族羣組成嘅末代霸權,所衍生嘅利益分配問題(歷史上,東方皇朝都出現過),不少矛盾出自身份/權利/取向要重新定義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83#
發表於 23-11-17 12:4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23-11-17 12:48 編輯

我會泡個老欉紅茶,慢慢睇JBP嘅頻道

點評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7 12:43

Rank: 12Rank: 12Rank: 12


54894
182#
發表於 23-11-17 12:01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23-11-17 10:47
J B Peterson 嘅頻道幾好睇。
多謝分享
我自己就幾同意佢觀點,不過西方左膠當道,佢變左被妖魔化,成為右膠圖騰。
其實佢講嘅嘢好多係common sense,亦唔少係同傳統東方智慧一脈相承。

If only而家嘅小朋友冇被YouTube/tiktok 荼毒,其實佢都唔使行出黎攞苦嚟辛。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81#
發表於 23-11-17 10:47 |只看該作者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2 17:35
陳sir如果有時間(真係好得閒),可以睇睇呢條視頻,就知道我點解會話美國大學無可避免會走下坡(雖然知你 ...
J B Peterson 嘅頻道幾好睇。
多謝分享

有時,環境改變,就出現新嘅需要,不過人都係用人嘅方法去思維,歷史重演,包裝會唔一樣,係動盪不安中去平衡、生存,可能幸存嘅東方哲學有比較實用嘅歷史見證。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80#
發表於 23-11-16 18:59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3-11-12 17:38
今晚去睇吓!

原來係個多小時,我要下星期才能有時間睇完。

這個星期去上一個5天 9-5 的課程,又要考試呀!

點評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6 23:39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7Rank: 7Rank: 7


11839
179#
發表於 23-11-13 09:2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3-11-13 09:37 編輯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2 17:35
陳sir如果有時間(真係好得閒),可以睇睇呢條視頻,就知道我點解會話美國大學無可避免會走下坡(雖然知你 ...

並不是左右問題.

昨天,遇上我智慧的朋友.討教.
他總結了3個字:

意識裂




全對.不愧是智者.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78#
發表於 23-11-12 17:38 |只看該作者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2 17:35
陳sir如果有時間(真係好得閒),可以睇睇呢條視頻,就知道我點解會話美國大學無可避免會走下坡(雖然知你 ...

今晚去睇吓!

點評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1-12 17:39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2Rank: 12Rank: 12


54894
177#
發表於 23-11-12 17:3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eastiebistro 於 23-11-12 21:46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23-10-2 14:58
你講嘅Legacy admission 似DBS小學入學,第一輪唔計Legacy 。

在link 入面也有提及early admission 及其 ...

陳sir如果有時間(真係好得閒),可以睇睇呢條視頻,就知道我點解會話美國大學無可避免會走下坡(雖然知你未必有興趣,可以當時事咁睇)。雖然兩位講者都係相對conservative右派人士,但係數據例證同埋point我認為合理,亦係發生緊嘅事。事實上,美國大學(包括一眾長春藤)都已經被左膠「長征」征服咗。將佢哋賴以成功嘅最大因素meritocracy摒棄,用equity取代(而要實行equity就係要dumb down the system,等人人都可以入讀,人人都可以畢業)。我認為除非有seismic shift,高等教育真係會東升西降,十年八載後美國大學未必再領導世界。

左膠對美國大學嘅禍害,睇近日「以/哈」衝突已經可見一斑。連MIT呢啲差不多純理科嘅學府都有學生阻礙上堂,宣揚宗教種族理念,難怪donor要撤資。而科技巨企就係因為日益低落嘅學生水準,而家搞到要自訂入「社」考試,甚或跳過大學,直接請叻仔叻女嘅高中畢業生...

The Downfall of the Ivy League


Rank: 5Rank: 5


2953
176#
發表於 23-10-12 13:38 |只看該作者
係呀,其實不功利啲讀書真係好,也係一種享受

Rank: 12Rank: 12Rank: 12


54894
175#
發表於 23-10-12 13:18 |只看該作者
whoo99 發表於 23-10-12 12:25
我蠻喜歡博雅教育,但最近的思考係是否通識教育中學即可完成,還是需要延續到大學,特別非人文啲領域,尚無 ...
我唔反對博雅教育,但係我覺得佢主要功能係提升人民質素,冇乜「實質」效用。人人都應該接收,但冇話應該一定要喺大學學。讀職業先修學校又應該學,做學徒應該要學,唔讀書出去做嘢都應該要學。

我覺得香港通識設計有問題,原本「想」做比較博雅少少嘅教學,但係其實要求香港中學教師有能力「博雅」或者「通識」根本不切實際。通識應該要夠「博」,咩都涉獵下識多啲,咁點可能有考試規範呢?根本唔合理。你一考試,就算淨係得pass/fail,香港學生即刻變咗功利。唔好講探討涉獵,淨係話俾我聽點樣考高分得啦。最好有埋範文、框好範圍,等我唔使呢度探討、嗰度摷資料,嘥晒啲時間。

我當年(或者而家仔女)喺英國讀寄宿就真係博雅/通識喇,有一大堆唔同嘅elective學科任揀,完全唔會考試嘅。藝術/歷史/哲學/宗教/邏輯/政治/外語/文化任揀,個個term都唔同。好多老師本身教一科(例如物理),但係私底下係達人(例如文藝復興藝術),佢哋教返自己最醉心嘅範疇,學生得着更多。課堂就係傾偈、討論、探討,素養就係咁樣儲返嚟。

Rank: 5Rank: 5


2953
174#
發表於 23-10-12 13:17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23-10-12 12:52
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IB嘅 Theory of Knowledge ,这个是通识教育的模倣对像,我觉得几得意。

中大其中 ...
好,多謝

Rank: 7Rank: 7Rank: 7


11839
173#
發表於 23-10-12 13:16 |只看該作者
whoo99 發表於 23-10-12 12:25
我蠻喜歡博雅教育,但最近的思考係是否通識教育中學即可完成,還是需要延續到大學,特別非人文啲領域,尚無 ...
我唔知咩係博雅教育.
我雖然唔年輕.
在每天仍在學習和思考裡面.
'是什麼'都可以找到樂趣.

所以,教育去到什麼的地步?
隨自己心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72#
發表於 23-10-12 12:52 |只看該作者
whoo99 發表於 23-10-12 12:25
我蠻喜歡博雅教育,但最近的思考係是否通識教育中學即可完成,還是需要延續到大學,特別非人文啲領域,尚無 ...

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IB嘅 Theory of Knowledge ,这个是通识教育的模倣对像,我觉得几得意。

中大其中一个引以为傲係他们的通识教育,有大通及書通,跟其他大学不同,多咗書通。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953
171#
發表於 23-10-12 12:25 |只看該作者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1 12:02
我係比較「怪雞」啲嘅,我直頭認為大學應該專門化。即係我認為理/工科大學應該專注理/工科,應該有法學大 ...
我蠻喜歡博雅教育,但最近的思考係是否通識教育中學即可完成,還是需要延續到大學,特別非人文啲領域,尚無答案~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70#
發表於 23-10-12 12:21 |只看該作者
stillgood20 發表於 23-10-12 10:50
https://youtube.com/shorts/v7R7gZJm8Q4?si=QBoRFTxZI1jJ3OtT

這有趣.

Thanks.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7Rank: 7Rank: 7


11839
169#
發表於 23-10-12 10:50 |只看該作者
https://youtube.com/shorts/v7R7gZJm8Q4?si=QBoRFTxZI1jJ3OtT

這有趣.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00
168#
發表於 23-10-11 19:52 |只看該作者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1 18:58
KCL war studies

陳sir,我講緊係呢一科。係只有KCL開嘅好獨特嘅一科,每年收好少好少人。除咗戰爭、歷史 ...

我知道Bradford University 以前有個Peace Studies 課程。

點評

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1 20:02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