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直資非霸權 平民直資增學生出路(趙永佳、何振聲) ...
查看: 14790|回覆: 112
go

直資非霸權 平民直資增學生出路(趙永佳、何振聲)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9-3-27 13:51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有學者認為,直資問題的討論焦點,不應只局限於所謂貴族直資,而是如何藉現時直資經驗,來增加津貼學校的彈性,為家長及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近日有媒體提到「直資霸權」,直指直資學校兼收公私雙方資源,造成「教育貴族化」。我們不禁要問,到底直資是否真的過分貴族化?還是討論焦點以偏概全?


首先,直資學校(下稱直資)經常被冠上「貴族學校」的「美名」。彷彿,直資的存在就是原罪,而支持直資的人,就是社會階級遊戲的既得利益者,亦是推動社會階級持續分層的幫兇。對此,我們首先要申報利益,因為趙永佳的孩子也正是在直資學校就讀,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亦認同以上觀點:直資制度的確削減基層入讀某些傳統名校的機會。雖然直資名校堅稱他們有足夠獎學金支持清貧學生入讀,但名校「一闊三大」,窮家子大多會望而卻步,只能寄望在「大抽獎」入讀津貼名校,所以到最後,好像真的只有富有人家,才會報讀直資,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況。


但這是否就是事實的全部呢?


平價直資多 增教育自主彈性


我們嘗試粗略分析2018年直資數據,以顯示香港直資學校的真象。學費反映不同階層家長的承擔能力,在2018年,60家直資學校中,以最高學費級別,每年12月計算,有35家每月收取2,000元以下學費、14家是2,000至4,000元、11家為4,000元以上。真正「貴族式」收費(5,000元以上)的只有9家,不到六分之一,而甚至超過三分之一(22家)是收取1,000元以下學費,有數家甚至是「象徵式」的500元以下!


時至今天,如果你問一般家長,每月一、二千元的學費,是否可負擔,大家心裏有數,不少津校同學其實花在補習上的亦不止此數目。直資學校是否貴族,不言而喻。


回顧設立直資的本意,是教育局希望為學校提供彈性。在主流課程外,學校能因應學校及學生的情況,自主發展適切的校本課程。若以此原則推論,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大量學生能力較遜色及原先收生不足的學校,會申請轉為直資,因為他們發現在主流教育體制下,未能為學生找到出路。相反,若改為直資便能為學校帶來彈性,針對學生作出適切的改動。不過羊毛出自羊身上,要得到自主調適,亦意味需要更多的資源投放。與其等待政府的政策資助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最直接以直資之名收取相對合理的學費,支持學校改革。


適切課程合理學費 家長有得揀


以伯裘書院為例(學費全年為4,280元),在19/20學年將會推動「Deep Learning」,旨在取消統測,改為培養及評核學生的6大能力。筆者相信是直資的自主性,容讓校方作出如此重大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費正是「最低消費」的全年數千元,更可按同學家庭情況申請學費減免。這些改革不就是直資的特色嗎?以上例子,只希望公眾明白,直資如能發揮其本身自主營運的優勢,再收取合理的費用,可為教育學生找到新的出路。這類低收費的非直資名校,針對學生的需要在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正為一刀切的主流教育制度提供彈性。


再者,我們亦要以用家角度出發。坊間一直對現有教育體制提出不同訴求,當中尤以多元化學習,照顧學生不同需要為大方向。然而,現實歸現實,大家都逃不出香港公開考試的魔咒。部分家長作為過來人,明白自己子女的能力並非出類拔萃,更明白催迫子女應付考試只會帶來更多問題。他們在現有體制下既無出路,又沒能力送子女到外國或國際學校學習。在僅有的資源下,收費相對合理的直資學校,好像真是「中層收入」家庭的唯一選擇,為子女學習提供相對的彈性。


家長看到的是其彈性,一般「平民直資」的相對「寬鬆」、學業壓力較低的環境,而非名校品牌。趙永佳孩子所就讀的,正是每月約1,500元的所謂「平民直資」學校。


直資削減資助 徒加劇貧者愈貧


既然直資有可能為教育學生提供另一出路,為何大家只集中討論極少數名門直資的問題,而漠視收費不高但努力求變的直資?因為部分直資的高收費,就所有直資都被標籤為貴族學校?要全體直資都不能獲得資助,就只會最後貧者(平民直資)愈貧,富者(名門直資)愈富,最後只有名門直資才能生存下去,令一般家長和同學的選擇更為萎縮。


究其實,津貼學校一真以來都在體制內,盡量照顧不同學生需要,也有不少在尋求改變,但苦於當局的規管,可變空間不大。因為趙永佳長期關注高中的多元進路議題,有津貼中學曾與我們商量,是否可以協助小部分不適宜考取文憑試的同學開發職業導向課程。但在津貼學校,文憑試就是緊箍罩,最後當然是無疾而終。直資學校當然亦非「無王管」,如亦要有最少一半同學修讀文憑試課程、不修讀同學就要自費,但始終他們在學制、資源運用上多多少少還能有點彈性。


從增加家長選擇角度考慮,我們並不反對政府早前建議修訂「自行分配學位機制」,收窄直資學校的提早收生優勢,甚至對學費封頂,因為這也有助推動直資學校進行創新,以真正校本特色與津校競爭。但同時當局也應該要考慮在學制上增加直資學校,甚至是津貼學校的彈性,而弱勢社經地位同學佔多數的學校,不論直資、津貼都應該有額外資源傾斜。


台灣公費實驗教改 促教育創新


正如台灣的公費實驗教育改革一樣,當公辦學校都有足夠空間進行教育創新,體制外的實驗教育也能進入主流,那麼直資、私立、津貼學校的分野就有可能不復存在。我們討論教育均等問題,不能只在現有制度架構之下思考,要有一定的制度創新想像。現時所謂打破直資霸權論述,其實正正揭示了香港缺乏在教育議題上的宏觀討論。


現在直資佔香港學校總數一成半,我們相信,在往後的日子,對直資問題還有大量討論空間。而討論的焦點,不應只局限於所謂貴族直資,而是如何透過現時直資的經驗,來增加津貼學校的彈性,為家長及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相反,平頭齊一式的教育均等,最終受害的是家長和同學失去僅有的選擇,所有學生又要回歸「大一統」的體制中學習。對學生而言,真的是好事嗎?




撰文 : 趙永佳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何振聲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2    0    0    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3#
發表於 19-4-9 15:57 |只看該作者
直資也難有難處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2#
發表於 19-4-9 15:43 |只看該作者
特事特辦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1#
發表於 19-4-9 15:33 |只看該作者
MCS http://foundation.mcs.hk/index.p ... =263&Itemid=371

MSS  http://www.mss.edu.hk/mss-profile/info/ethos.htm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0#
發表於 19-4-9 14:54 |只看該作者
試下去理解一下不同教會嘅辦學理念,有直資亦有津校:

聖公會。http://www.hkskh.org/content.aspx?id=43&lang=2

耶穌會。https://www.amdgchinese.org/2013 ... %E8%8F%AF%E4%BB%81/

喇沙會https://www.lasalle.org.hk/pages/vision_c.htm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680
109#
發表於 19-4-9 10:53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9-4-4 18:10
如果我的判斷正確,我相信學校是否轉直的問題上,他們首先想及是自己,即辧學團體和管理層,轉直有更多資 ...

我個人相信是管理層抓管理權多些, 不應是個人收入問題. 不太肯定直資制度, 但津校老師收入及穩定性更有保障吧?


轉直資制前應有校董會構成有爭議, 相信亦會引起校管方的神經. 特別教會學校以傳教為目的, 加上回歸背景, 有條件又有叫座力學校, 不想更多外力(包括所謂民主監管)共管學校很易理解!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08#
發表於 19-4-8 13:09 |只看該作者
如何去管理大眾對教育嘅合理期望,係長遠又重要嘅工作,直接影響到人材嘅供應鏈,講重點就係『人力及教育統籌』唔應該被忽視。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7#
發表於 19-4-8 11:16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9-4-8 08:55
我沒有反對呵,只不過搞不明白?
唔緊要啦,無需爭議,我都唔想跟你玩泥漿摔角
...

自己未想清楚便批評政府居心叵測,唔係盲反,唔通盲撐?

件事一字咁淺。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06#
發表於 19-4-8 10:00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19-4-8 09:15
現時教育界唔去要求政府改革課官津校課程,提升教師培訓資源,落實小班教學,改善呈分試升辦法,而只讓政府 ...
好消息係家長可以認真考慮清楚,是否為合宜嘅課程內容還是係名氣或者買個保險去接受直資,對直學校是否認真辦學係一個有作用嘅壓力測試。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05#
發表於 19-4-8 09:2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9-4-8 09:55 編輯

https://m.gelonghui.com/p/192757中國投放在教育的開支有多高

文章可讀性和可信性有多高,家長自己去判斷。
ps文中有大。。嘅字眼,可能有點過度民粹,自己過濾左就得。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04#
發表於 19-4-8 09:16 |只看該作者
長遠教育資源最要緊係師資培訓。

點評

csy_ma    發表於 19-4-8 11:28
csy_ma    發表於 19-4-8 11:27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03#
發表於 19-4-8 09:1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9-4-8 13:03 編輯

現時教育界唔去要求政府改革課官津校課程,提升教師培訓資源,落實小班教學,改善呈分試升辦法,而只讓政府選擇最易做嘅把自行派位時間提早公報,成效如何?
香港投放在教育上既資源多年來只徘徊在3.3%, 還富於民,唔投放在下一代嘅教育上面,再大型嘅基建工程、什麼長久以來行之有效嘅制度、國際城市,靠咩去支撐?國內嘅教育開支近6年係5.幾%,盡在不言中。

換湯不換葯,只係安撫巿民情緒於一時三刻。

希望原本可以免費入讀直資學校嘅基層學生家長三思,能做出合宜嘅選擇。

Rank: 5Rank: 5


3700
102#
發表於 19-4-8 08:55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9-4-8 08:21
直資是一種學卷,幼稚園學卷是學卷,同為公營學校和私校間提供多一類學校的選擇。不是香港發明,其他地區 ...


我沒有反對呵,只不過搞不明白?
唔緊要啦,無需爭議,我都唔想跟你玩泥漿摔角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01#
發表於 19-4-8 08:21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9-4-8 07:05
我所以搞不通,政府又想做少(已經少做),又愛在教育上手指指,可能想些新動作出來可以做少,但這些動作愚不 ...

直資是一種學卷,幼稚園學卷是學卷,同為公營學校和私校間提供多一類學校的選擇。不是香港發明,其他地區也有。明顯有利家長學生。

未想清楚,連推測的理由也未有,就批評居心叵測,就是不理智的盲反。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700
100#
發表於 19-4-8 07:0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我所以搞不通,政府又想做少(已經少做),又愛在教育上手指指,可能想些新動作出來可以做少,但這些動作愚不可及,官僚此終不成氣候。
這個政府,嘿嘿,近十年來,服務誰,大家看清楚。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99#
發表於 19-4-7 23:33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9-4-7 22:20
這個當然,只要辦得好,學費在一個可接受範圍,校長活得怎"果癮",我沒有興趣知道,至於動機,勿怪我小 ...

不過政府現行態度是鼓勵轉直,居心叵測!

Xxxxx

正常情況,津貼或直資,政府也出差不多的錢,直資重管少D,少D野做,如何居心叵測?

定總之政府想做的事也是居心叵測?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700
98#
發表於 19-4-7 22:20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9-4-6 14:06
面對市場的其一好處,便是做出了好學校,管理層動機如何,少人理。話知你係為過癮,定錢。
...

這個當然,只要辦得好,學費在一個可接受範圍,校長活得怎"果癮",我沒有興趣知道,至於動機,勿怪我小人,不過只要他們舉動亦有助學生成長,大家只不過同一條船矣。
我在網上找了一些數據(若有失實,麻煩諸位更正),根據2015-16年度,政府每年津貼官津中學學生的單位成本是$66,440,然而政府津貼給每個直資學位是$53,276-67,801(17-18年度),我也被數據嚇了一下,直資有較佳資源自然不言而喻,轉直確是吸引,但轉直必須自行收生,若有任何閃失,學校基本營運成本也不保,學校在轉直前必須考慮自己市場價值。不過政府現行態度是鼓勵轉直,居心叵測!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97#
發表於 19-4-7 20:14 |只看該作者
事實上,不同程度同不同收費水平直資嘅出現,除左提供多左選擇,對直接面對巿場嘅私校/包括IS,亦產生一定嘅比較作用。

出國升學嘅趨勢,又可以用咩「霸權標籤」去解釋嗎?「多付多取,十惡不赦」?

自稱高等教育工作者又有咩進步嘅思維及可行方法去幫「理想教育」解話,免流於意識形態嘅空談呢?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96#
發表於 19-4-7 19:05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19-4-7 02:46
多角度的討論
有津校長嘅不同意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95#
發表於 19-4-7 02:55 |只看該作者
為何要申請轉直資?

部分內容:
低收入家庭學生得益多

港華只計劃收2萬元左右的學費,我認為是不足夠使到直資的好處凸顯的。以此學費,她不易列舉出足夠的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各種計劃,可能教育局也是以此為由,否決了她的申請。至於報章上所說的有近半老師不贊成直資,我看也沒有甚麼值得奇怪。直資後教學質量的要求難免增加,競爭壓力大,有些老師或許會不適應,但願華仁明年再接再厲,再申請一次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