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通識該如何改革——整體改革路向芻議(吳壁堅) ...
發新帖
查看: 739|回覆: 0
go

通識該如何改革——整體改革路向芻議(吳壁堅)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8-6-4 09:05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明報文章】近來通識教育科改革的討論,大都是從捍衛自己立場出發,而較少談及實際改革方向。除非我們認為通識課程已經完美,又或通識改革已無可爭議,否則我們的焦點應放於如何更好地改善通識科的範疇上,而非只在那些爭議問題上你一言我一語。


筆者認為,改革應建基於以下三方面:(1)通識科是唯一擁有跨學科元素的科目,在新高中的地位不容置疑,故此應保留為必修科;(2)如何優化現有課程,讓學生真正有整全而跨學科的學習經歷;(3)考評制度該如何優化,使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果能真正地展示出來。


可作三方面改革


若以上述思路出發,筆者認為可作以下三方面改革。先聲明以下建議只屬筆者構想,而篇幅亦未能詳談每項細節,故此筆者將會另文詳細討論各項建議內容。


首先,應大幅提升「獨立專題探究」(IES)於文憑試的比重,由佔分兩成提升至五成,甚至是整個通識科公開試的實際分數。獨立專題探究才是整個通識教育科的靈魂,讓學生在3年內按自己興趣鑽研社會議題,又能引入不同學科知識的學習,更可引入不同研究方法,例如統計、實驗、設計電子工具等,是真正的跨學科研習。基於現行課程內容廣闊、減輕學生壓力等原因,IES被邊緣化,故此必須大刀闊斧改革,將IES的精神彰顯出來。


其次,大幅削減課程內容,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修讀其他選修科,以及將時間放於IES當中。核心科目削減課時已是學界共識,而通識科跟隨做法亦是大勢所趨。事實上,通識課程中有不少地方有修訂空間,例如「現代中國」單元的環境問題,其實可以放於「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中討論;「今日香港」單元中的身分認同問題,大可放於「個人成長」單元中,不必另開章節討論。所以,課程內容可再重整與削減,將時間放於IES研習當中。


打破公開試才能判別成績的迷思


最後一步,是考評模式的修訂。現行考評制度為了強分學生等級,導致在評卷時往往「鑽牛角尖」,例如「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數據題評分要求突然提高等,坊間已討論不少。所以,筆者基於IES本身已能分辨學生水平、更能彰顯跨學科精神,實在沒有必要再在公開考試上強分學生等級。故此筆者認為若IES能分辨學生等級,在公開考試中只分為「及格」與「不及格」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我們經常認為公開考試才能判別學生成績,才能客觀反映學生水平,這種想法在21世紀已經不合時宜。如果學生經過3年的通識學習,能夠運用不同知識與技能,在IES中鑽研,這個學習成果是否比公開考試珍貴?是否比公開考試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


當然,整個課程改革的實際操作,還有大量可討論的空間,但筆者希望強調一點,就是通識的精神、地位以及教師的飯碗,不會因單純「及格」與「不及格」就會被磨滅。我們更應透過更深入的討論,找出通識科未來出路,讓市民及一般批評者更了解通識教育的價值,求同存異,相信會令通識教育科發展更好。




作者是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吳壁堅]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