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中一港史 中二中史 中三世史 梁季彝精簡教中史 免學生卻 ...
發新帖
查看: 2582|回覆: 2
go

中一港史 中二中史 中三世史 梁季彝精簡教中史 免學生卻步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23 15:38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7-1-23 15:41 編輯


聖公會梁季彝中學初中歷史科分別由蔡偉業(左起)、曾德彰和陳志華3名讀歷史出身的教師主力任教,課堂上會用教具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如用編鐘的模型(箭嘴)簡介周代禮制的崩潰、97年的巴士模型與香港回歸有關、金字塔模型則與古埃及文明有關。


【明報專訊】教育局要求初中將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合併的學校(佔4.1%中學),須循序漸進達至以中史為主軸,類近中史獨立成科。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一、二及三分別教香港史、中史及世界史,僅用一年教授秦漢至近現代中史,並只抽取每個朝代的重點(見表)授課,盼學生能認識每個朝代的特色,而非因要背誦大量史料致討厭中史。


課程設計者:沒打算改變課程


設計有關課程的該校課程副主任陳志華明言未有打算改變課程,他指該校香港史課題如秦漢的香港、宋帝南逃、明清時代的香港等,都是按中史時序教授,以中史為主軸。該校中史科主任蔡偉業補充,課程教授及探討香港自古在中國的角色。


教育局未有正面回應該校是否須修改課程,稱向來強調須以中史為校本單一歷史科課程(即兩史合併)內容作主軸,如以國家歷史發展時序作為教授歷史(包括香港發展)的主線(如秦漢的香港、明清的香港等);初中中史課程現正進行檢討,完成後的課程框架和內容可供學校進一步參考。


1/3中五生讀最少一科歷史


有多年編寫中史教科書經驗的陳志華表示,一直思考如何教好歷史,十多年前修畢課程學碩士後着手設計上述課程,他認為中史科問題是課程內容太多,他認為中史科應重分析,而非記誦零碎資料,以免學生討厭中史。他指精簡中史課程後,學生興趣增加,高中歷史和中史兩科去年分別有30人和22人選修,有三分之一中五生選修最少一科歷史,文憑試成績亦屬中上。


免記零碎資料


該校初中中史課程刪除大量內容,如宋代只集中教授中央集權政策,不再教授王安石變法,蔡偉業解釋該部分在中史文憑試放在專題部分,如不選修有關部分,基本上不需要接觸,強調初中課程着重銜接高中中史科。該校選取課題時,也會考慮課題的歷史意義,蔡舉例指漢武帝是漢朝的關鍵人物,故會詳述其文治武功,而文景之治、王莽篡漢等課題則會從略(見表)。


蔡說,3年初中歷史課程是一個整體,中一教香港史時已涉獵部分中史課題,如教香港開埠和九龍割讓時已涉獵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等,故中二教中史時不會再教。蔡強調希望在壓縮課程之餘,能大致保持歷史的完整脈絡,如貫穿晚清歷史的革命運動有承上啟下意義,權衡輕重下保留教辛亥革命,但捨棄維新等課題。


冀壓縮課程又保留脈絡


教育局早前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引述有意見指出,社會出現青年日趨激進的政治行為、不理解一國兩制,與他們不熟悉中國歷史有關,故中史須獨立成科。蔡偉業說,希望當局不要「讓政治壓力騎劫歷史教育」,強調若歷史教育要為政治服務,是與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的潮流背道而馳,亦可能激起新一代反感,抗拒中國和中國的歷史。陳志華則認為學生讀中史或能提升歸屬感,但不宜不斷強調他是中國人,應讓學生自行反思。


「讀中史應讓學生反思」


教育局回應稱,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能客觀持平,運用歷史探究的方法整理及分析不同的歷史資料,從而掌握事件的發展軌跡及趨勢,以古鑑今,策劃未來。






   0    0    0    0

Rank: 5Rank: 5


1633
3#
發表於 17-1-23 16:24 |只看該作者
睇下依3位教師, 點解說八年抗戰變十四年抗戰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2#
發表於 17-1-23 15:41 |只看該作者
先教港史添興趣 後放眼國家世界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試過趁學校旅行,讓高年級生帶低年級生到圍村吃盆菜,並介紹鄧氏文物徑,更邀請鄧氏村長講解。


【明報專訊】聖公會梁季彜中學中一教香港史、中二教中史、中三教世界史。該校課程副主任陳志華表示,香港史對學生來說比較貼身,也便於設計不同教學活動,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故放在中一教授,強調香港史有很多珍貴之處,認為可增加香港史比例。


港史33課時 超指引建議一倍


現有歷史科課程指引建議中三以16小時教授香港史,而中史沒獨立教香港史部分,該校則花上約33小時教香港史。課程發展議會正就修訂歷史科及中史課程指引諮詢,建議兩科共花30小時教授香港史。


陳志華形容該校的初中歷史課程是「同心圓」設計,盼學生能立足於自己所在位置,由居住地擴及國家,再擴展至世界。他指香港史有很多有趣之處,如唐代已有駐兵香港,屯門就是「屯兵之門」的意思。


代入宋帝昺 叫反元口號拍片


該校教授香港史時讓學生走出課室,另一歷史教師蔡偉業表示,他曾着學生代入當年逃難至宋王臺的宋帝昺,在宋王臺叫抗元口號並拍成影片,學生須先蒐集資料了解該段歷史。宋元時期鄧氏等四大家族來港,該校又試過趁學校旅行,讓高年級生帶低年級生到圍村吃盆菜,並介紹鄧氏文物徑,更邀請鄧氏村長講解。


陳志華也從舊報紙找學生感興趣的教材,如該校位於觀塘,他發現1960年代涉及該區最舊屋邨彩虹邨的新聞,最多竟是跳樓,遂跟學生探討當時多人輕生的原因,進入當時港人生活困苦等課題。


陳又找到1965年港英政府曾和4間銀行合組公司,借錢給市民買樓,惟最後因六七暴動無疾而終,他笑言今天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可參考歷史。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