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0-24
- 國民生產力
- 3649
- 附加生產力
- 4606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10
- 主題
- 12608
- 精華
- 0
- 積分
- 77523
- UID
- 168291
   
|
有理想但欠願景(陳婉嫻)
早兩天電視播放了一套久違的「實況劇」《望子成龍》,內容是講述兩個家庭,對待兒子學習所持的兩種態度。其一是所謂的「怪獸家長」,壓力千斤重,迫兒子學東學西、拿99分仍要責備、考第二名也是失敗者;另一家庭則主張以孩子興趣為先,因材施教,求知識多於求分數。結果如何,前者孩子被迫至有焦慮症,而後者當然是快樂大團圓,一派電視劇的風格!
然而,劇集歸劇集,縱然稱之為「實況劇」,但結局並未能反映實況。因為,香港大部分的學生,在整個社會氣氛之下,仍然活在壓力之下,想有大團圓?難哉!情況就如我們的教育制度,縱使在某些政策上有好的原意,但到實際操作時,就是另一回事!
上星期,我邀請了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落區,跟兩位中學校長、老師及同學,在二百名中五生面前,就校本評核(SBA)進行一場論壇。會上,無論是校長、老師及學生都提到SBA在本質上的優點,是啟發學生多元化學習,從而發掘出最大興趣,跳出傳統的學習框架。而更重要一點,是免除了一試定生死的困局,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所長。
可惜,在資源不足之下,SBA令老師及學生的擔子加重,而且基於人手的問題,更衍生出不公平的情況。更甚者是當出現抄襲等問題時,現有的配套根本無法加以檢視,只靠一位老師面對四十多位學生、跟進四十多個題目、批改四十多份習作……全校師生為此大費周章,SBA的本質已變。
而最重要一點,是在香港這個欠缺產業多樣化,只重金融地產的社會,畢業生的工作選擇少之又少,就算在學習上發掘出興趣,但「興趣歸興趣,搵食最緊要」的香港,要做「金融地產」才算成功。如果,這個傾斜的情況持續,那管學生在學習階段有幾多元化,到最後也只是徒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