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特殊教育 教院取錄聽障生 助圓教師夢
發新帖
查看: 1481|回覆: 1
go

教院取錄聽障生 助圓教師夢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1#
發表於 13-11-4 13:25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104go04.html



潘 頌 詩 ( 左 ) 及 魏 美 珍 ( 右 ) 獲 教 院 取 錄 入 讀 教 育 課 程 , 並 提 供 手 語 翻 譯 員 。

  「聾人不需要別人貼身照顧,但需要公平的學習機會。」患有嚴重聽障的魏美珍及潘頌詩,今年打破「聽不到」的困難,入讀香港教育學院兼讀制教育榮譽學士(特殊教育),畢業後有望成為「聾老師」。為助二人融入學習,教院斥資六位數字聘請手語翻譯員,做課堂傳譯,又錄影課堂,方便她們溫習。回想過往無翻譯員的辛酸學習歷程,美珍在訪問中不禁落淚,形容昔日讀書猶如「坐監」。

  教院今年取錄十一名特教生,包括首次取錄兩名以手語為母語的嚴重聽障新生,入讀教育課程。為助她們融入校園學習,教院特意聘請一名熟悉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的手語翻譯員,提供課堂傳譯,直至完成三年課程,開支數以十萬計。

  「要找手語翻譯員不容易,以前不敢奢想入大學。」現職小學助教的美珍中學畢業後,升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圓圖)(IVE)視覺資訊設計高級文憑,不過因為無手語翻譯員,學習之路滿布辛酸,她熱淚盈眶以手語說:「好似『坐監』,聽不到老師的說話,只能呆坐。」淚水難忍落下,她哽咽續指:「功課改完又改,想叫家人將講課的錄音寫成文字,但設計大多配合圖像解說,家人聽不懂。」

  「唯有動用家人的圖書證,借大量書籍自行溫習。」學校支援不足,家人愛莫能助,她形容「很無助」,並強調「聾人」可以獨立生活,只是上課需要手語翻譯員,期望政府多支援聾人,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

  三十九歲的頌詩現職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學畢業後一度遠赴美國嘉路達大學修畢數學學士,坦言外國較關注特教生需要,「壞邊度就維修邊度」,院校會盡力支援,「學生可自行挑選手語翻譯員,亦有翻譯員邊上課,邊打字幕。」

  開學兩個月,美珍及頌詩放工後趕到學校上課,會慣性坐前排,方便近距離觀看坐在講台旁的翻譯員「打手語」。「翻譯員上課前兩天會收到教學簡報,好似心理學涉及理論名詞,大家會事先溝通。參與課堂討論時,翻譯員會轉達意見。」頌詩以手語說。教院亦有將課堂錄像,以便兩人日後翻看,溫習教學內容。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石美寶面試時,聽到二人的故事深受感動,表示她們入大學的決心很強。但強調二人具教學經驗,符合學術要求才取錄。暑假亦與課程導師會面,商討安排,如翻譯員的位置。九月的開學禮上,校方亦特意向在場學生介紹她們。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2#
發表於 13-11-4 13:25 |只看該作者
聽障生矢志推動共融教育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1104go05.html


  今年入讀香港教育學院的魏美珍及潘頌詩,開學兩個月,已習慣課堂學習,不時與健全學生戲笑玩樂,又笑言自己是最好的教材,讓同學提早接觸聽障人士,學習聾人的溝通方式。兩人過往曾任教「聾健合教」的共融班,盼望藉進修能取得專業資格,三年後當上「聾老師」,進一步推動共融教育。

  九月開學典禮上,三百名學生以掌聲歡迎魏美珍及潘頌詩。雖然只能「見到」掌聲,不過開學日正值頌詩生日,她形容心情又驚又喜,「不知健聽學生有何看法,但入到大學是一份很好的生日禮物。」

  過去六年,頌詩通過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畫」,任職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共融班的導師,與一名健聽老師合教健聽及聽障的學生,「我想學習教材設計、心理學,幫助教學。」

  頌詩中學時期一度因聽障而心灰意冷,會考時只應考家政、美術科,其後轉讀主流學校就連降級至中三,「上課聽不到老師的說話,根本讀不到書。」自身經歷令她明白聾人融入主流學校的困難,更想自我增值,投身業界,推動共融教育。

  美珍及頌詩取得專業資格後,可向任何學校申請教席,或到學校任教「聾健合教」的共融班。不過曾被譽為「香港聾人狀元」的李菁大學畢業後,求職屢挫屢敗,最終選擇輕生,令人關注聾人大學生的就業前景。現職小學共融班助教的美珍,曾任職兩年平面設計師,她擰擰頭,堅持會不斷尋找教席,「若短期無,亦可靠做設計維生,不會放棄。」

  同學大多不諳手語,兩人從未擔憂,經常提早十五分鐘到場,主動與同學「溝通」。初次接觸聾人的盧同學笑言,兩人猶如教材示範,讓同學提早接觸聾人,學習聾人的文化及相處,亦令她開始有動力學手語。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