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10 小時
- 最後登錄
- 15-6-27
- 國民生產力
- 1
- 附加生產力
- 87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1-10-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26
- 主題
- 7
- 精華
- 0
- 積分
- 1200
- UID
- 816321
 
|
本帖最後由 Ceci333 於 13-11-7 16:11 編輯
生物性病因學
早期學者認為恐慌症之生物學病因主要源自於腎上腺素節前接受器(α-2
presynaptic adrenoreceptor)過度敏感,此一假說可以在促發試驗﹝provocative
test﹞中獲得證實,一般利用其促進藥(agonist)如 clonidine,或阻抗藥(antagonist)
如 yohimbine,來從事精神內分泌刺激研究。晚近中樞血清素( serotonin)在焦慮
反 應 的 調 節 機 制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也 得 到 重 視 , 利 用 serotonin 之 mixed
agonist-antagonist m-chlorophenylpiperazine (mCPP) 或間接之 agonist fenfluramine
可以在恐慌症患者身上引發較對照組顯著為高的焦慮反應。而由此類研究證據之
累積,學界認為恐慌症之生物性病因可能與長期低下之血清素分泌,所引發之突
觸後血清素受體之過度敏感有關。而與 GABA 相關之促發研究亦指出恐慌症與
其之關係,然而目前僅有臨床之經驗及研究有一致之結果,在 neuropharmacology
研究上仍無一致之發現。此外,也有所謂 suffocation alarming theory 的假說,主
張恐慌發作是一種對身體內界狀態訊息的過激反應,從事乳酸注射(sodium
lactate infusion test)或 cholecystokinin (CCK)的代謝研究,或呼吸生理( CO2
inhalation test, doxapram challenge study)研究,焦點都集中在腦幹的幾個重要的
noradrenerine 核如 locus ceruleus 與邊緣系統 septo-hippocampus 的精神生物學機
制。
近年來由於型態性以及功能性神經影像學之發展,對於恐慌症之中樞神經傳
導路徑異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於各項治療之生物學基礎有更深入之了解。
由於恐慌症之個案對於內在身體訊息﹝bodily cues﹞十分敏感,故由實驗心理學
出發,目前咸信恐慌症之致病機轉在於對於大腦內恐懼網絡﹝fear network﹞上行
與下行傳導路徑之失調有關。目前研究之焦點在於杏仁核﹝amygdala﹞與海馬迴
﹝hippocampus﹞以及額葉﹝frontal cortex﹞之互動關係。研究指出:恐慌症個案
之杏仁核功能有過度活化之現象,而海馬迴及內前額葉在功能以及型態學上皆有
萎縮之現象。杏仁核綜理危險訊息傳遞與感知,與視丘有密切之聯繫,視為人類
感知危險及恐懼之前哨;海馬迴為 contextual information 之提供者,依過去經驗
以及現今狀況賦予原始危險訊號適當而符合現實之意義,對於杏仁核有抑制作
用;而內前額葉提供對於杏仁核所承受之危險訊號有排序及消減之作用。由目前
研究累積之證據顯示:相關焦慮疾患之致病神經傳導基礎可能在於:1)杏仁核之
過度反應;2) 額葉對於杏仁核之管制不足;3) 海馬迴對於 contextual information
之提供不足等。而由 dorsal raphe nucleus 出發富含血清素受器之 medial forebrain
bundle 對於杏仁核以及前額葉之輸入,目前認為對於恐懼﹝fear﹞以及逃避
﹝avoidance﹞有關鍵性之調控作用。
恐慌症之診斷 4
要正確地診斷恐慌症,在現象學上先要確立典型之恐慌發作,並分析此一
發作之時間及誘發特性,以及相關之生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如此方能增
進恐慌症之診斷效度。畢竟,恐慌發作可以存在無精神科診斷之個體、一般身體
疾患之個案、也可以出現在其他精神科疾患如憂鬱症、酒癮等,而恐慌症本身則
是以恐慌發作為現象學主體之特殊精神科疾患。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通常是突發性的,患者也許先經驗到某些器官系
統的不適,諸如胸悶、暈眩、或腸胃不適等,旋即引發原因不明的極度驚嚇感、
緊迫的恐懼感和隨時面臨災難降臨的感覺( impending doom),伴隨有多樣的身體
和認知症狀,最常見的有:心跳加速或沈重、呼吸急促或窒息感、胸痛或胸部不
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盜汗、顫抖或戰慄等。臨床常規檢查可能出現血壓輕
微上昇,心電圖也會顯示心搏過速。患者會緊接著或同時經驗到,自己可能隨時
會失控、發狂或死亡。一般從出現徵兆後症狀會在短時間內(不超過十分鐘)上
昇到最高點。在未發作期間,則感覺一切如昔,常規的身體檢查並未出現任何異
樣,只是患者可能會因害怕復發而有預期性焦慮,有時甚至有意迴避不去想它。
恐慌症患者可能先行選擇如心血管、胸腔或腸胃等專科醫師求助,再輾轉經轉介
至精神科。雖然在診斷上必須先行,不過輕率地給予解釋也可能造成一些醫源性
的傷害,實施非必要檢查與處方,增加患者慮病傾向的情形很常見,需特別留意。
一種不限定於特殊情境或場合,會重複發作,頻率從每周一次到數次不等。不發
作時又可以完全正常的重度焦慮。會表現突發性心悸,胸痛,哽塞感,頭暈,失
自我感或失真感等症狀,病人經常有彷彿立即會失控,瘋狂甚至死去的恐懼。這
種發作會持續十幾二十分鐘,極少超過一小時。由於經驗極為痛苦,因此患者往
往平時即有預期發作的焦慮,而且有時這種預期焦慮反會促發恐慌。若是在某些
場合有過發作經驗,極易形成伴隨畏懼症,尤其是懼曠症。
藥物治療策略
抗憂鬱藥是恐慌症生物性治療之首選藥物,然而抗憂鬱藥在開始投藥,到藥
效顯著可能會有四週左右之延遲,對於經歷極端恐怖之恐慌發作之恐慌症個案,
可能較難以忍受。而 benzodiazepine 雖然藥效出現快,症狀控制迅速,但有耐受
性﹝tolerance﹞及成癮性﹝addiction﹞之問題,且有部分個案,會因症狀之起伏,
自行增減或不規則服用 benzodiazepine,又增加了戒斷﹝withdrawal﹞相關之焦慮
增加的可能性。目前有部分學者主張在急性期並用 benzodiazepine 及抗憂鬱藥,
在四週後逐漸降並停用 benzodiazepine,最後僅留下抗憂鬱劑作為維持性治療。
已有隨機雙盲試驗證實在第一週內,併用組較單一使用抗憂鬱藥組,在恐慌症現
象學上,有顯著之改善。
恐慌症早期之治療原則皆來自以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為主之研究,其中以 Klein 針對 imipramine 之相關研究最具代表性。然而
此類藥物之藥理性質接近 class Ia 之抗心律不整藥物,有心臟毒性之危險。此外 5
因抗乙醯膽鹼﹝anti - cholinergic﹞作用而引發之頭昏、口乾、噁心、便秘、心跳
加速等副作用,往往影響患者之藥物順從性以及生活品質。由於三環類之副作用
常造成服藥者的困擾,乃有副作用較少的抗鬱藥之開發,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
制藥(SSRIs)是成功的例子。SSRIs 的療效不見得優於傳統三環抗鬱藥,但其
抗膽鹼及阻斷腎上腺素的藥理作用顯著低於三環類,因此副作用較低,能一開始
就可給治療所需藥量,不必像三環類那樣逐漸調整藥量。
目前對於恐慌症之藥物治療趨勢,也是以 SSRIs 為首選藥物,如 fluoxetine
﹝20-80 mg﹞、paroxetine﹝40 mg﹞、fluvoxamine﹝50-150 mg﹞、以及 sertraline
﹝100-150 mg﹞等,不同類型 SSRI 的選擇除依個案情況及副作用特徵外,如有
併用其他藥物,如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凝血藥等,需特別注意 SSRI 等藥物對於
各 cytochrome P450 同功異構酵素之抑制效果及藥物交互作用。在給藥方式及藥
量方面,SSRIs 之給藥及藥量調整均比三環類單純,一般學界建議針對如恐慌症
等焦慮疾患個案,起始用量為憂鬱症建議用量的一半,例如 fluoxetine 10mg/day、
paroxetine10mg/day、fluvoxamine 25mg/day、以及 sertraline 25mg/day。待一週後,
個案較能適應副作用以及醫病關係建立更為穩固後,增加一倍之劑量,維持三至
四週後若療效不彰,可再逐漸調高到 2 至 3 倍。回顧過去在大規模雙盲隨機分組
之藥物試驗中,paroxetine 被證明在 40mg 時較 20mg 時有更好之療效,而有清楚
之目標劑量﹝target dose﹞,其他 SSRIs 在恐慌症之療效,高低藥量之差別有限,
而此線性關係在恐慌症治療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此類藥口服吸收情形良好。在
副作用方面,SSRIs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失眠﹝部分藥物睡前服
用﹞及性功能障礙等。上述副作用 SSRIs 比三環類顯著,但其他副作用則 SSRIs
顯著低於三環類。
結語
由逐漸累積的研究結果指出,恐慌症之形成,生物學病因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無論其生化學或內分泌學為何,患者的認知與情緒,心理狀態扮演了恐慌發
作與延續重要的誘發和惡化角色。在治療上藥物與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需有
效地整合,方能促進恐慌症之有效治療。其中特別困難但重要地,便是醫病關係
之建立,生病行為之調整,以及去制約化之努力。
推薦讀物
1. 林信男:精神藥物治療。於林憲等編著:精神科治療學。台北,橘井文化事
業;2000。
2. 李明濱:恐慌症。於李明濱著:情緒與疾病。台北,金名圖書;2000。
3. 李宇宙:精神官能症及壓力相關之精神疾患。李明濱編著:實用精神醫學。 6
台北,金名圖書;2000。
4. Klein DF: Panic disorder and agoraphobia: Hypothesis hothouse. J Clin
Psychiatry 1996; 57( Suppl. 6): 21.
5. EJL Griez, et al: Anxiety disorders. John Wiley & Sons, West Sussex, UK, 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