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查看: 10263|回覆: 52
go

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3-5-29 17:20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5/29/PL1305290003.htm

黃家樑 關注普及國史教育聯合行動組召集人


 2年前,關注普及國史教育聯合行動組公佈「新高中中史科施行狀況問卷調查」,指出各中學開設高中中史科以「一班」為主流,修讀人數只有約13,000人,而且出現退修潮,中史科被邊緣化的趨勢值得注意。其後,教育局以「大部分中學在高中都會開設中史」回應來轉移視線。時至今日,事實勝於雄辯,數據說明一切,由於初中中史科不再是獨立必修科,新高中中史課程和考核方式又千瘡百孔,以致修讀人數按年大減,中史教育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新一代快將淪為不知國家歷史的「史盲」。

 自新高中學制開始以來,選修中史科的學生由2009年(第一屆)的12,876人大減至2012年(第四屆)的9,364人,跌幅之大,令人震驚。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只是中四時決定修讀的人數,由於學生可以中途退修,所以到中六應考時,考生人數會有所下降,這由考評局和教育局公佈的數字可見一斑。詳情如下:


2009-2012年(第一屆新高中學生 由中四至中六人數)

中四修讀人數 中五修讀人數 中六報考人數

2009-2010年   2010-2011年 2011-2012年

12,876     11,260      8,510


2010-2013年(第二屆新高中學生 由中四至中六人數)

中四修讀人數 中五修讀人數 中六報考人數

2010-2011年  2011-2012年 2012-2013年

11,812     9,329     7,437


 根據上述資料,第一屆新高中學生到中六時退修人數為4,366人,達選修總人數的34%。第二屆新高中退修人數更多達4,375人,高達37%。其實,1999年會考中史科日校學考生有30,649人,即每3位中學生有1位修讀中史,但在課程改革後一直下跌,到最後一屆會考(2010年)時只有26,186。及至新高中推行,修讀中史先跌至約13,000,現在更降到7,000左右,可見修讀人數每況愈下已是不爭的事實,現在每10位中學生只有1位修讀中史。

 選修人數日少,退修人數大升,當中原因當然是教育局未有把中史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向社會大眾傳達了中史科被貶抑的信息。學生在初中未有全面接觸中史,部分學校以科目綜合為名,用西方角度和英國語文教授中史,學生在高中時自然不會選修。更甚者,教育局設計的高中中史課程內容太廣太深,要學生修讀上自西周封建,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千年歷史,遠超學生的能力。再者,6個選修單元,如宗教史、制度史、地域資源等,不但索然無味,而且內容艱深,同學難以應付,自必不斷退修。至於考評局設計的試卷,而且內容和形式以長問答為主,接近昔日預科程度,絕非一般中學生可以應付,而且校本評核要求繁多,新一代怎不望而卻步。


   1    0    0    0

Rank: 6Rank: 6


5164
53#
發表於 13-7-10 23:38 |只看該作者

回覆:Charlotte_mom 的帖子

歷史科最令人頭痛的是評分標準。



http://www.baby-kingdom.com/forum.php?mod=group&fid=5927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59330
52#
發表於 13-7-4 08:27 |只看該作者

回覆: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搵到題目紙了。聽講當時合格者聊聊可數
myphoto.jpg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59330
51#
發表於 13-7-3 23:50 |只看該作者

回覆: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最近發現(失禮),原來女女學校中史已經不再死背。可能中一生真係思想比較簡單,都未答得成熟。例如問同意吾同意一件事,有同學答得天馬行空,夠晒創意不過support欠奉,難免低分。份卷有一半係mc short q,答史實,另一半係思考題,例如楚漢雙爭,點解劉邦獲得最後勝利。東漢皇帝年幼就位,同宦官外戚弄權有咩關係。xxx之亂,可否避免。吾清楚其他學校教法如何?




17374
50#
發表於 13-7-3 17:0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9Rank: 9Rank: 9


23819
49#
發表於 13-7-2 14:45 |只看該作者
今天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 世界形势的答案, 就在历史档案里, 熟读历史经验的, 必然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引.

历史是不容易读得精深的, 却又应该人人必读的. 人生很多Q&A, 原来model answer 在历史百科书内, 已写得很清楚, 是简单的循环不断啊!


9300
48#
發表於 13-7-1 04:3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9300
47#
發表於 13-7-1 04:3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6Rank: 6


5164
46#
發表於 13-6-26 17:26 |只看該作者

引用:內地中學有中史科嗎?+是必修嗎?+課程範圍是

原帖由 KK07 於 13-06-03 發表
內地中學有中史科嗎? 是必修嗎? 課程範圍是怎樣? 希望有高人可指教。
好似初中是必修。



http://www.baby-kingdom.com/forum.php?mod=group&fid=5927

Rank: 5Rank: 5


3075
45#
發表於 13-6-26 08:38 |只看該作者
回復 elbar 的帖子

其實最大問題係教既方法同考既方式.  中, 西史如果教得活, 相信自然好多人來讀.  當然中國人死讀書既方式最好改一改.  史記, 好多家長唔贊成小朋友讀, 當年我daddy叫我睇, 唔係讀 (我係理科, 我daddy都係理科).  睇左2星期, 本著理科既頭腦, 我畫左一張a3 紙(係親屬關係表), 同我daddy講: "咩打得咁辛苦, 換咁多朝代, 都係親戚."  "五千年前本來就係一家原來係真既." 歷史其實都可以好容易讀, 前提係考官.  中國最大既敗筆係死讀死記, 答案只有一個.  出左答案既匡匡就係錯.  背年份相信死左好多人, 你問我知唔知 "xxx事件"? 知, 咩年發生? 唔知......  其實歷史唔係要來話比后人知發生左咩事, 要我地吸收教訓同經驗, 同咩年發生有好多關鍵嗎?
要人修, 首先就要改變教學方式同考試方式.

點評

Yanamami    發表於 13-7-3 09:01

Rank: 6Rank: 6


5164
44#
發表於 13-6-25 22:36 |只看該作者

回覆:請為下一代救救中國歷史科(黃家樑)

初中中史是有必要的。



http://www.baby-kingdom.com/forum.php?mod=group&fid=5927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43#
發表於 13-6-14 13:45 |只看該作者

中國歷史回歸前、後的地位和學習正面睇



所有初中都有教授及必修中國歷史

近日有部分人士倡議將初中中史列為必修,以應對新高中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考生減少;教育局在此重申,現時在全港提供主流課程的448間學校,中史是初中必修的,也就是說,初中課程一定包含教授中史,而且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按王朝順序施教(即獨立中史課程),而有55間學校在初中採用以中史為主軸連繫中、世兩科歷史的課程模式,或在綜合人文課程中以主題模式施教,以鼓勵學生理解歷史的多方面發展。限制學校只採用王朝順序模式學習,未必能提高高中中史科的選修人數。

回歸後中國歷史才列為必修

另有指稱教育局在2000年的課程改革,取消了回歸前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的地位。這與事實不符。回歸前中國歷史科在初中只是「文法中學」和「工業中學」人文及社會科目中的選修科,更不屬於「職業先修學校」的建議選修科;回歸後,教育局更重視中國歷史教育的地位。在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文件,都列明「在不同類型中學就讀的初中生,均須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而學校不論用甚麼模式教授中國歷史,其課時也規定不得少於每周約兩教節。

罷黜其他,獨尊「王朝順序」模式?

中國歷史悠悠五千年,如何組織其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其概要,一直都存有不同意見;有學者主張中史應和世史的課程連繫起來,使學生能知道中國在不同時空的世界發展中所處的位置,並更能參詳中國與其他地方發展的異同之處;有學者認為可以按若干主題將中國歷史予以組織,使學生在王朝的治亂興衰以外,對社會文化科技等發展,都可以有點認識。香港有數十間學校願意試行不同的課程模式,目的是優化中史的學習,其中亦有教師奪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育局認為這些努力應予肯定,而不是壓抑。

高中選修中史的人數大跌?

過去的中學會考考生在中英數以外多數報考四至五科,新高中學生在必修科以外只報考二至三科,故所有選修科都面對學生人數下跌的問題。單看考生人數就說中史式微,有以偏概全之嫌,以比例作分析的標準來得更客觀。根據2012/13學年度統計資料,在20多科選修科目之中,中國歷史在中四、中五、中六都是第8科最受歡迎的科目。這排名位置與新高中實施前的中學會考與高考相若。

新高中新處境新思維

新高中學生現修讀四門必修科和兩至三門選修科。除非有共識要求學生高中修讀五門必修科、取締其中一門必修科,或要求學生起碼修讀三門選修科,單獨增加選修某科的學生人數,便會相對地減少其他科目的選修人數,這是一個零和遊戲。現時約有90%學校在高中開設中國歷史,我們應思考怎樣優化中史教學,讓更多學生喜歡學習中史,從而促使更多學校在高中開設中史。現時多數選修科都要面對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除了爭取更多學生之外,我們也應有新的思維,就是思考怎樣在人數較少的班別中優化教學,使學生學得更好。

二○一三年六月十三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42#
發表於 13-6-14 13:45 |只看該作者
逾一成初中不設獨立中史科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14/gfb1.htm


新高中中史科退修情嚴重,有指與現時中史並非初中必修科有關。教育局昨撰文回應,指全港目前448間主流學校課程已包含中史元素,包括當中12%即55間學校的中史非獨立成科,但已將中史輔以世界歷史兼教,或成為綜合人文科的主題模式教授,形容情已屬「必修」。當局又將中史獨立成科等同按王朝順序教授,認為未必能提高高中選修人數。

有立法會議員於早前的教育事務委員會上提出,將中史重列初中必修科,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提高學生高中選修的興趣。教育局昨於網上撰文,指現時448間主流學校均有教授中史,不過當中55間非獨立成科,佔12%。當局解釋,有關學校是願意試行不同課程模式,目的為「優化」中史學習,應肯定而非壓抑;反而質疑是否「罷黜其他,獨尊『王朝順序』模式」,認為做法未必提高高中選修人數。

另外,教育局表示,於回歸後更重視中史教育的地位,在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文件中亦指出,學校不論以任何模式教中史,課時規定不能少於每周兩節。

當局又指新高中學生選修科目較以往少,各科均面對學生人數下跌問題,強調中史是高中三年最受歡迎的科目第8位。


點評

joyjoyparent  其實在中文中學用中文學中史及世史, 真是可以合併為一科的; 況且世史的史觀更好!  發表於 13-7-4 01:0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41#
發表於 13-6-12 19:32 |只看該作者
【短片】中史科退修潮亮起紅燈(左右紅藍綠)




主持: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副主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40#
發表於 13-6-12 19:30 |只看該作者
何時還我們中史科?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12/PL1306120005.htm


何俊賢 立法會議員

 曾幾何時,中國人重視史學,編了一部專供皇帝用的歷史教科書,叫《資治通鑑》。今時今日,我們中國有個地方叫香港,人人怕讀中史科,文憑試中史科考生只有數千人,如果以每年銳減1,100人計算,有人說它會「亡科」。

 我年少時已負笈英國讀書,可能因此產生了一點半點「鄉愁」,所以閒時也會讀點中史書,越讀越愛,越愛越讀,這除了因為「行軍打仗」劇情緊湊,帝皇之爭「撲朔迷離」之外,中史說的是人生道理、社會科學和國家大事,無論做人處世,還是議論大事,也大有用武之地。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任何地方的領導人,歷史更像一面鏡子,能讓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避免重複犯錯;除此之外,由於我國自古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著書立說方式,這也是了解我國數千年文化的不二之門。這一科「經世致用」,非比尋常,絕不可能是一科「閒科」。

 回到香港,卻不時聽到不少家長勸子女不要修讀中史科,說這科沒有前途,問問就讀中學的年青人,也說這科詰屈聱牙難懂難讀。雖則如今封建帝皇不再,但中史的本質也一起跟封建帝皇一起消聲匿跡了嗎?原來一切也是現今考評制度之誤。

 我並不是中學教師,也不是教育學者,我並無教育學的證據論證中史科之成敗,但當我眼看這邊廂不少教師促請教育局廢除中史科繁複的校本評核,那邊廂又耳聽有曾經的考生高呼中史科重背誦的考試制度根本無助於學習歷史。如果我們的用家所言非虛,這科又有何用於品嘗我國歷史文化?資於治道?招來「滅頂」又何罪之有?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中史未死,它直到今天依然「經世致用」,但作為重要教學載體兼具傳承歷史重責的中史科,居然敗在香港教育家所設的考評制度上,這不是叫注重歷史的萬世師表孔夫子也激得死去活來嗎?

 即使「亡科」,我們能亡的只有中史科,卻不能沒有歷史。但當然,作為歷史文化大國的一個大都會,我們經不起「亡科」之後的「亡史」。中史科錯的只是定位,而不是本質,我希望當局能從本源著手,將中史科重新定為初中的必修科,並將中史科的考評與「經世致用」的本質合二為一,給予我們學生一本真正的「帝皇之書」。

 只有這樣,我們的國人才有靈魂;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才是香港。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39#
發表於 13-6-10 12:36 |只看該作者
淡化中史助長去中國化 教育局應亡羊補牢(社評)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10/mrb.htm


教育局2000年取消中史科為必修科之後,中史科的退修率高逾三分之一,中四學生選修人數更跌破1萬,建制派議員和民主派議員都普遍認為教育局要認真看待,例如將中史列為必修科;然而,教育局的回應令人非常失望,所造成的遺禍會愈來愈嚴重。

教育局對中史科執迷不悟,回應稱「回歸後中國歷史的教學不斷與時並進……片面誇大高中學生對中史課程失去興趣的說法,對提升中史教學的質素與中史教師的士氣,實無裨益」。

諷刺的是,教育局一方面淡化中史科,另一方面卻炮製「國民教育科」,並於去年推出,結果被質疑為強推「洗腦」終告鎩羽。不少教育界人士都指出︰問題的根源不在「國教」,而是「中史」;當前急務,不在開設「國教科」,而是重開「中史」為中學必修科。

龔自珍在《古史沉論》寫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教育局對中史科的處理,令莘莘學子逐漸「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數典忘祖,起「去中國化」的效果。教育局未能實事求是看待中史科,不禁令人對特區政府內的「官僚政治」(bureaucracy)和公共政策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深感憂心。

所謂「官僚政治」是指,這種政治制度在日常行為中表現為:把應盡的行政職責全然當做例行公事處理,在這些職責面前他們沒有工作的原動力,遇事拖拉、猶豫不決、敷衍應對、不重實際、事非到非處理不可而絕不處理。而在日常事物的處理中,又經常把一切政治措施,作為自己圖謀利益的勾當。

所謂「路徑依賴」則指一旦人們做出某種選擇,就如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慣性力量會令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輕易走不出去。對官僚體系來說,政策一旦落實,便自動轉化為法律文件、辦事程序、規章條文,又或者常規慣例,有關部門便成了現行政策的受益者,改變現有做法就自然會傷害到這些利益集團。這類利益集團傾向相信存在便是合理,不變才是常規,形成了一種惰性,對任何改革建議猜疑猶豫,拖延甚至抗拒推行。

有關中史科的社會討論已汗牛充棟,教育界的意見結論也多有共識,但教育局仍執迷不悟,令人費解。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教育局對中史科的淡化處理,客觀上助長了「去中國化」,我們不相信這是教育局的原意,但,教育局應有勇氣正視現實,作出補救。官僚體系的「異化」是因為背離了施政的本意,由「為民」變成了「為官」或曰「為面」,於是執著於程序、慣例,對政治缺乏敏感,對民意缺乏體認,既無聞過則喜的胸襟,又無有錯必改的決心,聽不進社會諫言,只會千方百計搪塞、敷衍,如此只能令施政的路愈走愈窄,距民眾期待愈來愈遠,我們期望教育局盡早為中史科亡羊補牢,將之列作必修科。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22
38#
發表於 13-6-9 09: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me2 的帖子

多謝提醒!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4


553
37#
發表於 13-6-9 09:16 |只看該作者

引用:健吾﹕大條道理+不考中史http://news.mingp

原帖由 elbar 於 13-06-08 發表
健吾﹕大條道理 不考中史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08/fad1.htm
反對這種說法!
表面上看去似乎有道理,但是需知歷史不可能是只有黑白對錯的,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大多數時候,真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後代不一定瞭解。
無論是中國歷史,或是西方歷史,你以為有多少歷史就是真相?有多少歷史有真正的對錯?更何況,歷史不僅僅是和政治有關,它還與人文,經濟等方面相關。
所以這不能成為我們不需要學歷史的籍口,只有從多方面去瞭解歷史,思考歷史,以史為鑑,才會令我們及後代更明白將來發展的方向,少走彎路歧途。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36#
發表於 13-6-8 21:04 |只看該作者
健吾﹕大條道理 不考中史

http://news.mingpao.com/20130608/fad1.htm


在會考要公布成績前後的日子,總有傳媒愛說這些故事蠱惑大家:會考考生的中文及格率下降幾多,香港大學生中文英文俱差,政府、學校、老師、學生難辭其咎云云……在討論的時候,總不會有人真的去書局看看,究竟試題考什麼。

議員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中侃侃而談新高中的資源津貼問題,那些議員知道文憑試考什麼嗎?我們的課程究竟希望學生做到什麼,就被視為是「中文考試成績好」呢?家長們總是眾口一詞的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出眾,其實,什麼叫中文好?知道驫粵音標、龘粵音踏、鑫粵音歆,除了可以在過年的時候叫孩子在眾三姑六婆前表演一下,指小孩可以讀出表意語系中要見一個記一個的方塊字以外,又代表什麼呢?考過會考的人,有誰不知道命題作文其實有一套寫作方式,用以符合考官及考試局的需要。在會考和高考得到A,是不是代表覑他們愛中國語文,或是真的可以從文字之美、文句之義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智慧?

究竟試題考什麼

其實,不要談得太高太遠了。你請那些議員去考高考的個人短講或是小組討論,抑或是現在的範文朗讀,就像叫他們去考通識科一樣,他們都不一定可以考出什麼成績來。一來現時的考試制度實在太隨機性。中文科朗讀試始於2007年會考,並過渡至中學改制後的文憑試。就2007年的年報所述,不少考生誤讀常用字。如:幢、爍、矗(就是因為這個「三直讀促」,所以坊間就有補習社列表,陳列三個字成品字形的讀音若何!)、褐、潺等等。雖然報告亦有提及,設立這考試的原因,不是為了提倡讀音一尊,而是希望學生培養應有態度,不要對不會讀的字草率亂讀。但,對學生而言,他們只希望知道,究竟如何讀,才會得到高分。會讀很多不同的字,就等如中文很好嗎?我懷疑。

同理,某位,根在香港,連名字也有個根字的議員,就在鏡頭前說,他們以前讀中史,所以不需要國民教育,我們多麼有愛國情懷。他們究竟在殖民地時代讀什麼中國歷史,可以令他們愛國呢?究竟學習歷史,在現今香港這個環境,有什麼問題?隨手拿來一份坊間的模擬試題,某大教科書出版社,他引用了日本史學家桑原騭(讀質,陰質那個質)談秦國統一的資料,要學生分析秦國以法家治國,是好是壞。標準答案提供的概念,就有一行指當時「國民都經歷長期戰亂,極度希望安定生活,所以以法家治國,維穩和諧也是人心所趨」。這些答案,是坐了時光機回到秦朝做民意調查得來的結果嗎?若不,那即是史學家之間的「說法」,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政治,一個國家如何論述自己國家的歷史,是一套國民教育的開始。在中國,近代史不能說的秘密實在太多,究竟應該如何論述,在香港又有什麼人可以說得通?既然,如果學生要答一些根本不知道如何得來的答案去考取分數考大學,這種中史科,老實說,不考也無妨。讀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救贖。不考這種有政治導向的中史科,不等如香港人可以有權利大條道理的向別人說「我不認識歷史」。

比方說,六四事件後的香港史,其實很值得讀。今時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六四絕對是轉捩點。但,又有幾多人知道(或記得),80年代,究竟有哪些香港人,決定了香港前途,留下了這個爛攤子,給我們這一代,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去承受?

歷史本來就是政治。既然討厭政治是大眾都認為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我當然沒有意見。我儲夠stamina 打木歷龍了。你們想想去哪兒吃飯曬太陽打球吧,呵呵呵呵。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222
35#
發表於 13-6-8 04:06 |只看該作者
vincher 發表於 13-6-7 22:13
回復 annie40 的帖子

我怕就算有,都悶死你!試下看电影,再閱讀有关史实,检視它的真實性
Thanks, wonderful.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