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私人執業後,認識了王玉珍醫生 (Eunice)。她是「專注力促進會的主席」。 「你猜我多大?」Eunice問我。 「40多歲吧!」我答。心想,你最多只有50歲。 「哈哈,我今年已經60歲了!」Eunice鬼馬地說。 「不像,真的一點也不像!」我由衷的說。說實話,Eunice很有赤子之心。 「我每天都很開心,對事物充滿好奇。童心可算是我的養顏秘笈!」Eunice說。 「我是30多歲才到美國唸醫的!之前愛搞學運!」Eunice說。 「你的經歷好特別呀!」我驚嘆。 「我少年的時候,媽媽家事太多,所以不大管我,令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去闖!」Eunice又得意洋洋地笑起來。 「其實媽媽太緊張孩子,對孩子過份保護,只會窒礙孩子的成長。高席焦慮的媽媽,往往收窄了孩子的成長空間,令他們的童年經歷有所匱乏。」Eunice變回正經,語重心長的說:「不處理自己的焦慮,卻要事事操控孩子,令自己安心,這是變相的虐待!」 我對Eunice的看法,深表同意。 最近我閱讀林沛理的一篇文章:「放手是成長的開始」,提到很可能摘下第三枚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奬的英國演員路易斯 (Daniel Day-Lewis),他的父親如何管教他的,答案就是「在適當時放手」。 林沛理提到戴蒙德 (Jared Diamond)的新作「作天前的世界」,也有相似的意見。 書中說到非洲的孩子,成長是與危險為伍,父母不加干涉和懲罰。孩子往往弄得遍體鱗傷,可是他們卻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長大後剛毅果斷,成熟穩重,成為令人尊敬的領袖。 放手不是放任孩子不管,放手不是父母懶惰不負責任的藉口。放手是一種眼光和智慧:相信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間,能從經驗中學習成長,明白孩子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生,讓他們知道成長需要代價,我們往往從痛苦中,學習得比在快樂時多。因為困難不把你打敗,就會令你更加堅強。 肯不放手其實是自私的行為,父母為了自己的焦慮,為了活得安樂,而忽視孩子成長的需要。 沒錯,放手後孩子的路不再平坦,他會跌倒、犯錯、犯險。但正正如此,他們始能塑造自己的個性和建立自我,才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