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野外的動物從出生的第一刻就必須學習生存之道,我們人類貴為萬物之靈{我認為這是很自大的形容的},但也沒有忘記遺留在基因深處對生存之道的學習本能。 記得我曾經提及,孩子自出院回家後,我們就著手培育他的工作。從條件反射的《撩腳板,腳趾會抓緊》、《單手只靠手指可抓緊物件懸垂》和《撩撩嘴巴會張嘴》等動物基因中的生存秘訣開始。 每個孩子{嬰幼兒也包含的}都喜愛學習。由上述的本能,以至後期的學習與外界{包括我們}的互動等等,孩子不是每天都愉快的學習嗎? 那何解會形成『厭學期』? 我們習慣了一套『成長之路』----上學,取得好成績,找份好工作,買房子,儲錢,購保險,成家立室………… 對嗎? 這就是一條『洗腦方程式』! 孩子需要生存,就必須學習。 這是我培育孩子的教條。要孩子認同學習的需要,才有對學習的動力。 那當孩子對學習生了疑問時,對學習的態度就會起變成,假如我們沒有注意,『厭學期』就會出現。 那疑問是甚麼? 答案不外乎以下幾點: 1)
學習進度太慢了{龜兔賽跑之理,大悶了,提不起興趣} 2)
課程大艱深了{遇難即棄,人之常情也} 3)
對生存的疑惑{從上面的例子,假如孩子覺得,學習與否,好成績與否,都不是一樣嗎,那我何必苦苦用功} 4)
得不到認同{做得好無獎,得錯罰得勁,係人都無心機喇} 5)
周遭環境的影響{如朋輩問題、外在誘惑、家庭環境/問題….. 等等} 上面提及的問題,基本解決方法不難,尤其第一、二點,只要對症下藥,應可快速痊愈。 今天讓我先就第(3)點作些論述。 從小開始,我們就對孩子作出『洗腦式』的教育,學習、學習、再學習。 孩子對生命和生活條件的認同,使孩子自幼背負起一份對學習的使命感。他明白要有比較舒適的生活,必先要有安穩的收入。那收入基本來自工作,而工作待遇由能力所影響,所以培育良好的知識和素質,是孩子明白到的『生存之道』。 這很變態?對一個兩、三處的孩子作出如此重擔? 對! 這就是現實。在我的育兒理論中,讓孩子親切體會現實對孩子白利而無害。現實是殘酷的,但對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途徑{請翻看『爸爸媽媽,你們真的辛苦………了/嗎….. !/?』}。 只要孩子擁有對生存/命的追求,他對學習的熱誠自然生成。 這是無容至疑的! 我家孩子為何會對學習如此勤而不倦?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了! 假如你也認為孩子犯了第(3)點的『厭學期』問題,那嘗試找一個切入點,讓孩子深刻對生活/命的追求,希望從而另孩子對學習重燃一點熱誠吧。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