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周曰話題:名校
查看: 12781|回覆: 83
go

周曰話題:名校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693
1#
發表於 10-12-5 08:5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周日話題﹕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明報)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直資名校被揭發一大堆混帳,那部古老幻燈片機就在我的腦袋開動不斷重播我的中學校園片段,晃眼已是十多年前的泛黃舊事。
我的母校,是港島區一家有逾百年歷史的女校,人稱「老牌名校」、「貴族學校」。我曾經為自己能夠入讀這樣的名校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們一班女生,既能說流利英語、又懂得吃西餐禮儀、亦能夠淡定自信於人前表現自己,根本唔將隔籬學校著旗袍紮孖辮的四眼妹放在眼內。
直至我做了記者,我才發現,所謂名校生獨有的自信、傲氣,還有世故、現實,跟那隻只懂呱呱叫的井底之蛙,沒太大分別。
八九[url=]六四
[/url]那年,我在鰂魚涌一間街坊中文小學讀小五。我是班長,自發貼了大堆剪報,發起同學手纏黑布。翌年六四1周年如是,我還記得我們和班主任一起哭。
1991年,我被派到那所名女校升中一,班主任比我更興奮,我卻戰戰兢兢。
我被編入全級最top的A班,噩夢開始——老師上課全講雞腸我聽唔明、英文堂默生字我無個寫得出、原校小學升上來的個個都已埋堆唔受我玩,和我一樣的外來生全班只有五六人,她們不是半唐番就是英文小學出身,來自中文小學的好像只我一個。
同窗: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
中文堂,成為我的避難所,也是我唯一找回點點信心的課堂。可惜,我的同學都看不起中文,反而為自己中文成績遜於英文而感「自豪」。我很記得,中二那年我的同窗中文測驗全班最高分,她放學時卻苦瓜乾面口道﹕「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我要英文勁呀。」
不單我的同學,後過渡期年代的修女校長,也不將中文放在眼內。中三起我加入中文辯論隊,校方對我們的重視遠不及英文辯論,我的大師姐隊員都是高材生,閒談時笑道﹕「校長唔理我口地仲好,輸咗都無壓力。」據說,修女校長的臉孔在回歸後180度轉變,小師妹通風報訊,Sister近年經常強調要向北望學好普通話,轉直資後又花大筆錢[url=]裝修
[/url]搞個什麼孔子學堂,希望girls都要學好中國文化。
名校,就是如此現實。它貫輸的價值觀是七個字——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單校長,老師、同學,都很懂得做人——做一個成功的主流香港人,當然離不開一個錢字。
名校價值: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的同學,家住干德道司徒拔道,每天司機駕著勞斯萊斯定時定候接送。中二那年,富家女邀請我到她的大潭複式洋房,我到今天仍記得那個無敵大海景。那晚,我回到數百方呎的舊樓——我的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同學雖然有錢,但她們不算show off——應該說,她們由開口講英文到言談間展現個人長處,是骨子裏自然流露的自信,外人覺得她們「寸」、「扮口野」,但那其實是她們是獨有的上流社會溝通方式、貴族間的溝通密碼。午飯鐘響,校園是中英夾雜的喧鬧、好動女生在球場打英式netball而非籃球羽毛球、貪靚的討論暑假去歐洲買什麼名牌。沒有人會談六四,也懶理香港回歸將至。
我當年自覺格格不入,這幾天我不停思考,這個年代獲獎學金的窮學生,入到直資學校後,可有當年我的自卑、孤單?
年輕的我用了半年時間,流了很多淚水、開了多晚通宵,就全程投入校園生活,學懂說[url=]美國
[/url]口音英文、不怕在堂上舉手答問題、在同學面前不再害羞,我學會了如何做個presentable的名校生。我的成績由包尾變成中等,更獲頒全年進步獎。我開始享受校園生活,和我的富家同學一起溫習看戲談天說笑。我享受自己被標籤成「A班精英」,有名人來校探訪,校長只會把他帶到我們A班;朗讀話劇跳舞我們A班都拿冠軍;老師最疼惜的又是我們A班。
勝王敗寇的遊戲規則
名校的遊戲規則是「精英制」,你入了A班、拎到獎,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如盛放牡丹成眾人焦點,其他班別的同學,只是你的綠葉。名校精英制,簡單來說是套用職場遊戲規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職場的上位伎倆,名校生早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就學懂——懂得識時務、懂看人眉頭眼額、懂把握機會表現自己長處。但少女含苞待放的天真純情,去了哪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血,為什麼丁點都不見?
中六那年,我被同學選了當Head Girl(雖然我不是會考狀元)。那年我18歲,成年了,看到所謂名校生、我的同學師妹,很多人雖然表面自信家境富裕,但其實心靈空虛,有的放學流連百貨公司不願回家、有的故意不穿整齊校服引人注意。我將我的發現告訴校長老師,希望他們多花時間關心同學,而非一味叫她們參加比賽幫學校拎獎。
結果我被大駡,更被視為最不聽話的Head Girl。
10多年了,如今,我不少中學同學都很有成就,有的是某某大公司主管、有的嫁了有錢人錦上添花。數月前,在婚宴重遇昔日的A班同學,她們說起自己的職業、老公、子女,當年班房裏的自信又再呈現,表現自己似乎是名校生的終身任務。
可是,我已不再是A班那個小薯仔,我不想再追隨A班大隊了。
離開名校投身記者工作後,我看到世界之大,不是只有干德道豪宅、生活也不是只有名牌拎獎、做人的價值也不是只懂得看人眉頭眼額。世界之大、胸襟之廣,是即使我們家住干德道,也知道香港有個地方叫深水埗有很多板間房;即使我們追逐名利,也關心世界大事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而非趨炎附勢。
倒模生產典型香港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訓練每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思想。但名校在這方面做到幾多?名校最成功的,是它大批倒模生產一個個典型香港人——實際、精叻、識上位、識表現自己。但更深層的價值——真、善、美,名校又教了幾多?
這個每個名校生都應思考的問題。
後記
我不憎恨我的母校,畢竟它教曉我很多實際的。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和我背景類近的中學同學。雖然她們不讀報、不關心時事,但都有一顆溫柔的心。我預科時的中文老師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的死黨。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香港人不要盲目貪慕名牌。所謂名校的教育理念,你作為家長是否認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學校教曉你的子女什麼?
而我最希望,香港出色的窮學生與富學生,都有平等機會入讀優質學校,這卻是我對直資概念的最大質疑。
文 蘆葦
編輯 屈曉彤、劉逸芝



   1    0    0    0

Rank: 9Rank: 9Rank: 9


23819
84#
發表於 11-1-10 13:41 |只看該作者
Madonna HK,

18年歲後更加遠離父母嗎?
18年歲後人在异地 或进大学念书, 遠離父母,  更加獨立自主, 是应该的.  我是说孩子心态上会想回复重前, 想多亲近父母.

用什麼衡量大是大非 ?
绝对看自己心中 尺, 对我而言. 发妈妈皮气, 已是罪大恶极, 一定给我骂个痛快.

想多亲近父母18 歲是个概數, 因人而异.  我女兒才十二岁.  还没准确體驗.  

此经验是朋友给予的.  其有两个儿子, one studied at LPCUW and one at United World College Italy, both were on full scholarship and good kids.  她说不要看我的儿子像过得去,  他们17歲前, 态度是何等可怕. 曾经朋友忍无可忍, 怒斥大儿子, 欲 把他赶离家. 现在又好得很.

另有朋友 有一女兒一子, the elder dauther was very easy and became a barrister in NY.  His son just finished MIT master degree in computing engineering.  During sophomore, 儿子对老爹也会冷淡, 这几年好多了. 朋友早有心里准备, 当年也是逢凶化吉.









原帖由 MadonnaHK 於 11-1-7 18:04 發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nie,

奇怪, 不是18年歲後更加遠離父母嗎? 更加獨立自主嗎?

用什麼衡量大是大非 ?


54
83#
發表於 11-1-10 09:5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2714
82#
發表於 11-1-9 14:1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2714
81#
發表於 11-1-9 13:3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372
80#
發表於 11-1-8 15:58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8 14:41 發表
顯然未瞓醒,我錯。是1/7攞綜援,過半學生獲學費減免。見於前任校長潘萱蔚一篇訪問稿。學校位於上水彩園邨,大部份學生來自附近公屋。


Tang Hin (TH) is a pretty all-rounded school and comparable to QC in SS schools.

I am a scholarship - panel member of a professional body, their students are very good academically and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community services with excellent leadership. One of the applicants from TH is the best among 8 applicants.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ceremony, I met the boy's parents and told them that you should proud of his achievements. The boy finally picked Medical Engineering of HKU.


359
79#
發表於 11-1-8 14:4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1-1-8 12:30 發表


鄧顯七成公屋, 三成綜援, 我有保留.


顯然未瞓醒,我錯。是1/7攞綜援,過半學生獲學費減免。見於前任校長潘萱蔚一篇訪問稿。學校位於上水彩園邨,大部份學生來自附近公屋。

Rank: 5Rank: 5


4418
78#
發表於 11-1-8 12:30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8 09:01 發表
囝囝爸

我又冇你咁悲觀喎。原因有二:

雖然草根子女在現今制度/文化下升中時難以與資質相若的中產子女比較,但以我熟悉的中西區為例,若不縮班,根本冇咁多 band one 學生去填滿英中嘅位,西營盤,西環,上環一眾街坊小學表現 ...


Uncle :

我說是整體而言, 全盤而看, 不以個別學區為例.  中西區和灣仔是入英中比率最高的兩個學區, 為 3.1 和 2.9.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4/21/ED1004210002.htm

現今教育, 是學生 banding 決定學校 banding, 又有語文微調, 又學生人數大幅下降, 有些中學初段已分精英普通, 人力資源偏向.  所以入到英中, 未必是長久英中, 也未必能受英教.  如不縮班,  濫竽充數, 升呢學生穿上王帝新衣而已, 柴腩可期.

草根準則各有不同, 我視為貧苦之輩, 為數不少.  現香港教育推展到由幼兒競爭入學開始, 處於劣勢之眾, 怎易有一片光明.  英皇校管近日開會, 四對四票未能對縮班決議.  贙成縮班一方要學校提出貧苦入學數字參考.  如有數據, 可看到貧苦受惠程度.

地區名校掘起, 傳統轉直資後更為彰顯, 狀元也不再由傳統名校包攬, 是為勢造就.  

鄧顯七成公屋, 三成綜援, 我有保留.

Rank: 4


637
77#
發表於 11-1-8 11:32 |只看該作者
我相信你所指的整體成績,仍然只限於學術上,其他學術以外的運動或音樂成績,地區名校仍然難以追上傳統名校~~~

有趣的是,若單論學術成績,有些地區名校早於十多年前已超越傳統名校,但到了今天,她仍然被稱為地區名校,而未能升格至傳統名校,原因除了是歷史問題外,還有大家對傳統名校的定義,不是單看學術成績~~~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11-1-8 09:47 發表


地區名校能全收 Band One 生,而DBS, SPCC 和 DGS有自己的小學,又要收音樂和體育尖子,中一入學時難以做到 100% Band One。因此傳統名校在成績競爭上,除英語科外,未必佔優。地區名校很有機會在整體成績上超越傳統直資名校 ...

Rank: 8Rank: 8


19742
76#
發表於 11-1-8 09:4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8 09:01 發表


囝囝爸

我又冇你咁悲觀喎。原因有二:

雖然草根子女在現今制度/文化下升中時難以與資質相若的中產子女比較,但以我熟悉的中西區為例,若不縮班,根本冇咁多 band one 學生去填滿英中嘅位,西營盤,西環,上環一眾街坊小學表現 ... 鄧顯學生七成住公屋(睇怕其餘嘅居屋都佔唔少) ,三成攞綜援,若單講學術成績,跑贏 DBS,與 SPCCDGS差不多平起平坐...


地區名校能全收 Band One 生,而DBS, SPCC 和 DGS有自己的小學,又要收音樂和體育尖子,中一入學時難以做到 100% Band One。因此傳統名校在成績競爭上,除英語科外,未必佔優。地區名校很有機會在整體成績上超越傳統直資名校。


359
75#
發表於 11-1-8 09:0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11-1-8 00:15 發表


Uncle :

多年來你雖少發言, 在直資看法你和我還較為一致.  以上你說法, 我另有所想.

十年人事幾番新.  你所說的街坊比以往或更為口奔馳, 在現今重早「家教」、早「出頭」的(貝)才藝教育條件不符.  相信他們的小 ...


囝囝爸

我又冇你咁悲觀喎。原因有二:

雖然草根子女在現今制度/文化下升中時難以與資質相若的中產子女比較,但以我熟悉的中西區為例,若不縮班,根本冇咁多 band one 學生去填滿英中嘅位,西營盤,西環,上環一眾街坊小學表現較佳嘅草根子女要升上知名英中如英華女校、英皇,一直以來都很容易,這可能是其它區家長不知道的小秘密。正如 Annie40 提及的,入了英華,富貴又好,草根又好,大抵接受良好教育機會相差不多。

另外,若果我哋將眼光擴至傳統官津名校之外,天地更廣闊。教育界中,鮮魚行梁校長及你提及的陳漢森,他們將教育當成一場 losing battle 嚟打,最終得到的可能只不過是歷史對他們個人的着墨;但亦有人是當成winning battle 嚟打。我吔可能講唔出鄧顯或新界一眾地區名校校長個名,但鄧顯學生七成住公屋(睇怕其餘嘅居屋都佔唔少) ,三成攞綜援,若單講學術成績,跑贏 DBS,與 SPCCDGS差不多平起平坐,個人覺得更令人敬佩。三十年前沙田有乜學校除沙官外冇人講得出,但如曾肇添及一眾沙田英中的大名教育界人士誰人不識。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在大學內一眾新界名校生拍落傳统名校生尚有一絲自愧不如的感覺,但再多十年,自愧不如的感覺恐怕要變成笑話了。英皇新校長若不思改革,就會有 Judy 所說的將牛腩煮成柴之慮了。

Rank: 5Rank: 5


4418
74#
發表於 11-1-8 00:15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7 19:53 發表

九龍塘我真係唔熟,但我住嘅附近有英皇,英華,草根子女真係唔少喎。日本城相熟嘅阿姐嘅兩個仔,麵鋪兩夫妻個女,街邊時装檔阿嬸個女,都係咁讀到本地大學。

睇怕香港將來會跟英美一樣,精英教育由直資負責,普及教育由官津搞掂,草根子女在好的官津還是前途光明的。


Uncle :

多年來你雖少發言, 在直資看法你和我還較為一致.  以上你說法, 我另有所想.

十年人事幾番新.  你所說的街坊比以往或更為口奔馳, 在現今重早「家教」、早「出頭」的(貝)才藝教育條件不符.  相信他們的小兒女沒有現讀大學的姊姊哥哥們幸運.  

我看法是 :-  富裕精英由貴族直資負責, 中產精英和普及教育由官津搞掂,  窮苦草根只有一線光明.

Rank: 4


637
73#
發表於 11-1-7 23:57 |只看該作者
我諗草根家庭子女入讀(直資或官津)名校仍然有,但係我相信數目同比例都係逐年下降~~~

我唔係贊成名校中產化,只係覺得直資唔係最大原因~~~

我聽過DBS副校長講,佢地去過一啲普通小學「推銷」男拔,想吸引多啲草根家庭兒子報名,但係佢地聽到四千蚊學費,個個都嘩嘩聲唔敢再問落去,就算強調有學費減免計劃,佢地已經嚇到聽唔入耳;另外,我身邊都有朋友同我講:「人地話讀DBSPD,連埋補習,一個月要洗兩萬蚊...」又有朋友個女讀緊瑪利諾,早幾年去奧地利交流,媽咪跟埋去(因為係小學),一次旅程用左幾萬蚊,咁樣草根家庭又點敢報名~~~

原帖由 uncleedward 於 11-1-7 19:53 發表


九龍塘我真係唔熟,但我住嘅附近有英皇,英華,草根子女真係唔少喎。日本城相熟嘅阿姐嘅兩個仔,麵鋪兩夫妻個女,街邊時装檔阿嬸個女,都係咁讀到本地大學。

睇怕香港將來會跟英美一樣,精英教育由直資負責,普及教育由官津搞掂 ...


124
72#
發表於 11-1-7 22:2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359
71#
發表於 11-1-7 19:5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obbbby 於 11-1-7 00:14 發表
草根家庭要入津貼名校機會,唔會大過入直資名校,自行階段,如果無宗教或世襲分,機會係零,等大抽獎,如果唔搬屋或本身住果區,機會等同中六合彩,就算響名校區租樓或買樓(草根家庭未必負擔得起),機會都仲係好細。


大家睇吓喇沙同瑪利諾,門口一樣係咁多名車接送,唔覺得佢地有幾平民化
~~~


九龍塘我真係唔熟,但我住嘅附近有英皇,英華,草根子女真係唔少喎。日本城相熟嘅阿姐嘅兩個仔,麵鋪兩夫妻個女,街邊時装檔阿嬸個女,都係咁讀到本地大學。

睇怕香港將來會跟英美一樣,精英教育由直資負責,普及教育由官津搞掂,草根子女在好的官津還是前途光明的。


124
70#
發表於 11-1-7 18:0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9Rank: 9Rank: 9


23819
69#
發表於 11-1-7 17:46 |只看該作者
不用担心, 这是少年成长的过程, 对父母亲冷淡点是正常事.
请明白这时期孩子满脑子许多疑惑, 包含身体的, 思维的, 对 前途感到憂慮. 他们也不名所以. 荷爾蒙分泌亦影响很大.  唯望大家忍耐点.  待约十八岁后, 慢慢又喜欢回到父母身边.  只要能维持品格高尚, 有爱心,有是非观便可.

当然不包含忍耐大是大非的行為.  

我青春期时十分羡慕同学的少 嘮叨少 打擾的父母. 因此现在努力装龙扮亚.  My husband is very suportive. Now my girl turns to be a 100% daddy's girl that she'll respect every single idea from daddy.  (she's definitely mummy's girl before 11).



原帖由 twokidsmum 於 11-1-7 15:16 發表
是真的嗎?  我好擔心呀!  

Rank: 5Rank: 5


1407
68#
發表於 11-1-7 15:16 |只看該作者
是真的嗎?  我好擔心呀!  

原帖由 October. 於 11-1-5 13:13 發表


到咗中學就來料,父母有心培育,都十叫九唔應,細個好唔容易儲落既小小老本都被個D真正有天份既人打到落花流水。 ...

Rank: 3Rank: 3


152
67#
發表於 11-1-7 11:03 |只看該作者
Below is an extract from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an elite primary school:

"....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differences whilst developing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otential.  Students become respectful and engaging members of their community, contributing and aiding their fellow citizens. ..."

In my opini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s essential to balance their views (often biased in a sense) on things around them in order to prepare one for the 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fter they graduatie from an elite school.

By accepting the differences, one should be more generous to contribute and aid their fellow citizens.

Rank: 4


637
66#
發表於 11-1-7 00:14 |只看該作者

名校"中產化"o既最大原因,係唔係直資?

我對名校持做津校就可以令名校變得"平民化",抱懷疑態度。


我覺得名校"中產化"係大勢所趨,過去二三十年,普遍家庭富裕左,相對上,中產家庭比例上升,而草根家庭比例下降,而且中產家庭有比較多資源同埋時間去為子女入名校舖路,相反,草根家庭可能為左生計,已經用左大部份精神同時間,而且可能佢地對名校的認識都比較少,所以做成中產家庭子女進入名校比例佔多,當然一個月幾千蚊學費對草根家庭有一定"阻嚇性",但係理論上有學費減免計劃去填補。


草根家庭要入津貼名校機會,唔會大過入直資名校,自行階段,如果無宗教或世襲分,機會係零,等大抽獎,如果唔搬屋或本身住果區,機會等同中六合彩,就算響名校區租樓或買樓(草根家庭未必負擔得起),機會都仲係好細。


大家睇吓喇沙同瑪利諾,門口一樣係咁多名車接送,唔覺得佢地有幾平民化~~~

原帖由 mattsmum 於 10-12-26 08:16 發表
回應名校女生﹕我的老師:男拔今日只有富貴餐
(明報)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名校和屋村中學我也讀過,中一至中五,我在一間屋村中學念書,會考後以理科二十九分的成績轉到拔萃男書院    讀預科。名校教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