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
查看: 10551|回覆: 89
go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164
1#
發表於 09-1-9 08:45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真係唔明香港的教育政策,改改改........

家長辛苦,小朋友辛苦,教師辛苦,........

我的大仔要面對三三四,細仔要面對語言微調,點簡學校呀........ 如果我有錢,就一定送佢地去外國,不必受害受苦。

這個學年教師自殺.....學生自殺.... 遲下不知點算




母語教學政策推出十一年後,在爭議聲中「死亡」,但隨之而來最快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卻造成「分班定生死」情況,新丁升中一旦編入中文班,隨後即使英語成績進步,升級亦未必能「翻身」入以英語授課的彈性班。家長成功爭取取消英中、中中標籤,卻又可能再成為犧牲品,為求編中彈性班,勢再掀操練之風,而且隨時觸發更多教學及行政混亂問題。有學者批評,「微調」方案引入彈性班及中文班,定必令學校標籤加劇為學生標籤。
   0    0    0    0


2714
90#
發表於 09-4-13 19:5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2714
89#
發表於 09-4-13 19:4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2094
88#
發表於 09-4-13 18:1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sy_ma 於 09-3-22 00:06 發表


不過,我其實也不大相信愉快學習。莫忘記,在這裡大力鼓吹愉快學習並有實效的Eviepa,個人投入了大量備課時間,準備親子閱讀和通識,這不是每個家長都付得起的。


我用大量時間去培育女兒,大量到沒有多少家長肯如此投入確是事實,但我教仔理念中的核心部分,並不需要太多時間。我覺得只要家長能夠做到以下各點,仔女很大機會在高中時具有入U的實力,親子關係亦會很好:

1. 不打少罵少哦。
2. 欣賞兒女的優點。
3. 包容兒女的缺點。
4.「每天」都作由衷的讚賞,用放大鏡去看子女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5. 多鼓勵。
6. 鼓勵中、英文閱讀。
7. 重視長期能力的培養,輕視短期分數。
8. 要求低。
9. 在中學階段,要培養孩子的自發能力。關鍵是能不管而不出亂子就應放手不管。

Rank: 3Rank: 3


493
87#
發表於 09-3-24 14:52 |只看該作者
你提起愉快學習.我有些話

我不會讚成讓孩子有完全的選擇權. 也不要以為西方就有, 在法院判定你不能照顧孩子時, 孩子的選擇也不能讓你們可以繼續一起生活.

這是一種標準, 問題是你底線有幾低.

愉快學習表面會是一種十分正面的方式. 讓每個倡議者都會站在高台上睥睨眾生.
是的, 是表面上,  我一直這樣認為.

當盤尼西林問世時, 當我們擁有了塑膠原料時. 當我們進行白話文運動時, 什麼人有這樣的識見去制止事情的繼續發展.

盤尼西林讓以前大部份人生存下來, 讓許多家庭都能夠愉快地發展下去, 然而, 今日的超級病菌正準備反撲. 幾十年來人類享受了這成果, 卻讓我們孫子, 可能以致孫子的孫子, 承受因為新病菌而失去至親之痛. 原來痛苦祗是滯後, 祗是轉嫁了.

這些要經過幾十年的醞釀, 我們沒有切膚之痛, 下一代的事, 看不見, 對不起.

既然痛的不是我們, 那麼, 看看我們的通訊工具.

互聯網對新生代的思維的衝擊, 手提電話引發的激烈的商業行為. 我們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休息時間,在你的睡夢中, 可曾夢到你的對手正在地球另一端對你進行策反.  你…睡得安穩嗎?

正因為如此, 家長們都營役,怕孩子會煙沒在二十四小時運作的殺戮戰場.

你會否懷念昔日我們還是用撥輪電話的年代呢? 手機把世界拉近了, 卻把人際關係疏離了.

過去祗能用來回憶, 絕不能用來擁抱, 我們已經走不回頭.

愉快學習,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 許鞍華的投奔怒海. 那一段人民在歡迎越共的場景………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86#
發表於 09-3-22 00:0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oenjac 於 09-3-18 14:49 發表
曾有英中的校長跟我討論香港教育,他認為中學的功能,是讓學生上大學.他的無奈正反映出社會的潮流.去年新實施從中二開始分精英班的政策,五班學生竟集中大部份資源到一班去.我慶幸那一次討論讓我放棄了這所中學.我是同意他的結論,但反對他的方法.


我跟您一樣,不會把子女送到自認為是大學生製造廠的中學。原因倒不是因資源傾斜的問題,而是覺得中學的階段,對小朋友來說是重要的成長記印,是分析力和概括力,還有基本價值觀成形的階段(大陸有一說法,是十五歲前價值觀已成形,以解釋為何眾多大陸留學生仍如此地"愛國")。自己小看自己教育崗位的重要性(可能較大學教育更重要),這種學校不進也吧。

可惜的是,女兒的舞蹈老師最近到我們為女兒選定的目標中學看場(找表演場地),告訴我,在校門前,有一群學生圍坐,女生甫出校門,就掏出煙來抽,動作自然。據老師觀察,該校學生她看得順眼的,僅兩成。我聽到後很失落。我跟了那校校網和校長日誌逾一年,覺得其教學理想難得以學生為本,很認同,師資也不錯,亦多如大學一樣的講座,有助啟發思維。但是,若學生質素不佳,基於中學同輩影響太大,我們大概還是不敢冒險。

聽有子弟在地區名校鄧顯中學讀的家長說,該校幾乎沒有長假期,長假後都要考試,暑假要回校補課,高中後每天都得補課。。。聽說該校的好處就是不玩資源傾斜,重視平均成績。因此每科成績最初的學生初中時就要額外補課,每周一天,如該生平均皆弱,那可能整星期都有免費補習班供應,愈到高年級課時愈多。。。聽到就覺得有點可怕。但該校校風良好卻是事實,入大學率和成績也出色,確是一分耕耘,一分努力,但這樣努力的中學生活,是否是小朋友的最佳選擇?

不過,我其實也不大相信愉快學習。莫忘記,在這裡大力鼓吹愉快學習並有實效的Eviepa,個人投入了大量備課時間,準備親子閱讀和通識,這不是每個家長都付得起的。

我也認識有位因為中學派位不佳,把女兒想往紐西蘭讀中學的家長。她女兒唸書的效果顯然是正面的,整個人成熟了,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和判斷,也在彼邦喜歡了閱讀(之前不肯)。然而,可能因為初中就得獨自去適應環境,其高小時已成為班上"高人"的女兒,留學後未有長高,現身高不到五呎,成了最大的遺憾。

因此,無論揀哪一條路,對家長而言,都是長遠的,同時又一步一驚心的部署。Joenjac您既有能力早作部署,自然可賀。我這等沒有如此魄力的,暫只能不斷尋找和徘徊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85#
發表於 09-3-20 23:5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oenjac 於 09-3-16 14:02 發表
Cry_ma

想問你有沒看過還珠樓主的紫青雙劍錄.兒時在理髮店看過零碎的幾頁.最近有在找.

好久沒來討論區.因為好像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在論.有時會提不起勁.但看到了一些觀點,會想插口兩句.

女兒九月就去英國升學, ...


Joenjac:

也很久沒來這裡了,遲覆為歉。
我沒看過還珠樓主那一代的東西,只聽過朋友提及,謂對比起那一代來說,金庸的文字不算出色。

有關中史中文,可參考"燦爛的中國文化"網站,那裡多個專題的作者,應是當代中國該專題的權威,當然也有混飯吃的,比例少一點吧。

不過,像您這樣通讀歷史的觀點是不適合香港的,中學只要標準答案。除非是另類學校,且要好彩遇到好老師。

您的選擇似乎很明智,雖然確實也艱難。

我們永遠不知道現在對子女做的是否正確,能做的,只能多從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吧?說實話,我就捨不得大學前把女兒送出去。只是,這世道變化快,誰可預知?

似乎,隨著女兒離開,日後也頗難看到您出現了?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09-3-21 23:24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84#
發表於 09-3-18 18:44 |只看該作者

回覆 # 的文章

understand it is not easy to make such a decision.

Rank: 3Rank: 3


493
83#
發表於 09-3-18 14:49 |只看該作者
上個月學校派成績表.女兒全級排名倒退了.由第10跌至31.我沒有生氣.
我女兒升上中二後,課外活動專注了許多,msn時間多了許多.我參與在她的課業上少了好多.
考試前,我問她: 你估計今年會退步多少?她不開心的說: 會好多.

曾有英中的校長跟我討論香港教育,他認為中學的功能,是讓學生上大學.他的無奈正反映出社會的潮流.去年新實施從中二開始分精英班的政策,五班學生竟集中大部份資源到一班去.我慶幸那一次討論讓我放棄了這所中學.我是同意他的結論,但反對他的方法.

基本上,從中二開始,我就已經對女兒的考查寬鬆了許多.原因有幾點.
一.  1.中一曾擔心她的英文程度會無法應付英中的課程.結果是她的閱讀能力一年後已經比我好.這表示她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了.
二.  2.我堅持學習的沉澱才是真正的吸收,離開學校最後能保存到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我讓她去尋找她的興趣,潛力.觀察她的弱點.為她準備另一種教材,就是自營和德行.而不想花太多時間在催谷一些她將來會放棄的科目上.我覺得,知道有這一回事就好了. 我是從放任中去發現女兒偏離的軌跡
三.  3.學校自開家長會介紹334新高中課程,我已決定放棄香港升學這條道路.如果要女兒在外地一個人升學,自營的學習態度是一個條件.成績下滑是我預見的結果,所不知道的是女兒的自省能力有沒有.考試結果是我部署的教材.她見到楔而不捨的同學超越了她.一直都佩服她的同學一下子走到前頭去.她對我說:下學期一定要把失去的追回來.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問題祗有讓當代的人才能解決.人類進化的摩天輪,成人在12點下降至6點就是要把孩子升到12點去.中間所衍生的問題,是隨著孩子一起成長的.沒有一套方法可以持之以恆.我們討論孩子的教育,能舉的就是自己的理論和實驗成果.我的囡囡……我的囝囝……

樂天派的成就讓務實派羨慕不已,但夠膽放棄原來方式的有幾人?
大家引述的文章有多少?但被採納而成為教育局政策有幾個字?

孩子學習的東西多了,資料流通頻繁了,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笨了?
是不是我們新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就好像金融海嘯之前人人都奉自由經濟為金科玉律一樣?

聖公老男曾提過孩子的記憶黃金期,我同意,所以認為填鴨可行且應該行.
興趣決定能力和能力決定興趣是相互影響的關係.老師覺得學生有運動細胞,要學生去做重力訓練去強化效果.我們拒絕了,因為認為孩子一定不喜歡.這推論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學生真的是消閒的,重訓是浪費時間,二是我們在不知情下,摧毀了一個運動界明星.
孩子當然不會怨恨父母,因為他們從不知有這天份.
所幸貝多芬的父母兒時對他的(虐待),因為今天古典樂章已成絕響.

社會的節奏讓我們恐慌,變化太快速導致我們希望孩子都能多材多藝而不致淪下.
有高材生上出名補習班,老師講課時,高材生不時提醒老師
out syl.


家長樂道之.

囝囝爸認為人開悟時間不同,我是站同一邊的,因材而教,因時而教.

祗是香港的資源不容許這樣做,送女兒出國原因在此.

填鴨我做了,放縱我正在做,這是我人生經驗領悟到的教育政策.從痛苦中學習,從學習中找興趣.
討論的態度,坦白我是不多的,影響別人,炫耀心態反而是有的.

想影響大家的是,如果你像我一樣輸不起,就貫徹你的主流做法,不要再參考這參考那,教育局已經闢了一個大實驗室,我們不要再造其他實驗.也不要相信太多新派學說.因為未經時間考驗,舊的可能沒有新的好,但也不會差太多.

對新派的,我常用一句,母乳比奶粉好,母乳有 DHA?

這麼多的新發表,你可以信誰?你難道會用母乳開奶粉?

Rank: 5Rank: 5


3693
82#
發表於 09-3-16 18:1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 的文章

女兒到英國是讀九年級, isn't she too yeung, = our F3?

Rank: 3Rank: 3


493
81#
發表於 09-3-16 14:02 |只看該作者
Cry_ma

想問你有沒看過還珠樓主的紫青雙劍錄.兒時在理髮店看過零碎的幾頁.最近有在找.

好久沒來討論區.因為好像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在論.有時會提不起勁.但看到了一些觀點,會想插口兩句.

女兒九月就去英國升學,所以對於她的中文中史會多照顧一些.也許是另一種填鴨吧.

老師在課堂講的,我覺得不足的地方,都會作點補充.

記得學校裡曾要求學生再審秦始皇.我把秦始皇對後世影響的功過重申了一遍,解釋了長城為何是優點而到了明朝開始成為缺點.說明了有些事情非極權手段不能實施.可惜老師對(我)的評分,原來祗有70分.當場有種對不起女兒的感覺.

到了後來楊修之死,我把當時曹植與楊修的關係剖析了.楊修之死是因為曹丕是繼承人而不是書中所說的擾亂軍心.擾亂軍心祗不過是藉口,更不是曹操忌材.忌材的話他不會有郭嘉等人去賣命.

有時候怕,就是怕學校的老師有時也是一知半解,並非是他們不給予學生獨立思考.而是心有餘而矣.

女兒到英國是讀九年級.有機會選一科外語,我曾提過想她學拉丁文.

五四的發起人,都是古文高手.白話文之後,我發現今天我們和古代文化和時空一樣愈走愈遠.五千年的根,慢慢的演變為真正的包袱.

不想女兒將來不懂古藉,祗會人云亦云,所以想她會看拉丁文,這樣才能走入文化的根源.

杜如晦幾歲助太宗?蘇東坡幾歲出仕?歷史幾許風流人物,年青時已經能獨立思考?他們學習幾多不是從死背開始?翻看歷史,想到女兒問的問題:他們為什麼那般聰明?

我們找一個大學畢業的尖子,可以和當年廿四歲的蘇東坡比較嗎?

環境變了,到底我們是聰明了還是笨了,這都是角度問題.
三女兒入讀幼稚園之前,學校指定要驗身.

醫生竟然說,這麼小(兩歲多一點)就讓她讀書?她的腦筋根本未發展到能吸收的地步.現在學到的東西,其實將來很快就追回來的.
竟有這樣的倒米醫生!!

老婆仍舊讓女兒入學,即使我反對.結果是經常請病假.
囝囝爸認為是家長造成的學習環境,我完全同意.

一階段有一階段的規則,填鴨,有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我想是從一而終罷了.

[ 本帖最後由 joenjac 於 09-3-16 14:05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80#
發表於 09-3-14 23:1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 的文章

......只要看香港電視新聞中的街頭訪問,不論小孩、大人,都只會有少數幾隻字的答問,往往不能完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就說不下去了。看看內地的孩子,同樣是接受訪問,可以滔滔不絕地有邏輯地回答問題

同樣的感覺,說我的心里話.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79#
發表於 09-3-14 18:17 |只看該作者
學習語言 使用語言
程介明
2009313日信報

上兩周談了一下教學語言,背後的一個大課題是關於語言的學習與使用。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根本,也是人類學習的一個最主要內容。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新加坡設立了一個早期分流的教育制度,學生在小學三年級就接受公開考試,然後分為上、中、下三個流,上等的可以學習英文與母語(華語、馬來語、印度泰米爾語),同時達到第一語言的水平;中等的,英文達到第一語言水平,母語只是第二語言;下等的,只學一種語言。

當時引起國際上很大的爭論,因為是公開認為人是可以按能力分等的。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當時學生在小學三年級接受的考驗,其實只考語文,而且是只考英文。且不去研究其中的價值觀,況且這種政策現在已經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量度學生的能力,集中量度他們的語言能力。說得絕對一點,也就是說,學生其他的可以暫時放下,語言卻是最最重要的。

溝通最為基本
現代社會,語言更加重要。今天人類的生活,最主要的活動是溝通。最常使用的工具,是電話、電腦、電視。最常見到的活動,是會議、談判、演講、演示、「頭腦風暴」、辯論、電郵、短訊、等等。最常見的動作,是拿着手機通話。無不與語言有關。任何機構的聘人部門都會告訴你:看人,最重要是看溝通能力。今天,不需要溝通的工作少之又少。以前作為最珍貴的美德,像「埋頭苦幹」、「默默地幹」、「沉默寡言」,現在也許都不會受到讚賞。

學習語言,最基本上學習溝通。是在溝通的基礎上,才談得上語言在社會、文化、思想、政治等等方面的功能。但是,環顧我們的學校,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有多少成分是在學習溝通?我們的學生,往往背書背得不少,但是說話結結巴巴,詞不達意。只要看香港電視新聞中的街頭訪問,不論小孩、大人,都只會有少數幾隻字的答問,往往不能完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就說不下去了。

看看內地的孩子,同樣是接受訪問,可以滔滔不絕地有邏輯地回答問題。對比課堂也是一樣:課堂上回答教師的問題,香港的學生往往只在乎說「是」與「不是」,甚至簡化為點頭、搖頭;內地的學生可以很有見地、很有層次地發揮自己的見解。文字更糟糕,小學畢業生,經過了六年的、密集的語文學習,才不過能寫三百字的文章。

過程誤作改正
轉過頭來看,古代的語言文字,是少數知識分子的專利;大多數人不懂文字或者語言不流利,可以照樣生活。即使是二十年前,社會上絕大部分人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他們需要語言與文字的機會不大。現在完全不一樣,大部分人都在小機構工作,即使是前線工作者,也需要直接與服務對象溝通、需要與工作同伴溝通、需要與夥伴單位的同事溝通。語言文字的使用,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頻繁、都要重要。

但是,我們在學校中的溝通的學習,與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沒有太大的分別。我們的課程,也許改過許多次,也下了不少功夫。我們的課文,也經過不少的變革,數量、覆蓋、素質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教學法,也應該說是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參與的機會比以前大得多了。但是大多數教師的注意力往往還是如何「教好書」,意思是如何把一課一課的書努力教好。由於要集中精力教好一課一課的書,把時間和空間都花掉了,學生反而沒有機會在更大的範圍讀、聽、寫、講。

本欄曾經提過一個例子。香港學生的中文作文。很多學校仍然要每一篇作文「精改」,也就是很精細地批改,把學生的錯別字一個一個勾出來;不通順的句子,教師替他改正;文意不通的,甚至教師替他改寫。

學生一篇作文,加入教師的批改是密密麻麻的,就是教師認真負責的表現;要是教師着墨不多,那很可能是那位教師偷懶。因為要「精改」,教師一個學期只能夠批改有限量的學生文章,因此只能夠限制學生作文的數目。於是學生寫作的機會就很少,一年才寫那麼幾篇文章。除非學生自己有另外的寫作機會,要是靠教師安排的寫作作業,怎樣會寫得出好文章?

這是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誤作為是改正的過程。非要非常正確才許走出一步,因此學生就永遠走不出多少步。嬰兒學步,要是我們非要細微地規定嬰兒的步伐動作,嬰兒就一定不會走路;學步包括有嘗試、失敗、痛苦、成功、高興種種因素,只有在嬰兒走路的曲折過程中才能完成。沒有這個曲折的過程,就學不會走路;沒有走過上千上萬的步子,嬰兒也不會走穩路。

範圍遠超課文
我不是從事語言教學的,但是與一些語言教育的朋友談起,覺得我們的語言教育,有許多方面還沒有認真思考過。

第一是學習語言的目的。如上述,學習語言,首先是學習溝通,是與其他人類的交往的需要。現在的語言學習,往往變成為了滿足教師的期望,學生的溝通對象,往往只是教師。

第二是學習語言的進程。以前教師完全靠課本,而早期的中文課本,是非常講究學生學習的進程的(如葉聖陶所編的課本);但也因此免掉了教師關於學習進程的思考;久而久之,大多數教師只知道跟隨課本,而不知道有語言學習的進程這回事。現在講究校本課程,教師可知道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台階?他們可知道年級與年級之間的銜接?

第三是學習語言的範圍。我們說課程,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既有學生學習語言的台階進度,也有學生學習的知識範圍。其實語言學習的範圍,應該遠遠超過課文,也應該遠遠超過文字。我們身邊的種種語言、文字、影像、符號、藝術,都是語言學習的範圍。

Rank: 3Rank: 3


254
78#
發表於 09-3-14 08:54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比學校自己自決語言比較好,現在有些直資英中,
英文水平不夠的學生,會在英文旁邊加中文,聽唔明,就用廣東話補充,並寫在黑板上,加深學生認知,不是更好嗎?太多干預,反而使老師教到畏手畏尾,怕教育局發警告信.

Rank: 7Rank: 7Rank: 7


12094
77#
發表於 09-2-26 00:25 |只看該作者
stjoboldboy,

從你囡囡的年紀猜想,你不會比我年輕很多,你我考A level時只有兩間大學,每間每年收千多個學生而矣,只有最top的3%-5%才能進入大學,連我這個會考成績top 10%的學生對著這試也一籌莫展,所以你講的「猶有餘悸」真的感同身受。

不過現在世界變了,top 18%的學生便可以入大學,容易得多了,只要按步就班,不要犯關鍵性錯誤,入U不難。

我有一個特異功能,長期記憶在朋友當中是鶴立雞群的,所以自少到大,所見過的教仔過案,很多都可以清楚地回憶出來,怎樣的input,出怎樣的output,有大量過案可以隨時回憶出來研究,甚為方便。

晚上就得很少時間可以發翕風,有時間的話,我會講一下中學生家長的關鍵性錯誤,可以大家討論一下。從我的觀察中,犯上關鍵性錯誤的家長的比例是很大常大的,總之,超過一半。如果學生根底不錯,又不犯大錯,大把人墊你底呀。

eviepa


514
76#
發表於 09-2-24 17:1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2094
75#
發表於 09-2-22 01:52 |只看該作者
stjoboldbly,

其實,就算面對中學淘汰賽,讀書也可以很輕鬆愉快的。如果你的目標僅是top 18%,夠入大學的最低水平,或保險一些,top12%,差不多保證入U。

上個星期,第一次同個女到中學去取成績表,只是中上的成績。班主任對著我說,我囡囡要多點努力,否則中二有可能被排出精英班(top 40%)門外。對著傳統學校的老師,我沒有興趣講解我的教育大理論,因為很可能會是對牛彈琴,對他們來說,分數名次才是硬道理。

準備高中來說,中、英、數大大有用,不過,學校的考試對評核學生實力並不是十分準確,比如說,我囡囡英文的強項:閱讀及聆聽,雖然非常重要,但卻並不能使她取得多少額外分數,所以英文分數只是不錯,不能反映她的真正實力。又比如說,因為她在小學階段,比傳統小學的學生做數量少得多,所以要做數鬥快、鬥準,我囡囡只是全級中游左右。但其實我囡囡數學上能解答相當艱深的題目,但要給她充足的時間,高中要鬥的是懂做多少題,而不是鬥快、鬥準。

各科常識科目,亦是高中的基礎。但我覺得上課時專心聽課,加上課外的少許溫習已經足夠,搏命死背而取得的高分是代價太大的。學術不止學校所教的範圍,我現在讓囡囡所看的科普英語課外書,除了學英文外,科學知識也同時得到增長。用背誦教科書的死資料,就不如多看知識性的課外書來得更有用。

如果不用甚麼代價,我囡囡樂意繼續讀精英班,不過如果要靠搏命死背的話,讀唔讀都罷。到高中時才陪人顛、陪人鬥背也不遲。

人有人賽跑, 我有我緩步跑”, 亦可以懶理佢咩高考會考. 成績只求佢”亞駝行路”, 騰出既時間可以多作「消閑性學術活動」同「消閑性非學術活動」, 尢其係多參與傳統名校提供多姿多采既課外活動同生活歷練.


我個女現在就是享受著你所講的理想了。

就算到了高中,我仍然十分樂觀,這樣的生活,仍然可以繼續。因為有足夠資料顯示,一個高中生,功課以外,平均每天再加一小時聚精匯神的溫習,已經足夠擠身於top 12%之列,很大機會入U了。

如果用這個策略,讀書有多苦?

eviepa

Rank: 3Rank: 3


162
74#
發表於 09-2-22 00:57 |只看該作者
教統局成日朝令夕改
學校, 老師, 家長, 學生多方面都感壓力, 覺得無所適從


514
73#
發表於 09-2-18 16:3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420
72#
發表於 09-2-15 22:03 |只看該作者
路过的。

前年中秋,一个朋友送给我一、二、三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自此就爱不释手。现在正追看hogwarts提到的第六集。

不知道各位看官对该新潮史书有什么想法可以分享的呢?

原帖由 hogwarts 於 09-2-7 06:09 發表
hi eviepa,

一路都知道你是個认真、治学严紧的好父親,得知你对"康熙大帝"和"三国演义"的睇法,也不感意外,这也是我经常提醒孩子之处。

过历史小说或大陸的新派历史书,是有其"特異"功能的。在一个要打"擦邊球"过日子的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