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235 小時 最後登錄11-3-21 國民生產力67  附加生產力0  貢獻生產力0  註冊時間04-2-25 閱讀權限10 帖子1219 主題13 精華0 積分1286 UID19094 
 
  
 
 | 
Re: 記得今晚(25/4)看《星期二檔案》,講補習社!
| 在節目中嗰2個大學生,一個靠在補習社中捉題目,拿了 A 入大學,上到大學追不到程度,好像要留班.另外一個無捉題目,拿了 D 入大學,但後來就可以全班考第一.
回家很晚了, 沒看節目.
 但直覺想問, 這種 "極端" 的例子比例有多少? 那個捉題拿A的學生入大學後的對手是那些人? 那個拿D入大學的, 他的全班第一又是從何比較的? 他倆讀同一科系嗎? 憑運氣入了大學, 結果讀到要留班, 班可留幾次? 程度這樣不濟, 運氣也不能幫他順利拿到學位吧.
 我想節目的內容可供家長思考一下, 拿來議論卻失之偏頗.
 高分也許出產了一些其他方面低能的人, 但低分 (中分) 是否便會高能?!
 又, 有那一所非學店的大學 (不只香港) 收生不看成績? 即使採甄試的大學, 各方面的成績也絕對列入考慮, 不通過考試途徑去判別一個學生的基本能力, 又有何其他快速又有效的方法先行篩選呢?
 現在的教改不就是想不要完全以成績為依歸, 希望儘量讓學生多元發展、多點邏輯分析和廣濶一點的見識嗎? 將來入大學會考的成績也將非唯一, 但可預見大家不會認為這是有助學生的多元發展, 減少成績效應, 而是又一次怨聲載道, 認為香港教育失敗, 不只是要 '谷" 學業, 還要多方面的 "谷" 和 "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