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7-21
- 國民生產力
- 3584
- 附加生產力
- 4589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48
- 主題
- 12590
- 精華
- 0
- 積分
- 77228
- UID
- 168291
   
|
「微調」教學語言 師資配套宜更看重(程尚達)
程尚達昨在本欄提過,中學教學語言「微調」在二一\二二學年展開第三周期,教育局研究着眼於「學生能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事實上,現行「微調」政策亦講求「教師能力」及「支援措施」,重新強調兩者的重要性,既決定了開設英文班的中學會否「落車」,亦影響中文班「化時為科」。
現行「微調」政策要求學校以英語授課有三項先決條件,除了學生能力外,亦要求教師須具備以英語授課的能力,學校亦須有足夠支援策略及措施。然而實際操作上,「學生能力」是學校開設英文班的首要條件,即使具備師資與支援,只要收生未達門檻亦要「落車」。在「微調」第二周期,當局雖變相凍結英文班數目,讓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得以穩定,同時亦使當局思考,現時完全視乎學生能力作為開設英文班的考慮因素,實際未必合理。
假設全開英文班的學校因達標學生不足,要「落車」開設一班中文班,不僅打亂學校的師資規劃,對學生亦甚為不利,初中階段他們面對負面標籤,到高中階段,學校可選用英語授課,要求學生以英語報考文憑試,但經歷初中三年的母語教學,要求他們「轉台」的難度可想而知,亦不利他們準備大學階段的英語能力。同時,雖然中文班可利用「化時為科」,把兩科非語文科目改以英語授課,但普遍中學多用於數學及綜合科學科,對學生日常溝通與表達,實際作用不大;對於高中選修人文科目的學生,以英語學數理的意義,可說更為有限。
諸如教學策略、學生動機、如何配合學生銜接高中課程等,均是當局須考慮的因素,但接收的達標學生稍有不足,學校仍因師資與支援等自身因素而毋須「落車」,易招來「優待」傳統名校的質疑,亦意味學習差異與母語教學被忽略。即使當局有意把「化時為科」擴至三科,意味牽涉更多非語文科教師,他們的英語教學能力能否勝任?這些均須從長計議,否則隨時挑起教育界的矛盾。
無論中學教學語言如何「再微調」,關鍵是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及學校支援,三者如何平衡,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才是關鍵,教育局如何平衡不同意見,值得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