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教學語言「再微調」 英文班門檻掀熱議(程尚達) ...
發新帖
查看: 1110|回覆: 1
go

教學語言「再微調」 英文班門檻掀熱議(程尚達)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28
1#
發表於 19-3-12 14: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教育局日前證實,正就二〇二二\二三學年進入第三周期的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展開全面的政策研究,意味沿用近十年的政策將會「再微調」,引起中學界的高度關注。程尚達將會一連兩天探討教學語言,今日先談坊間最為關切的開設英文班門檻,近年雖適齡中一生逐步回升,但始終不復「微調」政策推行之初,取錄達標學生不足成為傳統名校的夢魘,但聽聞當局不太認同「學生能力」指標大幅更動。

  現時中學決定全開英文班,是學校須在六年一次的檢視周期開展前,連續兩年獲派屬全港「前列四成」中一生,達每班派位人數八成半,便可全權決定該班別的教學語言安排。以一九\二〇學年全港中學每班派三十一人計算,即每取錄二十六名達標學生,始符合資格。今次研究的焦點之一,正是這項「學生能力」的硬指標有否適度調整的空間,包括把每班取錄達標學生比例由八成半,下調至中學界倡議的七成;「前列四成」應否擴至「前列五成」等。

  按照現行安排,二〇及二一學年將是決定第三周期「微調」的影相年,放寬英文班門檻,無疑有利學校更容易開設或維持英文班,與中學界爭取多年的「易上難落」不謀而合。以往機制過分側重「學生能力」為首要考量,只要學校取錄達標學生稍為不足,便會出現「落車」危機。以往有傳統英中名校,即使有附屬小學仍面對生源流失,究其原因,離不開達標學生人數隨着適齡生下跌,同時面對直資中學的競爭,只能申請轉制直資,以維持教學語言的自主權。

  然而,聽聞當局對放寬英文班門檻,取態相當審慎,一方面現行「前列四成」及「八成半」門檻已留有「水位」,放寬意味學習差異拉大;就算放寬,總有學校會達不到門檻而受影響;學生能力本身是最易量化的指標,但只反映「影相年」的學生能力,與每屆學生實際能力存在差距,這問題在沿用〇八及〇九學年學生能力作指標的第二周期尤為明顯,但「影相」過於頻繁,卻對學校造成不必要壓力。

  總之,只看「學生能力」並不靠譜,但完全不看亦不可行;當局只能多手準備,在探討「學生能力」應否調整之餘,放眼於其他因素,到底如何影響中學的教學語言,明天再談。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28
2#
發表於 19-3-12 14:34 |只看該作者
「微調」教學語言 師資配套宜更看重(程尚達)

  程尚達昨在本欄提過,中學教學語言「微調」在二一\二二學年展開第三周期,教育局研究着眼於「學生能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事實上,現行「微調」政策亦講求「教師能力」及「支援措施」,重新強調兩者的重要性,既決定了開設英文班的中學會否「落車」,亦影響中文班「化時為科」。

  現行「微調」政策要求學校以英語授課有三項先決條件,除了學生能力外,亦要求教師須具備以英語授課的能力,學校亦須有足夠支援策略及措施。然而實際操作上,「學生能力」是學校開設英文班的首要條件,即使具備師資與支援,只要收生未達門檻亦要「落車」。在「微調」第二周期,當局雖變相凍結英文班數目,讓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得以穩定,同時亦使當局思考,現時完全視乎學生能力作為開設英文班的考慮因素,實際未必合理。

  假設全開英文班的學校因達標學生不足,要「落車」開設一班中文班,不僅打亂學校的師資規劃,對學生亦甚為不利,初中階段他們面對負面標籤,到高中階段,學校可選用英語授課,要求學生以英語報考文憑試,但經歷初中三年的母語教學,要求他們「轉台」的難度可想而知,亦不利他們準備大學階段的英語能力。同時,雖然中文班可利用「化時為科」,把兩科非語文科目改以英語授課,但普遍中學多用於數學及綜合科學科,對學生日常溝通與表達,實際作用不大;對於高中選修人文科目的學生,以英語學數理的意義,可說更為有限。

  諸如教學策略、學生動機、如何配合學生銜接高中課程等,均是當局須考慮的因素,但接收的達標學生稍有不足,學校仍因師資與支援等自身因素而毋須「落車」,易招來「優待」傳統名校的質疑,亦意味學習差異與母語教學被忽略。即使當局有意把「化時為科」擴至三科,意味牽涉更多非語文科教師,他們的英語教學能力能否勝任?這些均須從長計議,否則隨時挑起教育界的矛盾。

  無論中學教學語言如何「再微調」,關鍵是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及學校支援,三者如何平衡,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才是關鍵,教育局如何平衡不同意見,值得拭目以待。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