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嶺大內地新生佔非本地生八成半 八大最高 八大佔比降7百 ...
發新帖
查看: 4236|回覆: 9
go

嶺大內地新生佔非本地生八成半 八大最高 八大佔比降7百分..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0
1#
發表於 18-11-5 14: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嶺南大學今學年(2018/19學年)有67名非本地生修讀一年級學士課程,當中有57人為內地生,佔約85%。圖為嶺大今年8月舉行的開學禮,圖中為非本地本科生及交流生。(嶺大網頁圖片)



現時在浸大就讀全日制學士課程的非本地生中,有約88%為內地生,比例為八大中第二高。浸大稱正加強在海外的收生宣傳工作。圖為浸大早前舉行「國際節」,節目包括學生表演及繽紛跑等。(浸大提供圖片)


【明報專訊】審計署報告曾指大學學生國際化不平衡,內地生佔大多數,建議大學招收更多不同國籍的學生。本報取得八大今學年收生數字,比較近5年的非本地生人數,結果顯示八大近5年的非本地生人數大多上升,內地生比例持續下降,但仍佔非本地生中較大比例。今年入讀八大的一年級資助學士課程的非本地生中,約51%為內地生;當中以嶺南大學所佔比例最高,佔該校非本地生中約85%。香港大學今年取錄的內地生人數則最多,有約390名。


據8間大學提供的數字或比例(當中有大學只提供約數),經計算後,八大今年取錄的一年級資助學士課程非本地生總人數約為3320,當中有近1700名為內地生,數量與上學年相若,比例佔約51%;與去年比較,比例下跌約7個百分點。港大今學年共取錄約390名內地生就讀第一年學士課程,人數為全港最多;其次是中文大學,有約300名。


港大390名內地新生  全港最多


如按比例計算,嶺南大學今年共有67名非本地生就讀第一年學士課程,當中57名為內地生,即佔85%,比例屬八大中最高。其次是教育大學,今年共有106名非本地生就讀第一年學士課程,當中有90名為內地生,亦佔近85%。非本地兼非內地生就讀第一年學士課程比例最高的是科技大學,約佔六成。


理大跌22.7百分點最多


不過,就讀八大第一年學士課程的內地生所佔比例大多持續下跌。由2014/15學年開始計算,跌幅由約2.7至22.7個百分點不等。當中以理工大學跌幅最大,相關內地生比例下跌約22.7個百分點;其次是中大,下跌約21.9個百分點。嶺南大學的下跌幅度則最小,只下跌約2.7個百分點。


大學常稱要達至國際化,八大的非本地生(包括內地生)人數一直上升,內地生所佔比例確有下跌。如按全校就讀全日制資助學士課程人數計算,現有約7000名內地生就讀八大,佔相關非本地生人數約57%。現時港大的內地生總數最多,共有約1522人,佔非本地生總人數約53.5%。按比例計算,以教大的內地生所佔比例最高,全校相關非本地生中,有約91.5%為內地生。


嶺大:擇優而錄


被問為何內地生所佔比例較高,嶺大表示以「擇優而錄」評核入學申請,每年學生的國籍比例有所不同;教大則解釋,由於教大主要提供教育學士課程,而在本港修讀相關課程所取得的專業資格不一定獲其他地區認可,故較少海外學生選擇修讀。至於如何推動「國際化」,嶺大指加強對「一帶一路」部分國家的招生工作;而教大則表示其「國際與大中華事務委員會」編訂策略延攬海外學生;浸大亦指在各國領事館的協助下,向當地中學及社區學院推介浸大課程。


大學的內地生仍佔非本地生大多數,教協會長馮偉華指因地緣關係,實屬「無可厚非」,不過他指相關大學應考慮國際化問題,推出措施積極招攬海外學生。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0
2#
發表於 18-11-5 14:42 |只看該作者
浸大內地生:失意高考遇港校宣傳

【明報專訊】八大部分學士課程的內地生佔非本地生比例仍然偏高,其中有大學更佔逾九成。現時在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就讀2年級、來自內地吉林省的李同學表示,因在內地的高考成績未能升上心儀大學,故報考香港的大學一試。


內地的頂尖大學分為「985院校」及「211院校」,當中以985院校更為優秀,全國有約39間院校包括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為985院校。


感港生自視過高


李同學說原想考上屬985院校的華中科技大學,不過高考成績未如理想,要考上心儀大學「有點勉強」。她說讀高中時,香港有不同大學曾到其學校宣傳,其中包括浸會大學;她以高考成績報讀數間本地大學,最終獲浸大取錄。


「知名度高  自然多海外生」


浸大現時共有約767名內地生就讀全日制學士課程,佔非本地生人數88%,為八大中第二高;最高是教育大學。


李同學來港2年,她說無論生活及讀書上均能適應,亦能跟上英文進度。被問如何看待評價本地大學非本地生中,內地生佔大多數,李不諱言,「如(相關)大學的知名度較高,自然有多點海外生報讀」。她又表示有感香港大學生有時「自視過高」,指內地在許多方面如科技發展已超過香港,認為本地生應謙虛學習。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0
3#
發表於 18-11-5 14:45 |只看該作者
3自資校超收內地生 珠海:本地生較預期少


【明報專訊】內地生除可入讀八大,亦可選讀7間自資院校的學士,或任何自資院校的副學位課程。教育局規定,自資院校收內地生(副學位和學士)不可多於上一學年總學生人數10%。不過在2017/18學年,3校內地生比例超上限,包括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20.1%)、珠海學院(15.8%)和明愛專上學院(10.8%)。局方指出,已要求相關院校在收生時更加謹慎。


不應超上學年總人數一成


據教育局提供院校2017/18學生數字(見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珠海學院和明愛專上學院收內地生比例高於10%,超出教育局規定內地、澳門以及台灣學生人數不應多於上一學年總學生人數10%的指引。


珠海學院解釋,學院2017/18內地生的人數稍微超出指引,是因為本地生的人數比預期低,會加強監察。明愛專上學院指出,已知會教育局校方過去對指引曾存有誤解,現已完全修正內地學生比例,又稱明愛專上學院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在2018/19學年的內地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4.5%及10%,符合教育局規定。


教局:已要求院校按指引


教育局稱,小量院校的內地生比例超出指引,主要是因為該校整體學生數目下降及已取錄的內地學生仍需繼續學業,已要求相關院校將來招生時更加謹慎,以符合指引。


現行政策下,所有自資院校都可取錄內地生入讀副學位課程;但自資院校收內地生讀學士,須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目前7校獲准,其中恒生管理學院(已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東華學院是2018/19學年新增院校。本報向兩校查詢,恒大今年取錄了20名內地生;東華至截稿前沒有回覆。


港專:應取消指引  善用資源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在諮詢文件提出,料中學畢業生於2022/23學年之前持續下跌,指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相毗鄰,建議政府可考慮放寬收生限制,以便院校從大灣區招收非本地學生。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校長陳卓禧認為,自資院校收內地、澳門、台灣生不可高於全校學生一成上限的指引,比公立大學限收最多兩成非本地生的要求更高。陳卓禧認為,適齡學生人數下降,應取消與現有學生比例掛鈎的指引,他認為政府應容許自資院校利用剩餘學額,取錄非本地生,善用學校現有資源。





Rank: 5Rank: 5


4556
4#
發表於 18-11-5 15:37 |只看該作者
So....預咗啦....

Rank: 6Rank: 6


8834
5#
發表於 18-11-5 18:2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嶺大又擇優而錄?似乎回歸後,不少中文詞語都有重新定義,我已經分唔到邊個係褒詞邊個係貶詞。

好彩,香港一國兩制,否則大陸生唔當international students,香港既大學排名有排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0
6#
發表於 18-11-12 16:22 |只看該作者
內地優秀學生 有利香港發展(黃玉山)

【明報文章】最近《明報》有一篇教育新聞,內容說非本地生中的大部分學位都被內地生「佔用」,個別院校更佔非本地生八成多,認為收太多內地學生,妨礙了香港院校的國際化。報道又指,內地生「佔用」了香港的教育資源。


錄非本地生措施正確 符院校需要


這些看法其實並不正確,可惜香港院校的負責人亦少有理直氣壯站出來說明真相,不幸造成了誤解,希望藉此文章作幾點解釋。香港目前取錄非本地生的措施是正確的,亦符合香港院校發展的方向和需要。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大學發展需具備什麼條件,也就是香港院校要成為世界級優秀的大學要有什麼條件。第一當然是要有良好師資,其次是先進設備,第三是優質學生。其中,設備和師資大致都可以用資金「買回來」;但學生不能「買」,只能吸引過來。吸引愈多優秀學生,院校的發展才會愈成功。縱觀世界各地,著名院校如美國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或哈佛大學,其絕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波士頓城以外,而是來自全美國以至全世界的優秀學生;北京的北京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亦不是只招收自己城市的學生,而是面向全國,甚至錄取其他國家的學生。


由此可見,要成為世界級大學,院校的生源(學生來源)必須要大。若不將生源擴大,就難有優質、豐富的生源令香港院校成為世界級大學。香港作為華南地區的重要都市,我們錄取香港附近的學生,包括來自廣東、上海、北京、湖北等地學生,實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二,優質的內地生來港完成學業後,有些會返回內地或到外國繼續發展,部分則會留在香港,並成為香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有良好教育背景、優秀的人才素質,這對香港長遠發展很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很多的研究生課程,特別是理工科,都招收很多內地生,因為修讀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並不多(當然今後我們要創造更多條件及誘因,鼓勵本地青年修讀研究課程)。


我們常說香港的高等教育辦得好、在大學排行榜名列前茅,為何會有此成績?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院校的學術研究做得好,這除了是教授學問卓越、研究水平高之外,香港的研究生亦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沒有數以千計的優質研究生在實驗室裏日夜奮戰,我們便無法取得如此卓越的研究成果,亦無法發表這麼多優質的國際期刊學術論文,香港院校的國際排名也就不可能這麼高。我們的大學排名位於世界前列,其實內地研究生付出重要的貢獻,功不可沒。


再者,香港將來要進一步發展創新科技及相關科技工業,這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修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內地生,畢業後留在香港,亦會加入我們發展創科的行列,成為我們致力形成國際級科創中心及香港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重要支柱。由此看來,香港院校招收內地的優秀學生的措施是非常正確的。


內地生自己付費  非佔用港資源


至於內地生「佔用」香港教育資源一說,其實也是不全面。現時八大院校錄取的內地本科生,其學費是本地生的逾兩倍,達十三四萬元一年,可見他們亦付出了自己的費用,而非「佔用」香港資源。談到這裏,或許會有人以八大院校每個學位成本需20多萬元計的論據提出質疑。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內地培育一個優秀的年輕人,內地社會及家庭也要付出成本。由他們幼年的教育,至培養到可以被香港院校擇優錄取的水平,若真的要「計數」,院校及香港社會也非虧蝕。這亦是世界各國院校積極提供獎學金,吸引外來優秀學生入讀的原因。


再論香港院校的國際化。大家都認為香港院校要追求國際化,但國際化指的是什麼,大家要搞清楚。從院校發展角度而言,國際化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外國先進的知識、經驗和體制;從學生而言,則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使他們可以學習到外國先進的知識、欣賞和體會外國先進的文化,讓學生更有長進。這才是國際化最大的目的。


至於香港院校是否需要再進一步國際化,這個問題也值得思考。現時香港院校的體制和運作其實都很國際化,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大學。香港院校所採用的教科書、學習資源,絕大部分都是外國的;大部分院校都採取英語教學;工作語言也是英語;院校裏的學者、研究生所發表的學術論文,都是在外國發表;香港院校的教授絕大部分在外國受教育,有外國學位,甚至有在外國教學的經驗;院校的行政系統、學術管理系統,甚至人事管理系統,都是採用外國的。所以,香港其實已引進了外國很多東西,甚至可以說比美國、英國的院校更為國際化。


香港院校稍嫌不夠「中國化」


事實上,若細看美國和英國的院校,美國的是美國化,英國的是英國化,而香港院校則集世界的大成。因此,香港院校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很高,甚至「太高」了。與其說香港院校欠缺國際化,倒不如說香港院校欠缺了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足夠的培養和認識,「中國化」稍嫌不足。院校應意識到除了讓學生擴闊國際視野之外,也要讓他們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及各方面的知識底蘊。如果這樣去理解國際化,我們就不會拘泥於收多少外國學生才算是「國際化」。用招收外國籍學生的數目來標誌「國際化」的程度,其實是錯誤的。


多收外國學生,絕對值得鼓勵,但不是「計人頭」;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多作交流、溝通、來往,互相合作,大家多點思想的碰撞。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非本地生各自形成自己的圈子,有內地的、韓國的、南亞的,這樣絕對不是國際化,最多只能算是「聯合國化」。



說到底,香港院校多錄取一些優秀的內地學生來港就學,這個做法是正確的。既有利於香港社會的長遠發展,亦有利本地學生的成長,使他們能夠有優秀的朋輩,能有「談笑有鴻儒」的氛圍。我希望高等教育界要理直氣壯去說清楚這個議題,而不是以有點「歉疚」的語調,閃縮地為這個議題辯護。




作者是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黃玉山]



Rank: 6Rank: 6


8834
7#
發表於 18-11-12 18:35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8-11-12 16:22
內地優秀學生 有利香港發展(黃玉山)

【明報文章】最近《明報》有一篇教育新聞,內容說非本地生中的大部 ...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12 19:12 編輯

呢啲說話, 留返去街市呃無知婦孺啦。

第一、內地生讀香港學位課程,佔用的豈是三倍四倍學費可補償? 宿舍呢?學校教學設施呢?等等。詳情睇下政府帳目委員會67號報告書寫乜。

第二、內地生真係全部自己付款?研究生呢?過去十年,香港補貼了200幾億比大陸來港研究生,審計報告講嘅!有幾多大陸生最後唔係去左英美或返去大陸?有幾多所謂人才留港?200幾億除開,每個留港人才要花幾多錢?

第三、香港本地學生高等教育都未搞好, 竟然自比麻省理工哈佛? 仲話香港院校唔夠中國化?校長佢咪笑大我個口啦,搞好你間公開大學啦。

Rank: 5Rank: 5


1774
8#
發表於 18-11-14 12:47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唉,香港D大學開始大陸化已經唔係近排嘅事

Rank: 6Rank: 6


6508
9#
發表於 18-11-14 13:43 |只看該作者
看報導,好似講到大學﹑陸生,各校上下其手似的。
嘗試用另一方面看看,
其實不只香港,全世界出名,甚至不出名的院校,都遇到愈來愈多陸生申請。
返過大陸,不難發現大陸升學機構開得勁多,陸生往往都有意鑽營升學之道,於是討論升香港的大學﹑研究院心得講座,經常都可以在大陸找到,甚至代筆請槍手考雅思﹑寫論文都屢見不鮮。
香港,院校不會主動做考研考本科講座或心得分享,學生除非本身成績很好,否則都不易刻意鑽營。
在陸生的心態,大陸高考﹑考研,每年幾百萬,要上位,確實要出外讀。這情況,香港都差不多,八大學位當然不及考生那麼多,難免都有學子出外讀書。一樣心態。
再看,那些升學機構,經常與院校聯繫勾結,形成院校卻有大量收生保證課程開得成。
所以,香港的院校說「擇優取錄」,好明顯是避免回應與升學機構的勾結及境外考生刻意鑽營的問題。
本土人士往往會提議限制取錄陸生,其實院校往往會不同意,因為生源一斷,就會斷院校財路,連升學機構財路都會中斷。
所以,香港應該反思那些學額,根本有無需要開那麼多才是問題。

Rank: 6Rank: 6


8834
10#
發表於 18-11-14 19:34 |只看該作者
nillnill 發表於 18-11-14 13:43
看報導,好似講到大學﹑陸生,各校上下其手似的。
嘗試用另一方面看看,
其實不只香港,全世界出名,甚至不 ...

本帖最後由 JustAParent 於 18-11-14 19:49 編輯

首先,英美高等教育已經產業化多年,佢地唔介意,反而歡迎海外學生。香港自己睇吓有冇本錢有冇足夠空閒產業化高等教育。

海外留學既,有尖子亦有讀書唔叻嘅人,要分開睇。你去英國G5睇吓,那裡好多大陸學生英文好得非常, 數理叻過鬼仔港人多多聲。國際性嘅學校,向全球開放, 呢啲名副其實擇優而錄,爭輸學位,願賭服輸。

反而讀差一些學校那班,你要諗下佢背後嘅目的。 大陸人去英美排行幾百嘅學校, 好多時真係為咗浸下鹹水學下英文, 英美一門生意,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冇問題。但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喺香港, 你要諗吓個大陸學生點解肯咁蝕底, 比咁貴學費都肯?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