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18
- 國民生產力
- 3601
- 附加生產力
- 4600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94
- 主題
- 12603
- 精華
- 0
- 積分
- 77402
- UID
- 168291
   
|

畢馬威香港新經濟行業和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左)認為,香港的創業氛圍仍處起步階段,未有很多成功的創業家分享經驗,社會亦較保守,不敢冒險,建議港人要從小培育創業精神,以保持競爭力。圖右為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周駱美琪。
【明報專訊】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和畢馬威中國合作的調查發現,香港科技創新發展在多方面出現障礙,包括資金、資源及社會氛圍等,而本地創業者及大學生只視香港為創業地點的第三選擇,排名較前的是大灣區及新加坡。畢馬威香港認為港人新思維不足、有怕失敗心態,令機構投資者卻步。
是項調查於今年3至5月訪問約300名參與上述基金實習生計劃的本地大學生及100名本地創業者。結果顯示,只有28%受訪者稱創業會獲家人支持,反映社會期望有礙創業發展,亦令香港年輕人傾向選擇收入較穩定的工作。
僅15%創業者利用研發支援
另外,調查指出,受訪創業者對前景不抱太大期望,48%人認為兩年後營業額不會超過1000萬元,因而缺乏吸引機構投資者投資的因素,亦解釋了為何個人積蓄(82%)和家庭積蓄(54%)為創業資本的主要來源。調查又指出,雖然香港擁有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及愈來愈多的共享工作空間和培育計劃,但只有15%受訪創業者有利用當中的研發支援,另只有10%曾尋求創業指導。
在創業地點方面,受訪者首選大灣區及新加坡,香港排第三。調查亦指出,只有31%受訪創業者認為香港的初創企業能有效地與大灣區企業合作,反映兩地聯繫未夠緊密,香港未有充分發揮其作為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窗口角色。
畢馬威倡小學起訓練創業家思維
畢馬威香港新經濟行業和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認為,港人創新思維不足和怕失敗的心態,導致社會趨向保守、抗拒創業,亦令機構投資者卻步。她建議由小學始引入創業家思維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