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海外留學 消委會: 海外教育諮詢服務中立性及透明度成疑 ...
發新帖
查看: 1392|回覆: 1
go

[其他] 消委會: 海外教育諮詢服務中立性及透明度成疑 [複製鏈接]

Rank: 12Rank: 12Rank: 12


60445
1#
發表於 18-6-27 18: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20-2-5 18:09 編輯

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news/press/20180627.html

香港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到海外升學,雖然市場上有大量資訊,但搜尋和申請程序繁複,家長和學生未必掌握箇中要訣,加上涉及龐大金錢投資,市場對度身訂造的留學諮詢服務需求殷切。然而消費者委員會今天(六月廿七日)公布的《學生有保障?細看海外教育諮詢服務》指出,本港不少以「顧問」自稱的升學諮詢服務商,實為海外教育機構的代理人,他們主要透過介紹學生入讀海外院校來收取報酬,因此提供給學生的升學意見或建基於商業利益,未必將學生的需要或利益置於首位,公正和獨立性存疑。報告又發現,行業的資訊透明度不足、服務商的專業知識和服務質素良莠不齊。同時,由於服務標榜為「免費」諮詢,消費者與服務商之間亦無合約約束,一旦發生爭拗或服務質素有問題,往往投訴無門,難以申索賠償。

消委會強調,海外教育諮詢服務的質素,不但影響莘莘學子的前途,同時對香港是否持續擁有高質素人力資源舉足輕重,敦促行業提升資訊透明度,並強化行業守則和顧問資歷認證、引入服務合約和申訴渠道,以保障學生和家長的消費權益。

研究目的及方法

是次研究歷時9個月,消委會人員除多次到教育博覽展實地瞭解、向服務商發問卷調查(29個商戶回覆)、展開消費者意見調查(61個有效回覆),又舉行4場聚焦小組討論(2場學生,1場家長及1場神秘顧客),並以神秘顧客的方式,成功造訪服務商達39次。調查及研究工作環環相扣,再配合用家(學生/家長)和神秘顧客的親身經歷和個案,剖析目前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市場的現況和流弊;此外,消委會亦參照全球7個司法管轄區的海外升學顧問規管措施,提出一系列務實可行的改善方案。

調查結果

海外升學對學生及家長來說是重要的決定亦支出不菲。如果要自行決定留學院校及科目,先要搜尋大量的資訊,加上各院校位處不同國家或地區,難以逐一視察,不少學生及家長都需要依賴服務商提供的意見,以及協助處理繁瑣的申請程序。而事實上,調查過程中不少消費者對服務商的評價正面,認為其服務恰如其份。然而是次研究結果亦清楚顯示行業服務質素參差,有需要改善。研究的結論扼要如下。

中立性存疑

現時不少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商都標榜為「顧問」,然而根據商戶的問卷調查,86%承認(29個中佔25個)其實是代表海外教育機構在港招生的「中介」。結果跟消費者的經驗不一樣,在39次神秘顧客造訪中,並沒有諮詢服務商主動及明確地披露與推荐海外院校之間的商業關係,雖然經詢問後,服務商會承認其「中介」的身分,但做法或有隱瞞之嫌,業界有必要改進。

根據了解,「中介」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收生後海外院校給予的佣金,一般為學生首年學費的10-15%,利潤可觀。其角色有別於主要向家長/學生提供個人化諮詢服務所收取的顧問費用。故此,這些標榜為「顧問」公司的建議,會否傾向提供報酬,甚或給予較多回報的海外院校,值得消費者深思。

例如在聚焦小組的訪問中,有學生計劃進修法國廚藝課程,因未能如承諾中取得學生簽證;相關服務商竟建議學生先修讀由該機構在美國主辦的兩年語言課程,令人質疑服務商的建議是向利潤傾斜,並非從學生的意願和福祉出發。

消委會報告指出,海外升學諮詢機構的角色不清晰,究竟服務商是作為學生的「顧問」,還是院校的「中介」,他們會否收取報酬和多寡,與其中立性環環相扣,若消費者聽取了「免費」諮詢的建議,忽略他們與海外院校的商業關係,根本無從通盤分析,權衡利弊,容易作出不妥當的決定。

資訊透明度不足

是次報告發現,由於服務商在收費及服務條款上,都存在資訊透明度不足的問題,或令家長/學生在選取報讀外院校過程中處於資訊不平衡的不利位置,欠缺保障。在神秘顧客造訪中,所有服務商都不會開宗明義說明收費,除非消費者直接詢問,否則都不會披露收取報酬的方式,更遑論其具體金額。

神秘顧客調查亦發現,只有1個服務商有提供申請表格讓消費者填寫、有32個不會解釋諮詢服務的條款細則,而所有服務商都不會展示收費表。 在一次神秘顧客造訪中,調查人員以內地學生身份諮詢協助其申請海外院校服務,顧問最初在面對面諮詢時表示收費為1.2萬,但其後提高至2萬,並解釋1.2萬只是熟客轉介的價格。

消委會表示,若服務商既未能提供清晰的價目表,而且服務收費又會因應不同類型的客戶而浮動,就有可能被視為價格歧視,損害消費者權益,做法不公平。

服務質素參差

研究亦顯示,服務商給予消費者的資料不足,可靠度亦成疑。例如在39次神秘顧客造訪中,有13人獲服務商承諾,只要達到公開考試要求,便可成功入讀心儀院校;成績未達門檻的學生,可先入讀預備班或文憑課程等,但只有少數能擔保完成這些課程後,假設成績達標可入讀心儀院校。亦有參與者發現,服務商未能就學生心儀學校的排名、交通、學校設施,以及住宿安排提供資料,要自行尋求答案。

另外,大部分服務商在查詢過程中未能提供一些重要的資訊,例如國際學生的實習機會(例如醫藥)、將海外專業資格轉換成本地認可資格所需的步驟、資歷認證、海外畢業後在當地工作的可能性等,以及建議就讀地方是否安全。其中,有1名到美國升學的學生,未獲服務商告知大學宿舍遠離市區,當事人抵達後才發現該社區位置偏遠,並經常發生持械行劫和槍擊事件。

不少服務商的銷售手法都存有種種問題,如綑綁式銷售、推銷附屬業務、專業知識不足等。一名報讀日本大學學位課程的學生,在獲得大學取錄之後,被要求報讀由該服務商開辦的日語課程,否則會取消資格;亦有報讀美國課程的學生,在諮詢過程中被服務商不斷游說同時辦理投資移民計劃。

此外,部分服務商的銷售更有誤導之嫌,有學生被告之要報讀心儀課程前,必先修基礎課程,但在入讀第二年才發現,所謂的基礎課程並非必修課程。

欠缺申訴機制

如有爭議,所有服務商都未有設立申訴機制,而且基於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涉及收費,也沒有合約關係,一旦出現爭拗,難以引用「合約法」跟進,訴諸法律。

即使其他法律途徑,例如引用「侵權法」或《商品說明條例》作申訴,除須投入大量時間,前者所涉費用更是難以估算,做法對消費者而言並不務實可行。簡單來說,消費者在面對升學抉擇,作出如此重要的「消費」決定時,其保障實有不足之處。

建議

消委會參考了7個司法管轄區(包括澳洲、加拿大、美國、中國大陸、新西蘭、台灣及英國)的做法,以法例規管此行業的地區,當地不論是專上教育機構和在當地學生的數量較多,香港市場的規模無可比擬;加上立法需時,故認為現階段以立法規管此行業並非最具效益的方法,消委會建議參考新西蘭、中國大陸、台灣及英國等地的做法,以行業自律的方式,從速改善服務質素及提升透明度,讓業界長遠發展的同時,消費者保障能得以加強。

消委會給予業界的建議包括

1. 服務商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合約,清楚列明服務條款、收費等,以確保雙方均了解其權責;

2. 為公眾提供顧問名單,由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核實個別會員的資歷;

3. 協會亦應建立一套有效的申訴機制,處理消費者及顧問之間未能和解的投訴。

現時「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已有既定守則供業界遵守,但消委會指出,守則應加入以下的範疇,才可達至提升業界質素及保障消費者的目標:

1. 更新操守標準及良好行業營商手法以跟隨國際市場的標準及趨勢;

2. 擴大至須遵守保障消費者的相關法例,例如商品說明條例、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等;

3. 規定升學顧問須披露其海外教育機構代理的身份和相關報酬的資料,並向消費者展示清晰的收費表;

4. 統一升學顧問可展示的資歷及展示方式,並提供便捷的方法讓消費者查閱資歷的真偽;

5. 定期為會員舉行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

消委會給予政府的建議包括

有意到海外升學的港人,當中不少須要透過這類服務商提供的建議作升學決定,但業內的服務質素參差,或損害消費權益。政府有必要積極監察行業操守和提供指引;如何協助消費者作出選擇亦是另一重要課題。以下是給予政府的建議:

1. 當局可考慮增加撥款資助現有計劃,協助消費者作出選擇。例如民政事務局的「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及教育局的「生涯規劃津貼計劃」,以增強中學職業導向導師的能力和資源,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期望及興趣,正確選擇合適的升學路向;

2. 政府可考慮出版相關網上消費指南,涵蓋不同海外教育機構在香港的學歷資格轉換及認受性等資料,讓學生及家長有更多可靠的資訊作參考之用;

3. 消委會認為,只靠業界自行籌集資金推行各項建議,進度必定緩慢,故提倡由政府接助,例如提供一筆過的種子基金,或協助業界申請其他資助,以加快落實以上措施。

4. 政府亦須與業界合作,訂立相關宣傳內容指引,讓消費者能獲取準確無誤的資訊。

海外升學費用動輒可達百萬元,如果錯選院校及主修科目,不但浪費金錢,影響未來發展,長遠甚至會削弱香港的人力資源質素和競爭力。有見及此,消委會促請政府與持份者攜手合作,提升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市場的透明度和專業水平,共同守護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權益和未來。
   2    0    0    0

Rank: 12Rank: 12Rank: 12


60445
2#
發表於 18-6-28 08:3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小時了了 的帖子

海外升學顧問實為中介 硬銷課程賺回佣, 學生想讀廚 被游說學語言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103742/海外升學顧問實為中介%20硬銷課程賺回佣

DSE放榜在即,學生規劃升學路要留神。消委會研究發現,86%海外教育諮詢機構以「顧問」為名,實質為收取海外院校佣金的中介,中立性存疑;有個案的顧問疑為賺取佣金,硬銷希望往法國讀廚的學生,改去美國讀語言;又有個案是無向女同學披露美國某大學校區內常發生搶劫及槍擊案。而絕大部分的諮詢機構資訊及收費透明度不足。

消委會去年7月起,通過行業調查、神秘顧客及消費者聚焦小組等方式,進行9個月研究。結果發現,29間回覆的海外升學顧問中,86%實為海外院校的中介;據悉他們可就每宗成功個案,收取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作佣金;當中收取的顧問費最高達18萬元。但神秘顧客造訪時,無一間顧問主動披露其中介身份,中立性存疑。

日院校取錄 顧問逼讀日文課
為賺佣硬銷的情況亦普遍,有個案欲赴法修讀廚藝課程失敗後,顧問竟游說改讀其主辦的美國2年制語言課程;更有顧問作誤導或綑綁式銷售,有學生獲日本院校取錄後,顧問要求先讀日文課程,否則取消資格。
顧問提供基礎資訊亦不足,有學生發現連學校排名、交通和設施資料亦欠奉;有女學生赴美讀學士課程後,才發現宿舍遠離市區,治安不佳,常有械劫和槍擊案發生,但顧問事前無披露。另有兼辦移民服務的顧問,游說調查人員美國發展前景佳,不如花50萬美元投資一併移民。

諮詢免費無合約 出事難追討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笑言︰「不論學生要求甚麼,顧問來來去去只建議2、3個課程,或因相關課程佣金回報較高。」在39次神秘顧客突擊中,無服務商出示收費表。有調查人員以內地生身份查詢時,顧問初時表示諮詢費為1.2萬元,後反口稱僅熟客才如此便宜,要求加碼至2萬元。

消委會指,因諮詢服務多免費且無合約,循法律追討難度較高,消費者亦關心怎樣補救多於賠償,如安排轉校等。會方建議服務商先以行業自律方式,改善透明度,港府亦可透過種子基金促成其事,及出版海外升學指南等供參考。

「放蛇」家長搵學校被力銷投資400萬移民 倡檢討守則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03893/消委會-放蛇-家長搵學校被力銷投資400萬移民-倡檢討守則
消委會今日(27日)公布升學顧問調查報告。結果指業界更良莠不齊,有人搵錢至上,在其中一次「放蛇」中,顧問除了提供升學建議外,還提議家長申請升學國家的投資移民計劃,遊說投資50萬美元(392萬港元)到該計劃。

報告又指多個例子顯示部分服務商的專業知識不足,其中有接受服務的個案指,宿舍及社區一帶有安全問題,其顧問從沒有向學生或其家長披露。

消委會鼓勵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檢討其守則,以確定守則內容跟隨國際市場的標準及趨勢;並推行顧問會員質素保證機制,以提升個別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商的專業知識。
消委會進行了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市場研究,採用了多種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就本地中學生進行消費者意見調查、向服務商進行行業調查、與主要持份者進行訪談,以及以神秘顧客方式了解服務商的運作模式、收費結構及推銷手法。

不滿本地教育制度成為留學主因之一
該會進行的消費者意見調查結果顯示,擬到海外升學學生主要來自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最常見理由是為提高英語水平和學習獨立,其次為對本地教育制度不滿、希望獲得更廣泛的學習機會、香港以外的學習氣氛較好、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學習被視為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最受歡迎的留學地點,首選是英國、其次依次為澳洲、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地區,例如中國大陸、紐西蘭及台灣。

顧問不明確披露與推薦海外學校關係
消委會以「神秘顧客」形式,到個別被抽選顧問的辦公地點進行實地視察,與服務商在行業普查中所述不同,顧問並不會明確披露與他們推薦海外教育機構的關係,在某幾宗個案中,顧問因為商業利益,着眼於合作海外教育機構提供的回報多於學生和家長的意願,這與他們為學生尋求合適學校以維持其商譽的聲稱並不相符。

更甚者在其中一次視察中,顧問除了提供升學建議外,還提議扮演神秘顧客的「家長」申請升學國家的投資移民計劃。該顧問不斷吹噓投資移民計劃的好處,並遊說該「家長」投資50萬美元到該計劃。該會指,尚發現其他多項令人質疑服務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是否有足夠透明度問題。

學生投訴顧問無披露宿舍一帶有安全問題
該會又舉辦了多個「聚焦小組」,以收集不同消費者群的真實經驗及他們對海外教育顧問服務的評價,「本會發現消費者的經驗大致上與神秘顧客行動所見類同」。類似的硬銷、捆綁式銷售及劣質客戶服務的營商手法亦有發現,多個例子顯示部分服務商的專業知識不足,例如在海外院校排名、交通、校內設施及住宿安排方面;其中有個案指其宿舍及社區一帶有安全問題,其顧問從沒有向學生本人或其家長披露;另外一些學生參加者則提及他們遇上的不良跟進服務。

只有14%服務商願某種形式退款
消委會指出,由於教育諮詢服務商和學生或家長之間沒有正式的協議,和缺乏在出現消費糾紛時適當的申訴機制,消費者在尋求行使他們所認知的消費者權益時,會較其他市場的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
當服務商被問及如果一名學生投訴課程內容或附加服務與預期不符時,他們會如何處理,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提供幫助,但在回覆的29間公司中,只有4間提及可能會以某種形式退款,佔當中只有14%。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