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7-18
- 國民生產力
- 3583
- 附加生產力
- 45888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46
- 主題
- 12590
- 精華
- 0
- 積分
- 77217
- UID
- 168291
   
|
【明報專訊】通識科發展近日引起爭論,政策創新辦(即改組後的中央政策組)上月重新上載中策組2015年委託中大所做、有關「90後」公民價值及參與的研究結果,問卷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同意通識課程「牽涉太多政治」,但焦點小組討論反映,大部分學生認為通識科增加他們對政治議題的觸覺,惟對政治立場影響非常輕微(minimal),研究同時指出,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通識科令學生變得激進(radical)。
逾半同意通識科牽涉太多政治
研究題為《香港九十後的公民價值及參與研究》,有關結果於2016年2月交予中策組,去年3月在中策組網頁公開報告。通識科議題方面,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15年以問卷訪問2896名中五生,近五成半「非常同意」或「同意」通識課程牽涉太多政治,四成半「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見表)。
同時,逾八成學生認為通識課程涉獵太廣,不認同的不足兩成。近七成受訪學生稱喜歡通識科學習方式和課程內容,不喜歡的僅三成多。
研究同時安排6間中學共12組中五生作焦點小組討論,結果普遍認為通識科教師表現專業,沒將自身立場強加於學生,大部分學生認為通識科增加他們對社會議題的興趣和提高對政治爭議的敏感度,但對他們政治立場的影響非常輕微。
缺溝通致不滿政府 無關批判思考
研究認為,青年近年對政府的不滿並非源自坊間所指的缺乏向上流動力,或因通識科的「批判思考」所致,而是政府與青年缺乏有效溝通,強調政府應加強與青年聯繫,回應他們的關注。
研究強調,通識科充其量提高學生對社會和政治議題觸覺,無直接證據顯示令學生變激進,又指通識科沒令學生對社會和政治的建制,抱有更多負面批判,而是提高了他們循正常渠道參與政治的意欲。研究認為政府應確保通識科能健康發展,並向教師提供所需資源和培訓,促進更平衡、寬容和包容的公民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