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1
- 國民生產力
- 3548
- 附加生產力
- 4579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19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63
- UID
- 168291
   
|

家長宜趁早讓孩子接觸理財,並教導他們善用零用錢。
研究屢指從小派發零用錢可提高孩子的金錢意識,惟基層生活緊張而較難給予孩子零用錢。隨着勞動收入愈趨難以應付生活開支,基層兒童更應注重培養理財能力,增加資產收入。
本月12至18日起迎來國際理財周(Global Money Week),該節日由國際兒童及青少年金融教育聯盟(CYFI)發起,主要為了讓兒童接觸及理解儲蓄等基本理財概念。
緣何需要趁早讓幼兒接觸理財?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委託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小至2、3歲的兒童已具備基本金錢認知,且有關習慣如儲蓄等在7歲時已基本成形。
收入難應付開支 乏儲蓄誘因
本港兒童卻明顯缺乏理財意識。據本港家庭福利會「S-QUBE」計劃的最新調查,年輕人中約四分之一沒有儲蓄習慣,4成半因消費意慾而中途放棄。分析指,3成人每月只有少於200元零用錢,17%甚至完全沒有,反映家人包辦所有生活開支,從而剝奪其培養理財觀念的機會。
不少港童缺乏零用錢,當中不少可能來自基層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更甚者,有受訪者表示畢業後單是租屋一項已花費過半薪金,故年輕人或更傾向及時行樂而缺乏儲蓄誘因。
兒時擁錢罌 長大後或更富有
實際上,收入愈低的家庭更應注重孩子理財能力。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去年出席全球央行年會時表示,勞動收入佔GDP比重在過去30年來一直下降,反映單是努力安分地工作已不足以應付生活開支。今朝有酒今朝醉之心態絕不可取,因本港目前享有全球最長人均壽命,孩子絕不可缺乏長遠打算。
基層兒童及早學會理財,將來可能受益。Business Insider列出10大決定發達或貧困的生活習慣,其中一項便是儲蓄,據悉有73%的百萬富翁從小被教曉80/20定律(消費80%,儲蓄20%),貧困人士中則只有5%明白這個道理。此外,《消費者事務雜誌》強調從小擁有自己的「豬仔錢罌」的兒童,在成年後通常持有更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且能積累更多的財富。
家長以身作則、帶頭教導孩子善用零用錢其實最為關鍵。但一般家長或缺乏相關認知,抑或實在囊中羞澀,港府又可否提供協助?民間組織兒童發展配對基金(CDMF)撥款入受惠兒童的儲蓄戶口,政府或可考慮推出類似計劃鼓勵基層兒童儲蓄,並設立相關限定如只可在成年時取用。
本港各大銀行其實有提供兒童儲蓄戶口,開立費用可低至10元,且年利率相對可觀;截至去年已有5間學校注重培養學童理財能力,推出「4S」概念。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財政方面愈是緊張則更應注重理財,而不是因悲觀而難以提升生活質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