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一選校 浸大附屬王錦輝中小學 校長親述面試4大收生標準 ...
發新帖
查看: 9637|回覆: 1
go

浸大附屬王錦輝中小學 校長親述面試4大收生標準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7-7-28 13: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香港浸會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簡稱A-school),2018至2019年度的小一入學即將於8月11日截止報名,該校去年報名人數超過4,000人,校方預計今年報名人數相約甚至更多,入學面試內容有什麼?學校的收生標準又是如何?


面試主要分為兩輪


小學部林克忠校長表示,入學面試主要分成兩輪,所有報名者都會進入首輪面試。首輪面試中,是一個8至10位同學進行的小組形式,由不同的同事去負責,藉不同的遊戲及活動,讓小朋友表現真我、如何跟別人協作和溝通,和能否適應群體生活。



                                                                                                                                                                                                                                                     

A-school的學生精靈活潑。


學校會挑選若干同學進入第二輪面試,第二輪面試則分為兩個環節,會由校長、副校長、主任等人跟小朋友面談,根據第一輪面試的內容,根據小朋友的潛能發展和興趣,進行深入了解。


另一個環節則會和家長面談,互相交流及討論教育理念,希望尋找理念相同的家庭,學校相信教育學習,家長是很重要的其中一個夥伴。


被問到學校收生的標準是如何?對於小朋友又有什麼要求?林校長說:



來面試的小朋友都只是5歲,我們不能說他們不行,我們相信他們都有自己的興趣和長處。



他解釋,面試目的是希望可以物色到適合的同學到學校學習,小學一年班到初中,學校的教育模式不是「坐定定」,而是探究式學習,協作的課堂活動比較多。


四大收生標準


學校希望物色的學校符合是具備哪些品質?林校長表示主要有4個要求。第一,要有良好的品格,學校會有較多協作、群體的活動,因此學生要再良好的品格去尊重別人、有自信地表達自己,能夠跟別人溝通和合作。


第二則希望小朋友能夠真情流露,學校並不想五歲的小朋友上學時要不斷的背誦,而是要活出自己,展現純真一面。


第三個要求是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小朋友學習的動力,能夠驅使他們走得更遠。


最後是小朋友的語文能力,由於學校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科則以普通話教學,因此必需具備基本的語文能力。林校長強調,學校並不是擇優而教,而是有基本語文能力便可以。


哪些證書可以獲得加分?


坊間鼓吹要「贏在起跑線上」,不少4、5歲的小朋友已擁有厚厚的證書,目的是把申請入學的portfolio填得漂漂亮亮,林校長表明,Portfolio就算做得多厚,考取了許多的證書,把面試問題答案背誦得多熟悉,學校都只會參考而不作加分,面試時的表現才是他們主要的評分依據,而學校今年更限制Portfolio不能多於4頁。


林校長更分享,去年面試期間,小朋友在課室外排隊等候,他趨前與小朋友講早晨,但有小朋友見到他卻啓動應答模式,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他坦言這些小朋友是經過面試班過度操練,是會被扣分,



我跟他們『say hi』,他們立即很緊張的跟我自我介紹,但其實我只需要他們回應我一聲『good morning』或是『hi』。



此外,過往有學生提交的Portfolio,部分證書顯示該學生成績超越,如某個英文考試成績有5個盾,



我們在與個小朋友面試時,卻發現他連基本的問題都未必能夠對答,部分英文單字都未必認到,所以我們只會參考,不會加分。



資優生評估不獲加分


近年資優學生漸多,甚至有家長帶小朋友去進行資優生評估,增加獲學校錄取的機會,林校長認,資優測試並非要入學而設,而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設,因此他並不鼓勵家長為了提高入學競爭力,而特意去做資優測試,應該就小朋友的潛能、興趣去培養他們。



資優測試不是要證明小朋友特別叻,也不應該為了應付入學面試,而是應該要幫助小朋友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為面試而做資優測試反而會加重壓力。


   15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2#
發表於 17-7-28 13:5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7-7-28 13:56 編輯

浸大附屬王錦輝中小學 STEM獨立成科培養學生「兩文三能」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學(簡稱A-School),創校時間雖短,因具備中小學一條龍優勢,校本課程推行OLE(其他學習經歷)和PBL(問題導向學習)教學,致力培養學生「兩文三能」,深受家長歡迎成為人氣名校,去年報考人數更突破4,000人,足證其受歡迎程度。


問及學校有何吸引之處?去年接任小學部校長的資深教育人士林克忠表示,學校主張愉快學習,提供彈性及靈活的學習環境給學生,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涉獵,培養及滿足小朋友的求知欲望,找到自己的興趣,



我們不希望帶給學生壓迫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長處,希望帶給學生高成就和滿足感。




                                                                                                                                                                                                                                                     

林克忠校長指,學校致力培養兩文三能的學生。


林校長介紹,學校課程設計廣闊,除基本的8個科目外,還加入了「綜合科學」(Integrated Science)及獨立成科的STEM課程。



與其他小學不同的是,A-School的STEM課程不是純粹玩機械人的,而是具前瞻性,透過探索、學習及完善自己的設計,並以project形式完成。



配合STEM課程的還有資訊素養科,課程内容不是教應用程式,而是進行編程教育,並配合OLE學習,學生過往都在資訊科技比賽中屢獲殊榮。林校長透露,學校下學年更會將STEM課程與資訊素養科結合成「STEAM Plus C」,加強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



                                                                                                                                                                                                                                                     

學生以生動形式匯報作品。


校本課程上,學校主要推行OLE(其他學習經歷)和PBL(問題導向學習),其中OLE是將多元智能發展課程納入常規課堂,包括英文話劇、中文創意寫作、摺紙、跳繩和攀石、程式寫作等,幫助同學找到自己的興趣,建立內驅力去學習。


PBL則會在每年6月份考試結束後,進行為期三星期的學科探究活動,不同年級的學生會按不同主題,進行自由探究活動,在研究活動後,最後他們會以不同方式進行匯報,如話劇、展覽等等。


課程靈活彈性 按學生能力分組學習


小學部每級有5班,每班30人,林校長表示,因學校具備龍校優勢,沒有呈分試的壓力,考慮到每個學生程度不同,因此課程上會執行小組教學,學習能力高的學生更可以獲跳科甚至跳級學習,



有些同學可能數學特別厲害,五年級已到中學程度,便可以在時間表上調整,那些同學可以到中學部上課,這也是我們中小一條龍的長處。



他舉例稱,有個五年級的同學成績特別優異,學校安排他到中學部上課,他今年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可以名列前茅。



                                                                                                                                                                                                                                                     

學生到柬埔寨探訪。


除OLE和PBL外,境外學習也是教學重點,學校會舉行不同主題的境外學習,讓學生自由參與,透過服務、體驗不同國家文化,更有機會外地生交流。


每年3月份,學校會訂下不同主題,四至六年級的學生會有一星期到境外學習,透過不同主題擴闊視野,學生過去曾到訪柬埔寨的孤兒村,又曾到日本探索防震工程原理。


而在今年學期末,林校長更親自帶隊前往西伯利亞,跟學生們一起去看長毛象的骸骨,但無法參加的學生也能參加學校其後安排的日營或宿營。



                                                                                                                                                                                                                                                     

林校長領隊到西伯利亞。


林校長自去年上任以來,更着力與學生的溝通,他會定期與學生共餐,間中更會邀請名人來校與學生進餐交談,學生更親切地叫他「MR P」。訪問當日,有個學生上前擁抱他並說悄悄話,原來林校長約他食雪糕被放飛機,學生主動向他道歉,並約定再聚。

校長談栽培VS催谷



A-School都有不少資優生,問到有家長特意帶小朋友去做資優評估而增加獲錄取機會,林校長表示,優測試並非要入學而設,而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設,他並不鼓勵家長為了提高入學競爭力,而特意去做資優測試,應該就小朋友的潛能、興趣去培養他們。



                                                                                                                                                                                                                                                     

A-School的學生精通兩文三語,多才多藝。

他強調,相信學生獲錄取入學校後,在「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下,為學生提英文、中文及資訊科技三能平衡發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兩文三能」。


時下的小朋友被稱為繁忙兒童,家長是栽培還是催谷?林校長稱,家長是栽培還是催谷小朋友,視乎家長是否按照小朋友的興趣及心智發展去培養,



栽培是要切合小朋友的成長需要,家長互相配合,以小朋友為本。



他感慨地稱,以往曾經遇過很多真實例子,有家長強迫子女去學琴,豈料孩子考獲8級後便說:「我以後都不再彈琴了」,因為彈琴是家長的想法,而不是孩子自己的興趣;假如小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家長便要鼓勵小朋友要堅持下去。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