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失敗一條龍(左丁山)
發新帖
查看: 1777|回覆: 19
go

失敗一條龍(左丁山)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9
1#
發表於 17-4-16 11: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以前香港還有小學會考、升中試年代,傳統名校每年坐定粒六,會考/升中名列前茅的學生,排隊派入皇仁、英皇、華仁等等名校,像左丁山這類不入流的學生,便入讀私立中學,以後各安天命,1980年代後期開始分區派位,取消升中試之後,傳統名校的收生來源有地區性限制,只有少數限額能分配給他區學生,於是學校各有幸有不幸,傳統名校嘅收生優勢盡失,地區名校(以催谷學生聞名)湧現,於是大學裏出現不少連學系主任也沒聽過的中學名字,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地區分配比較平均。


傳統名校感受到競爭壓力,不斷向當局反映,於是在回歸後,當局讓步,出現「直資學校」一類,不少名校搖身一變成為直資,可自由向全港各區收生,不受派位限制,憑百年老招牌的聲譽,可力保江山不失,而且比以前更加「賺錢」!


現在連耶穌會主辦的香港華仁也頂受不住收生壓力了,要轉為直資,可見各中學爭奪優質學生的激烈和分區派位及中小學一條龍的極限,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若與香港華仁斷龍,以後純粹「食自己」,新學期收生的後果可大可小。左丁山以前問過肥佬黎關於佐丹奴的一個問題(當時佢係佐丹奴大股東):「佐丹奴每年要咁多布做衫,點解唔一條龍,自己開番間布廠,供應佐丹奴,可以肥水不流別人田?」肥佬黎答得好:「佐丹奴要用靚布,平布,市場有大把供應商,布廠不缺;假如佐丹奴或者我開一間布廠,指定佐丹奴入布,咁樣,如果自己布唔夠人平,唔夠人靚,夾硬要佐丹奴用,咪害死佐丹奴?儍仔,直線結合vertical integration係理論咋,實行起嚟就行唔通。」同樣道理,一間學校如指定從一間小學收學生,該小學如果唔係全部水平達標,中學久而久之就會從band1變成band2,香港家長好鬼精靈現實,帶仔女鬆人㗎嘞!一間小學如果靠一條龍先至收到足夠學生,校長教師壓力亦十分大,假如不催谷學生,逼出好成績,令學生成為band1學生,要聽結龍中學啲批評及投訴就慘咯,小學校長分分鐘緊張到失眠,恐怕要為一條龍失敗負上責任。都係學吓肥佬黎好過,大家不結龍,唔好互相綁死,到時互相責怪。




左丁山

   0    0    0    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42
2#
發表於 17-4-16 13:0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4-16 13:16 編輯

睇左之前銅鑼灣有間新校要開辦嘅文章,又係呢位筆者,唔通“做生意”要用咁嘅手段去衝擊潛在對手就有果效?
無辦學十年,連續三年大學亮麗入學成績,想B1A家長投信任票,相信有啲難度。

Rank: 6Rank: 6


8550
3#
發表於 17-4-16 13:4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oray 於 17-4-16 13:45 編輯

又一証明名校眼trick係教"好學生", 唔係教"好"學生。
究竟縮減學習差異係咪mission impossibl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42
4#
發表於 17-4-16 13:51 |只看該作者
家長都揀“好學校”報啦,不過要講清楚,收得“好學生”又教唔好,都要面對嚴厲批評。
大學揀“好學生”又好似好順理成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5#
發表於 17-4-16 15:4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有教無類, 大學中學是不設實際的。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2301
6#
發表於 17-4-16 16:31 |只看該作者
有教無類的概念,我的理解是指不論貧富及聰敏愚鈍,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不是不分類而教。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7#
發表於 17-4-16 19:09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4-16 16:31
有教無類的概念,我的理解是指不論貧富及聰敏愚鈍,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不是不分類而教。
  ...

名校擇優而教咪無比愚者機會入學。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2301
8#
發表於 17-4-16 20:14 |只看該作者
智者愚者者,相對概念者,子曰: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盡其力,做其事,不論成,莫論敗,儒者行,孔子意,皆此義。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4490
9#
發表於 17-4-16 20:30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7-4-16 11:57
以前香港還有小學會考、升中試年代,傳統名校每年坐定粒六,會考/升中名列前茅的學生,排隊派入皇仁、英 ...

收到好學生才能成為名校,學校才是最大問題所在也!

Rank: 7Rank: 7Rank: 7


10854
10#
發表於 17-4-16 22:39 |只看該作者
我贊成一條龍概念,但官津校的進展緩慢,直資同私校尤其是國際學校,做得成功得多。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1#
發表於 17-4-17 01:00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4-16 20:14
智者愚者者,相對概念者,子曰: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盡其力,做其事,不論成,莫論敗,儒者行,孔子意,皆 ...

這將這番話同牛劍哈耶等學校講。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2301
12#
發表於 17-4-17 01:35 |只看該作者
莫燥,易看漏。

易傳.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者,方法; [物]者,事物,[易學]提議這既是大自然法則,也是治道的方法,就是把事物分類。

孔子是支持[易學]的,所以[有教無類]之後,就應該[物以群分]而治,合理不過。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3#
發表於 17-4-17 07:38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4-17 01:35
莫燥,易看漏。

易傳.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所以[有教無類]之後

Xxxxx

無睇漏呀,叫你同牛劍哈耶講你的定義,不論貧富,聰明與愚蠢,也該公平有入學機會。再去分組教。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2301
14#
發表於 17-4-17 12:38 |只看該作者
仁兄番書仔當然不明古文。。。。。你的理解不是我所表達的。

有教無類應属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也属基礎教育,不是有教無類后再平面地分組而教。

我的意思是基礎教育之上便是[物以群分] , 這裡的分是 mentality 的分,不是社會階级或貧富的分。

孔子儒家最终分上中下三種人,上上者可能就是你說的牛劍哈耶的人吧,啱聽未?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7Rank: 7Rank: 7


10854
15#
發表於 17-4-17 14:36 |只看該作者
有教無類也有兩個解釋:
“無類地教”同“有教則無類”
有恃(則)無恐
有備(則)無患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6#
發表於 17-4-17 15:14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4-17 12:38
仁兄番書仔當然不明古文。。。。。你的理解不是我所表達的。

有教無類應属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也属基礎教育 ...

甚麽是基礎教育?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2301
17#
發表於 17-4-17 16:26 |只看該作者
//有教無類也有兩個解釋:
“無類地教”同“有教則無類”//

無問題既, 坊間至少有一百幾拾個版本去解讀孔子的東西,
陳甲解論語...李乙釋論語...丙某讀論語....丁某評論語, 誰對誰錯?

點評

cow    發表於 17-4-17 19:44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8#
發表於 17-4-17 16:28 |只看該作者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8815

香港華仁書院(「港華」)公佈計劃諮詢轉直資以來,有意見認為轉直資會使原本公平的制度變得不公平,因為貧窮學生未必能負擔昂貴的學費,以致未能入讀港華,有違「有教無類」的原則。先不論學費減免措施是否能幫助貧窮學生(希望港華會在適當時候公佈學費減免措施的詳情),究竟現時入讀港華的機制是否真的公平,使「有教無類」有效地落實呢?

入讀港華,大致可分為三個途徑:1)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再經升中的呈分試,如達到成績要求,即可透過華仁中學與小學的聯繫學額入讀港華,機會率大概為65%;2)入讀灣仔區的小學,透過升中派位和優異成績,入讀港華,機會率少於2%;3)自行投考,機會率少於0.2%。(請參考香港華仁書院上載在其網頁的常見問題:「直資計劃會否違背『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

如要入讀港華,最高機會率的當然是第一種途徑,即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但是我們要問:是否每個人入讀的機會都均等呢?非也。現時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小學會各自把 50% 的學位作為分配,餘下的才撥作「統一派位」。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中,小學必須先錄取在校就讀學生的弟妹或在校員工子女,這類學童的申請,必然會被取錄,最多佔學校小一學額 30%,如有不足之數,以原本預留作「統一派位」的學額填補。

另外,學校小一學額的 20% 至 50%,會根據「計分辦法準則」所計得的分數,去決定派位的優先次序,簡單來說,分數愈高,被取錄的機會愈大。計分制給予幾類人較高的機會,包括:爸爸、媽媽、哥哥或姊姊,是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申請學童是家庭中首名出生的子女(5分),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或爸爸或媽媽是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等等。

眾所周知,很多父母都會用盡辦法去增加自己子女的分數,務求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經可以獲心議的學校取錄。但是我們要問:這些加分的因素是否公平和合理呢?如果我不住在灣仔,又有一位姐姐(故不能視作首生子女),爸爸又不是舊生,亦不是在華仁小學工作,又不是天主教徒,我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能被錄取的機會幾乎是零(可省卻幾乎二字)!

當然,我可以繼續以「大抽獎」來碰碰運氣(但在「統一派位」甲部(跨區),每所學校只會派出總數學額之 5%,而乙部亦只限住在同區校網之學生選擇!),有家長開玩笑,說中籤機會跟中六合彩的機會差不多!但吊詭地,循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這個途徑入讀港華的學生每年達79人,佔港華每屆學生超過一半,其中部份是BAND2學生。按現行機制,非華仁小學的學生,成績如不達到BAND1,不大可能獲取錄。這樣的機制可說是有其歷史因素及情有可原,但絕對談不上公平!

你可能會問,那小學開始轉直資不是一石二鳥嗎?既可以扭轉現有制度的不公,又可以提前收貧窮學生。對的,直資當然有其好處,但亦非毫無弊端。小學的收生機制,不是計分和抽籤的話,就只有面試。君不見每年的直資小學面試期間,家長和小朋友是多麼的辛苦嗎?

而且,有家長亦擔心,校方不知道用什麼標準來評估學生的表現,於是會出現怪獸家長和過份操練,亦會導致資源多的學生有某程度上的優勢。所以,在考慮直資何時開始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要判斷何者較為重要,是公平還是不過份操練孩童以致減低為家長和學生帶來額外的壓力呢?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但我相信很多人會同意,現行制度縱使不是最完美,但總比在幼稚園開始催谷學生和由此帶來給家長和小朋友的壓力來得好。老實說,五歲的小朋友去面試,真的可以有客觀標準評定誰比誰優勝嗎?

那你又會問,中學轉直資就沒有小學面試的弊端嗎?必須指出,經過了五年多的小學學習和成長,可以評定的客觀標準比幼稚園多了不少,而且有成績可循,面試要考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亦非可以靠傳統的雞精班來催谷的。中學的面試為家長和學生額外帶來的壓力比小學小得多。所以在衡量公平和因直資帶來的面試壓力時,天秤又會往另一個方向傾斜了。

你又會追問,這豈非輸打贏要?必須再次指出,轉直資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考慮周詳,切忌 one size fits all,人搞我搞。直資的決定必須要以學校的背景、校情、脈絡和需要為依歸。這裡討論的只限於港華轉直資,不是其他學校轉直資。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清晰的:說港華維持現狀就很公平的說法其實很難說得過去,且與事實不符。倘若港華通過轉直資的彈性能(部份地)扭轉這種收生不公平的情況,「有教無類」反而會變得更有效地落實在往後的收生中。這個情況一般人未必會很了解,但提出公平原則的人理應明白現行制度之不公而因此支持港華轉直資的決定,而非反對。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9#
發表於 17-4-18 11:20 |只看該作者
一條龍理念好好。我估全世界除了香港新加波外,少有主流社會不是一條龍吧!

小六分三banding,對孩童來說早了點。十一、二歲孩子,好多根本仲係傻吓傻吓超可愛,是社會分三banding,迫使父母過早地投入操練,對孩子有害無益。

小六分三banding,並不是甚麽精英教育,基本上三組人讀同一樣課程、考一樣試。一個社會,在孩子在十二歲時,對1/3孩子說:你們是最差的組别,因為最差,所以選校權排到最後,别人選剩才輪到你。你話,小六階段被評為band3的孩子,對身心之創傷幾大呢?

一家學校辦得好不好,最重要是睇學生是否有進步。收差基礎低一點的學生,出校門時有進步,就是好學校。

一條龍本意是好,可惜政府執行不力。先是將结龍期一再後援,最後不了了之。二時容許直資弄虛作假,變成一條假龍。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1805
20#
發表於 17-4-18 17:14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4-17 16:28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8815

香港華仁書院(「港華」)公佈計劃諮詢轉直資以來,有意見認為轉 ...
取消直屬關係, 或改用聯繫學位, 一樣可以保障學校唔使收小學部既B2學生.

如果直係咁為基層著想, 中學部應考慮搬去基層地區, 近既如南區或港島東, 呢兩區較多公屋, 基層亦應較多.

再唔係, 搬過九龍東或TKO, 觀塘, 黃大仙同TKO都係公屋同居屋集中地, 一定多基層.


還記得初為父母時,對孩子的期望嗎?我當時只想他/她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隨著時光飛逝,人的期望慢慢變了,變得越來越有要求。所以要經常提醒自己:毋忘初心
箴言4:23 -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22:6 -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