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現名為培嶺書院的前國力書院,兩年前被揭涉嫌偽造文件令學生提早畢業,引起坊間關注教育機構監管問題,申訴專員公署日前公布主動調查報告,認為教育局執法策略被動,未硬性規定已註冊課程主辦者保存相關文件,亦缺乏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與執法指引。雖然教育局承諾改善,但有教育界友好認為報告提到海外課程水平的監管制度,卻未必保障消費者。
今次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主要聚焦於國力書院事件帶出的監管問題,然而現行《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規管)條例》在執行上,公署評為「大致上可保障報讀者的利益」,指現行機制確認在港開辦的非本地課程達到所屬國家認可的同等水平,學員在報讀課程前已知悉政府不保證課程資格獲僱主承認。
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他認為公署對課程質素的結論,未免把責任偏側於報讀者,「現時《條例》沒要求申請註冊的非本地課程,須得到本地學術或專業機構認可,或須得到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評定,總之報讀與否是任君選擇,與人無尤。」
友好指現時教育局只能被動地,就課程是否達到所屬國家水平,徵詢評審局意見;日常監察更僅是每月瀏覽海外傳媒教育版,而非直接與海外評審機構建立通報機制。事實上,報告亦指有轉介警方檢控的投訴個案,因未能就控罪取得海外機構證詞,導致控方不提證供起訴,「由此可見,教育局就非本地課程質素問題,與海外相關機構缺乏溝通。」
記得國力書院被揭涉嫌偽造文件,有傳媒到菲律賓的相關大學查詢,師生竟不知校方有海外合作課程。友好指非本地課程與在港承辦者質素參差,是國力書院事件反映的問題,然而政府亦不願牽涉把關,「政府認為過於規管非本地課程,或導致坊間的課程選擇減少,反而不利報讀者,但課程質素沒有保證,本地與海外監管機制薄弱,又是否對付鈔的報讀者公平呢?難道要取得學位,報讀者又付費辦學歷評審,甚至被傳媒揭發,始知課程根本不獲認可?」
非本地課程無論是銜接學位課程,甚至是博士碩士課程,近年在港的承辦機構如雨後春筍,程尚達認為當局宜嚴格規管,確保本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無論是本地抑或海外課程都是貨真價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