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競爭何時成了香港學生的生存意義?(Esther Chu) ...
發新帖
查看: 359|回覆: 0
go

競爭何時成了香港學生的生存意義?(Esther Chu)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2-21 09: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老人A正忙着,仍然熱心安排他負責的項目。


老人B是A的弟弟,已經退休了,從外國回港探親,他沒有很多活力,亦不甚有意見,只呆坐一旁,看着大哥忙碌。


老人C是認識他們的多年好友,也是充滿智慧的講師,他望着AB老友,忽然開玩笑說:



老人A在生活,老人B在生存!



這句出自一個活了70多年的智人口中說話,一直縈繞著我,揮之不去。


究竟生存和生活怎樣區分?


曾有人這樣說:



Living implies meaning. Existing is mechanical.

生活必須包含意義,存活卻是機械性的。



2017年還未夠兩個月,已經有多達四宗學生自殺的新聞,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數字,香港雖然已有很多聲音批評現有充滿壓力的教育制度,以及追求優越的家庭生態,不過仍有不少孩子從小被機械式操練,成為學校及家長期望的「產品」,這些小孩並非在生活,他們只為避免落後於人,要努力讀書考試,競爭就是他們的生存意義。


我家兩名兒子,為了不想他過早讀書寫字,被逼跟隨不按兒童發展的學習標準,所以自己孩子自己教,讓他們享受活潑愉快的童年生活,直等到他們差不多上小學,才正式入學。


小兒現正已經五歲多了,我們認為是時候讓他適應學校生活,於是找了一家非常簡單的學校插班。


第一天接他放學,認識了他的新同學,同學的媽媽也很禮貌地打招呼,然後隨即問了一條令我相當費解的問題:



妳帶他返學嗎?



明明早上已經帶兒子返學,她亦看見我現在接兒子放學,為何會認為我又要帶他返學呢?


最後發現,這位同學是讀兩間幼稚園的,早上返英文校,下午上中文校。由於兒子是插班,她理所當然地以為我帶他來補英文。


原來,今天的香港孩子,在同日之內讀兩間幼稚園的情況相當普遍,亦各有不同的原因。


有些家長希望小朋友可以玩耍的同時兼學英文,所以選擇輕鬆的英文幼稚園讓子女愉快學習。不過,他們又怕學術上較其他孩子落後,於是再安排子女於同日就讀需要操練的傳統學校。


另有一些在職父母,恐怕工人姐姐和公公婆婆不懂善用子女的餘暇時間,寧願他們多上一間的幼稚園,讓子女可以被安排,父母不用操心他們空閑時沒有節目。


然而,小孩子要應付兩種截然不同學習標準、兩種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他們能適應這兩種天淵之別的學習生活嗎?當上午校的老師說寫字不需太多,盡了力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下午校的老師卻說孩子懶惰,字體不整齊,要大量抄寫。這樣,小朋友應該聽那一個老師?那一個說法才是對?難道他們真的懂得分辨而不會產生混亂嗎?


香港父母很實際,效率亦相當迅速,是安排子女日程的高手,不過我們往往忘記小孩子也有感受,當我們因為要工作及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等實際因素而填滿子女的時間,而不是考慮他們的真正需要,父母會不知不覺消滅他們的靈魂,最終訓練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感覺不能自主的機械人。


童年的意義,就是要有很多玩耍,只要有空間就有玩耍。如果玩耍要在學校裏才能學習得到,這個世界就在沒有活着的孩子了。


孩子生存或是生活?子女沒有能力去決定,全在乎父母!他們活着的意義,都是從父母身上吸納的。


究竟子女是為父母的期望生存?還是應該讓孩子活出應有的童年呢?當大家慨嘆着最近的悲劇新聞時,父母們也應該好好反思!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