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36%受訪中學生存「國民身分危機」
2016-12-05教育
馮可強(右)建議教師不應採取迴避或禁止的態度,宜帶領學生討論「港獨」等政治議題,加強公民教育;旁為研究員馮智政。
(星島日報報道)「港獨」議題進入校園,令學生國民身分認同備受關注。有調查發現,八成六受訪中五學生認同香港身分,但同時認同中國國民身分僅佔五成半。三成六人對國民身分認同較弱而出現「國民身分危機」,然而其中七成人對政治活動卻不熱衷,機構指這類學生對國民身分及「一國兩制」抱有質疑,建議從公民教育入手,加以引導。
香港政策研究所在五至七月間成功訪問逾二千名中五生,發現大部分學生偏向認同香港身分,但三成四人不認同「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保障香港未來發展」;至於中國國民身分認同方面,近四成人不同意「有責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四成半人更傾向不願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一分力」。整體而言,較認同香港身分的學生佔八成六,而較認同中國國民身分僅佔五成半。
調查按學生在兩組問題認同比例,分析出有三成六人存有「國民身分危機」,即對香港身分認同較強,但國民身分認同較弱的學生,其中近七成人對政治活動並不熱衷,從未參加「六四」集會、關心選舉、參與遊行或激進抗爭。負責調查的研究員馮智政指,結果反映單靠警方執法或行政措施,以「鬥爭思維」阻止年輕人討論「港獨」,對大部分未行動卻有「國民身分危機」的學生屬徒然,認為這類學生對「一國兩制」抱質疑態度,亦未認同國民身分,對社會穩定有隱憂。
研究所行政總裁馮可強指,有「國民身分危機」的學生對國民身分採取消極態度,雖未必付諸行動,但「難保有日因社會議題激起他們把火」。他認為現時的公民教育「不足以爭取大多數」,建議教師帶領學生討論包括「港獨」等政治議題,而非採取迴避或禁止的態度,以培養他們成為有識見的公民,重拾對「一國兩制」的前景之餘,亦能認同港人對國家發展應有義務與願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