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港大開發首個水足迹網頁手機App
2016-12-02教育
港大獲賽馬會撥捐支持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畫,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左五)等均有出席啟動禮。
(星島日報報道)為喚醒廣大市民和學生關注節約用水,香港大學獲賽馬會捐款,推出為期三年、跨界別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畫。計畫將製作本港首個水足迹計算器的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組織本地河流導賞團等,預計明年中陸續推出。計畫總監說,面對全球氣候的不確定性,應提高大眾與本港河流的連繫,肯定水源的多重價值,未雨綢繆,作出相應變革。
香港食水供應主要來自輸入東江水和本地水塘收集的雨水,本身卻缺乏大型河流、天然湖泊和地下水源等天然水資源。為了促進市民關注節約用水,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逾一千四百萬元,又與綠色力量、香港地理學會和長春社等跨界別組織合作,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畫,是第一個集中推廣水足迹概念、水資源多重價值的大型社區項目。
計畫內容包括製作本港首個水足迹(water footprint)計算器的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讓市民可簡單計算日常食物、購買產品在製作過程中所消耗的水量;聚焦本地七個河流如錦田河、林村河等,建立香港河流資料庫和組織名為「我城我河」的河流導賞團;舉辦識水嘉年華,以展覽和表演,宣傳水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一連串項目將於明年中推出。
出席啟動禮的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說,籌辦環保活動,希望大眾了解消費習慣對本地和不同地方水資源的影響,共同將香港締造成一個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港大社會科學院地理學系副教授及計畫總監李煜紹亦說,面對全球氣候的不確定性,應未雨綢繆,提高大眾與本港河流的連繫,作出變革,「水不僅可作飲用,河流還可為周遭居民帶來美感、經濟效益和人文歷史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