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40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5
- UID
- 168291
   
|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9-2 13:43 編輯
到了今天,名義上有六成半的適齡年輕人可以升上大專,實現了董特首當年的夢想。但實際上,政府提供的資助學位,多年下來只是增加了約二千個。而同一時期,社區學院提供的副學位課程,由無到有,每年可以提供三萬多個學額。另一方面,一些資助院校的自資課程不斷增加,自資學額可以高至等同資助學額的30%,淪近是濫開了。
現在的政策把一大部分青年學子推行一條單一而且狹窄的升學路徑,其中一個很高的比例是要在完全沒有政策的支援下走上了這一條狹路。這樣的大專教育政策究竟社會得到了甚麼好處?又是誰人付出了代價?
政府沒有責任保證人人可以升讀資助學位,這一點怠無疑問。政府因而也沒有必把人人都人推向這一道競逐有限資助學位的狹門。明知不能提供足夠的機會,卻把大部分青年學子引導向這條路徑走,製造了大批大專教育的二等公民,任由他們付出更高的代價來取得一個含金量更低的所謂大專教育歷程,進一步更容讓他們人生還未展步便欠下大額學債,嚴格講是十分不負責任的施政。
政府的責任在於作出合理的政策規劃,讓不同稟賦的同學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也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人力資源發展上必須作出的承擔,不能簡單地把責任推向市場。
因此,可以作這樣的結論,以自負盈虧的副學位課程,來作為推動擴大大專教育覆蓋率的手段,從一開始便是一個十分嚴重的政策錯誤。這個錯誤把大批青年學子導入歧途,浪費了他們的青春,令他們承擔了沉重的代價,社會也平白浪費了很多應該更有建設性的年輕社會力量。
現在,香港社會有迫切的需要盡快重新檢討大專教育的發展路向,不應該再讓問題拖延下去。對於副學位課程所造成的種種問題,政府也有責任予以糾正。從這個角度看,有幾方面的工作政府應該認真考慮。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